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暖大地 上岗人行早

发布时间:2024-06-02 01:35:03 来源: sp20240602

原标题:“春风”暖大地 上岗人行早

2月21日,北京街道上厚厚的积雪尚未消融。凛冽寒风中,来自河北、陕西等地的务工人员搭乘朝阳区人社局安排的“就业直通车”暖心专车,到振远护卫、爱侬家政、东方慧博等用人单位顺利上岗复工。

节后正值企业复产用工高峰。今年年初以来,为了全力保障节后企业复产用工,助力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开门红”,各地人社部门协同企业多措并举,省际跨区域劳务协作火热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不停,返岗复工补贴政策不断。

1.节后用工带动就业

春节后,北京市的家政服务市场迎来了招聘用工热潮。元宵节前两天内,爱侬家政招聘负责人孟女士已经面试了50余位前来应聘的家政阿姨。

在用工大省广东,异地务工人员返岗保持平稳。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谢忠保介绍,今年春运以来,异地务工人员流动总体保持平稳有序。截至目前,外省农民工入粤返岗已逾九成,超过1700万人,异地务工人员以返回原岗位就业为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旺盛。广东省人社厅调查数据显示,当地企业用工求人倍率在1以上,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长期在1.4以上,岗位供给有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经济持续恢复,促消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旅游、演出、展览等文化娱乐消费火爆,零售、住宿、餐饮等接触性服务业消费明显增长,带动有关就业岗位增加。

“今年节后用工市场的一大新特点,是劳动密集的建筑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愈发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文认为,总体来看,2024年初,就业形势逐步改善。2023年,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取得了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平稳回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的成果,为2024年稳就业积累了积极因素。

一方面,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持续扩张。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均高于临界点,延续平稳扩张走势。在旅游业、餐饮业推动下,2024年的网约车行业需求显著增长,平台获得收入的骑手数量呈现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传统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对数字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度也更高。制造业岗位也成为高技能人才求职的热门选择。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四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制造等多个制造业相关行业入围招聘薪酬前十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从走势看,2024年就业工作稳的基础总体牢靠,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恢复,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出现,为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撑。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社会预期偏弱,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稳就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2.政策精准成效显现

举办专场招聘会、开通务工专列、深入一线宣讲……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更加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就业服务。

2月18日上午,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的556名务工人员,从成贵高铁毕节站出发,免费搭乘G3707次列车前往广州市,开启新一年的奋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贵州省每年有60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前往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省。据介绍,截至目前,贵州地区已确定开行务工专列18趟,办理务工团体票1.1万余张。

山西省开展“节前为企业送工,节后为群众送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一千余场,提供招聘岗位100万个。早在1月,山西省就通过省外劳务服务工作站广泛征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集中地区的企业岗位信息,发布456家省外企业的42355个岗位,促进农村劳动者有序转移就业。截至2月21日,山西省向北京、江苏等省外方向组织了13批次“点对点”返岗复工,专车服务保障农民工顺利返岗。

海南省邮政网点、车站、码头变为“就业驿站”,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岗位推介等服务。湖北省荆门市组织“进园区选岗位”、直播带岗、“就业大篷车”送岗下乡等活动,让企业招工更便捷、返乡人员“有岗有业、乐业兴业”。

高校毕业生方面,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各地各部门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支持,推动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供需匹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专场服务。

近年来,我国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勇于尝试多元化的新兴职业,在热爱中练就本领与技能。伴随互联网浪潮,内容创作者、社群运营者、数字营销师等群体逐渐崭露头角;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训练师、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产品设计师等新职业方兴未艾;伴随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员、碳排放管理员、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蓬勃发展。

“2024年,我国经济增量有望大于去年,这将为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产业结构升级扩充就业容量,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带来全新的岗位需求,也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随着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将继续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赵文指出。

3.“春风行动”如火如荼

从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就业服务活动,精准规划“稳就业”目标群体,切实升级“促就业”服务措施,到强化政企协作,保障就业市场供需对接,“牵线搭桥”助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再到加大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力度,牢牢扎稳民生“底盘”……各地各部门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搭建了就业的“快车道”,传递出积极的信号,温暖了市场主体,更凝聚前行合力。

1月25日至4月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在全国开展2024年“春风行动”,集中提供引导有序返岗、促进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组织招聘用工等服务。春节期间,各地“春风”不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持续举办,助力劳动者早返岗、企业早开工。截至2月17日,全国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8万场,发布岗位1000万个;发出务工人员专车、专列、包机3000辆(列、架)次,输送劳动者10万人。

与此同时,各地坚持就业优先,兜牢民生底线,稳岗返还政策持续实施,吸纳就业补贴延续拓展,形成稳岗扩就业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为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注入了强大动力。

