看!陆港海港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发布时间:2024-05-29 06:34:03 来源: sp20240529

  港口作为物流集散中转的重要枢纽,在保障货物稳定安全流通、提升商贸往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西安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而设立的经济先导区,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大格局的重要支撑平台。其所承载的中欧班列“长安号”,自2013年开通以来,已成为穿梭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班列、友谊班列、民心班列,和服务企业向西开放的黄金班列。

  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表示,中欧班列“长安号”是基于传统铁路线基础,重新编组后的全天候运输列车,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更佳。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全程贴有海关封和商业单位的商业封,确保集装箱不被打开和改动。同时,按照国际货协的要求,中欧班列在运输过程中为全程封闭“一单制”运输;若非遇到特殊情况,中途不可开箱,切实保障了货物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中亚五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供应的主要国家,爱菊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开始‘走出去’,从国家层面而言,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李月波说。作为一个传统粮油企业,近10年来,爱菊意识到全产业链给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从原料种植端,到生产加工再到仓储物流,爱菊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收获了优质的服务并缩减了运营成本。

  无独有偶,在黄海之滨,山东青岛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借助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优势,发挥青岛港的平台优势,进一步完善提升联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航线网络。到目前为止,青岛港共开辟“一带一路”集装箱航线80余条,仅2023年1月至10月就开辟“一带一路”航线11条,实现了欧美航线周周班、日韩航线日日班的航线密度,是中国北方港口航线最多、密度最大的港口。

  山东港口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崇山告诉记者,青岛港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从桥吊抓箱、卸箱到水平导引小车,整个过程没有人工参与,完全实现了本质安全。此外,自动化码头依靠“一键锚定”防风技术,在大风来临前,设备及堆场会自动接收到防风系统指令,自动对堆场开启防风工作。两分钟之内,全场一百多台设备可以完全做到自动锚定,确保港口设备和货物安全。(记者董常芳)

(责编:贾文婷、刘洁妍)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回到大山的乡村教师宗富春:我留下来 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 春节期间海南岛三大机场运输旅客超164万人次

回到大山的乡村教师宗富春:我留下来 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4-05-29 06:34:04 来源: sp20240529

   中新网 昆明4月20日电 题:回到大山的乡村教师宗富春:我留下来 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作者 黄玉升

  4月中旬,云南省西畴县鸡街乡曼竜民族小学的民族文化课上,校长宗富春带着全校彝族学生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双语故事会”活动,彝族学生用彝语和汉语演绎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化。

图为宗富春给学生们讲民族故事。宗富春供图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地处北回归线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核心区,但该县75.4%的土地石漠化,是中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鸡街乡曼竜村是一个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昔日,这里因地处高山之上而发展缓慢、教育资源短缺。

  宗富春从小在曼竜村长大。她深知,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感受现代文明,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006年,宗富春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毕业后,宗富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留在城里工作还是回到家乡的抉择,她毅然选择回到彝山曼竜,改变家乡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2010年,宗富春进入曼竜民族小学任教,一心扑进课堂。

  初入学校,宗富春便遇到一道难题。学校中大多是苗族和彝族学生,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不会讲汉语。彼时,宗富春是学校唯一一个彝族教师,在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时,她便充当沟通的桥梁,并从语言开始帮助孩子们“破冰”。

  虽然有时教会学生一句话要花一两个星期,但是看着学生们从陌生到相知,从内敛胆怯到自信开朗,从语言不通到交流顺畅,宗富春感叹,“所有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工作以来,宗富春有过多次调动到县城工作、与家人在一起的机会,每当这些想法浮现,宗富春总会担心,“如果我走了,村里的教育怎么办?”面对选择题,她给出的回答是:“曼竜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这里。我留下来了,就会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

  在学校里,宗富春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还把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宗富春在学校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葫芦笙舞”融入学校大课间活动,每周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授课。同时彝族刺绣也列入校本课程之一,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美,学习民族智慧的结晶。

  平日里,宗富春还帮助照顾班里的留守儿童,无数次深入家访,持续为家庭困难学生送去衣服、鞋子、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和食品。

  2018年,宗富春被任命为曼竜民族小学校长。面对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设备极度紧缺、师资力量短缺等一系列难题,她带领全校师生一同践行“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筹措资金,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朝着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迈进。

  如今,曼竜民族小学已建设成为一所颇具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小学。双语教学、民族文化传承已经深深融入曼竜民族小学每一名学生的心里,启发着学生的心智,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十余年间,从曼竜民族小学毕业的学生已有600余人,其中80余人进入大学学习。而宗富春和乡村教师们一直坚守在山村中,不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