浙江省出台15条关于保障重点领域生产和用工、精准就业服务等方面稳工稳产政策,鼓励务工人员返岗就业,促进有序流动。绍兴市推出企业招用首次来绍人员给予每人250元招工奖励等十条“增值式”服务;杭州市推出包车返岗交通补贴、“不停产”企业用能补贴、“两重不停”企业项目用工补贴等政策。

广东珠海、东莞、云浮等市实施交通补助政策,以鼓励务工人员返岗就业,促进有序流动。东莞市对在重点用工企业工作的外省户籍员工2月12日至17日期间返岗每人次补贴300元;2月18日至20日期间返岗每人次补贴200元。

“下一步稳岗促就业,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以扩大就业容量作为就业优先战略的首要目标,提高劳动参与率。数量优先,兼顾质量。通过加大转移农村劳动力力度,盘活存量劳动力。”赵文认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快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加力稳固就业向好态势。在政策方面,将更加突出协同性,推动非经济政策出台同步评估就业影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力;同时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等支持体系,持续释放政策促就业红利。

(记者 邱玥 通讯员 范子溪)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游朝凯:那个总在“找自己”的亚洲男人 - 向亚残运会转换 17个场馆改造工作将在10月15日前完成

游朝凯:那个总在“找自己”的亚洲男人

发布时间:2024-06-02 01:35:04 来源: sp20240602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仇广宇

  发于2023.11.13总第111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美国华裔作家游朝凯曾是一个标准的电视儿童。从8岁到18岁的那些年,他每天会花三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消磨在电视机前。电视剧中,帅气、美丽的主角住在大房子里,解决着生活中的难题,或者就是单纯吃吃喝喝。那些影像,对幼小的他而言有极大的吸引力。只是,他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主角要么是黑人,要么是白人,几乎没有和自己类似的亚裔?时间久了,他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美国人身份,因为电视里的美国人都和他长得不一样。

  多年后,那个充满疑惑的少年终于走到了荧幕背后,一探问题的究竟。后来,游朝凯成为一名职业编剧,从参与大热的科幻剧《西部世界》开始,他先后在《西游ABC》等多部美剧中担任编剧,与此同时,他的科幻小说创作也备受瞩目,他也被视为继刘宇昆、特德·姜等人之后,又一位冉冉升起的华裔科幻新星。2020年,游朝凯描写亚裔人士在西方尴尬境遇的小说《唐人街内部》在美国引起轰动,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小说类大奖。2023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在中国大陆上市,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也正在拍摄之中,即将在美国Hulu视频平台播出。

  游朝凯这些描写华裔作品的诞生,算是恰逢其时。在他成长的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电视屏幕上确实很少出现亚裔形象,但近几年,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摘金奇缘》《瞬息全宇宙》等表现亚裔生活的电影在好莱坞的火爆,亚裔面孔成了影视作品中的新宠,因此,他作品中的亚裔生活也开始获得机会被更多人看到。“如今,全社会变得更加敏感,也更愿意去具体、细致地讲述一个多元文化群体的故事,其中也包括亚裔群体。”游朝凯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复。在他看来,亚裔人士在美国戏剧作品中的边缘化问题,已经开始有所改变,对此,他感到幸运。

游朝凯。本文供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黑白世界里“打怪升级”

  威利斯·吴是一位从影多年的华裔演员,有一张再普通不过的亚洲脸孔,只能扮演快递员、厨子等无足轻重的角色。他从未成名,收入不高,每天随机地接一些工作,生活百无聊赖。偶尔,他会拿到男三号这样的“重要”角色,这会让他兴奋,也会让他开始幻想,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可能会因此成真。他的梦想在常人看来有些可笑,那就是在电影中扮演武功高强的亚洲人,以功夫大师的身份退休。这就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点,也是所有这样的亚洲演员的终极梦想。因为在白人与黑人作为主角的世界里,他们也没有什么其他选项。

  这样的一个被生活层层盘剥的小人物,也就是《唐人街内部》的男主角,他身上的窒息感,也会让人联想起《瞬息全宇宙》中杨紫琼扮演的那位绝望的、被琐事缠绕的亚洲母亲。其实,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在游朝凯头脑中酝酿了十多年。那时,他已经出版了颇受欢迎的科幻小说,也开始计划写作科幻之外的题材。游朝凯的父母来自中国台湾,自己出生在美国,不太会说中文也很少来中国,是标准的亚裔移民二代,他想为自己这样的人诉说一些什么。他很早就动笔开始写这个故事,但是经常推翻自己的想法重写,这个推翻的过程,他至少经历了三次,也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新颖的角度。

  直到2014年,游朝凯开始加入美剧《西部世界》的团队,问题才有了转机。在编剧岗位上,他学习到了写影视剧本的技巧,也开始学习全新的镜头语言,在这个转换视角的过程中,新的灵感也在酝酿。有一次,在美剧《法律与秩序》里,游朝凯注意到一个镜头:正在运筹帷幄的男女主角背后有一辆厢式货车,一个不起眼的亚洲人正在卸货。他突然意识到,似乎从来没有人注意过这个路人甲的感受,如果他以这个不起眼的背景演员的角度来看待描写一切,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游朝凯推翻了之前设想的一切。他采用了一种轻盈的方式。他将小说写成了一部剧本,主角就是电视剧里那个“不起眼的亚洲人”。书中的重要人物都拥有两重身份,一重身份是作为演员,在一部名为《黑与白》的电视剧中,参演某个并不重要的角色,另一重则是真实生活中的自己。讲述中,他会根据不同情境,使用不同的文体去表达故事:当主角们作为剧中人时,就使用剧本台词的形式,到了剧外,主角们会用真实身份讲述自己的心理活动,而当剧本中出现资料片部分时,呈现的则是这些华人的家族历史。而选取热闹的唐人街和精致的金宫饭店作为电视剧的拍摄背景,也成为一个隐喻,暗示着亚洲文化在美国如同背景板一般,热闹但无根,无法和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接轨。

  这样的写作,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层层叠叠地呈现出一个以唐人街为背景的、虚实相生的世界,在轻盈中写出了层次和纵深感。书籍出版后,强烈的个人风格引发了讨论,有人认为这种写作风格太过奇幻,显得不够厚重,也有读者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认为他创造了全新的文体和形式。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给《唐人街内部》的颁奖词中,竭力赞扬游朝凯将视角对准普通人的可贵:在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等级制度森严的世界里,主人公必须面对重重困难,他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竭尽全力,只为了获得一个体面的角色。

《唐人街内部》

  “我是谁?”

  那个经年累月驻守在电视机前的少年游朝凯,曾执着地想知道,电视剧里到底有没有亚裔的主角。剧集看多了,他甚至找到了规律:主角的肤色一定大部分是白色,一小部分是黑色,而且,黑色皮肤的主角只在星期二的某个特定时段出现。但是亚裔主角始终没出现,只能在镜头里作为配角和路人一闪而过。他甚至开始在诸多超级英雄和主角之中寻找和自己类似的面孔,最后,他只能无奈地选择绿巨人浩克,因为绿色皮肤至少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

  他开始闭上眼睛,想象一个经典的“美国人”形象,脑海里出现了很多面孔,但其中也没有亚裔面孔。这个游戏,是少年游朝凯不自觉中进行的实验。日后,他证明了这一切并不是他个人的臆想,而是一个经过统计验证的事实。2021年1月,游朝凯在《时代》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引用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2016年的报告称,亚裔美国男性的形象,目前仍然是美国荧幕上最不具备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很多人不会明白,游朝凯为何会这样倔强地执着于肤色问题。回顾他本人的经历,也和他笔下那些卑微的小人物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在世俗意义上,他曾是一个聪明、光鲜的精英人士,拥有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智商和学历,完全符合亚裔父母对一个好孩子的想象。他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修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后来,因为没有顺利考上医学院,他又启用了“备份计划”,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律师事务所,在法律行业一步步奋斗,积攒了十几年的从业经验。

  游朝凯当然不想做一个乖孩子,电视前面那个充满好奇和质疑的少年才是真正的他。少年时,除了看漫画、看电视,他也疯狂地爱上了阅读。他曾在书店读遍世界名著,甚至为了找书看,把父亲收藏的数学书都翻了一遍,还在同学影响下开始学习写诗。读大学时,他一边希望未来能够按照父母的希望从医,同时也想为自己的爱好努力一回,就辅修了一个文学学位,并持续写作投稿,但那时,他的作品都没有被采用,他也只能将文学当聊以自娱的爱好。那时,文学创作在他的人生中,可能连个“备份计划”都算不上。

  博士毕业后,游朝凯开始了在律师事务所按部就班的生活,他慢慢发现,稳定体面的生活,无法让他的身份隐痛消失,反而换来了更多的迷茫。在很多地方,他常常是房间里唯一的亚洲面孔。他也曾经屈从于外界的刻板印象,习惯了沉默,做个“安静的亚洲人”。慢慢地,他终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那种刻板的环境,想要寻求解脱。他想到了写作。于是,他开始了白天上班,夜晚写小说的日子,他不断练习写作,投稿,被拒,再投稿。写小说,成为他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

  当自己的小说终于收获了好评,游朝凯也开始向往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写作时间,于是辞去律师工作,全职写作。一开始,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固定收入导致的经济压力,让他对新生活有些不适应,而妻子和孩子对他的无条件支持,也让他有了更大压力,想要写出更有时代性的作品。这些压力,或许也是他计划中的《唐人街内部》一度难产的原因。后来,游朝凯重新回归职场,一边做编剧一边写小说,用编剧这个更为自由、更鼓励创造性的工作,反哺着他的小说创作,一切终于顺利起来。

  他把那种迷茫、孤独、不得志的心理,永远在扮演“安静的亚洲人”的压抑感受,一并写进了小说中。最终,人们在游朝凯的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个不断在固化社会中向上攀爬的平凡个体,他们生长在美国,却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美国人,在文化上依然深受东亚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在心理上与父母辈隔离,更无法放下家族的期待和社会的压力,只能不断负重前行。游朝凯真实地表达了这类亚裔人士普遍性的心理焦虑,也打动了全世界的读者。

  思念一个从未去过的宇宙

  在美国获奖之后,“电视儿童”游朝凯在电视上更多地看见了自己。他登上了美国最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他的形象也传回了千里之外的故乡——中国台湾。获奖后,在与中国台湾的读者视频连线时,他一开口就说了一句闽南语的“大家好”,让读者十分惊喜。聊天时,他又改用中英双语,腼腆地表达着自己的近乡情怯。“我有一点紧张,因为我爸妈在看着。”

  这些话,并不是一位作家面对读者时的客套,而是一种带着乡愁的真实心理。其实,闽南语才是游朝凯真正的母语,因为他的父母在家中说的就是闽南语,他也耳濡目染地记住了不少,但因为长期不使用,很多词汇已经想不起来了。

  “我在努力保住这些记忆,也会看很多网络资料去学习(闽南语)。而且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学普通话。这些语言既美妙又难学,但我觉得值得努力。”游朝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可以想象,这位情感含蓄的亚裔男子,一定也曾偷偷对着地图,寻找过故乡在整个地球中真正的位置,而证据就藏在他的作品中。

  在游朝凯的科幻成名作《科幻宇宙生存指南》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拗口的、看起来像是数学定理的话:“乡愁乃是以下问题的潜在宇宙论解答……其在人类身上体现为:思念一个类似某人故乡宇宙的、从未去过的宇宙,或者渴望一个某人不可能知晓的另一个版本的自我。”这段话是在描述,追求身份认同和追寻自我,是男主角所在宇宙中两件关乎生命的大事。听起来,这就是在诉说着身为一个华裔后代的游朝凯自己的心声。

  除了偶尔来工作,游朝凯踏足中国土地的机会并不多,但中国仍然成为他想象中的故乡。少年时,他试图通过漫画、电视剧和文学作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美国人,但没有成功,因为在这一切作品中,他都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慢慢他发现,中国人那种重视传统,重视家庭,重视本民族文化的性格,一直存在他的血液中,从未离开。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即便再叛逆,再想要追寻自我,他还是会体谅父母的付出。因此,他才会在青年时期将心爱的文学放在人生目标的最后一位,直到中年才开始为自己而活,并无悔于自己当初的选择。

  父母是他无法割舍的乡愁的一部分,他也试图在文学中为父辈们发声。在20世纪60年代,游朝凯的父母获得机会移民到美国。他的父亲是一位机械师,刚到美国时也打过很多零工,辗转过多个地方。小时候,游朝凯喜欢去父亲的书房,翻看父亲收藏的书籍和稿纸,想象着他每天用什么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压力。后来,他在《唐人街内部》中暗藏了很多乡愁密码,比如书写一段似是而非的家族史,讲述父辈们是如何来到美国的;比如主角威利斯·吴会用一句闽南语的对话表达出自己的愧疚:因为环境限制,他始终不能熟练掌握父辈们的母语——闽南语,也因为这种障碍,他一直无法与父亲好好沟通。

  如今,那个在电视上“识别面孔”的游戏,还在游朝凯的小家庭中继续。他和自己的孩子也会一起看电视。在他看来,美国的电视屏幕上早已有了更多亚洲人的面孔,但当一张真正的亚洲面孔成为主角时,他的孩子们还是会和当年的他一样,突然坐直身体,兴奋起来,全神贯注看着屏幕上的人脸。每当这时,游朝凯就会意识到,自己曾经执着的这个游戏,似乎只是刚刚迈过了一个新的关卡,一切还远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游朝凯:《从未在电视上见到过自己,是怎样一种感受?》《时代》杂志,游朝凯《科幻宇宙生存指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年出版,译者:薛濛远 张烨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4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