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你一定要知道的10个硬知识之①:葛剑雄讲“中国”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4-05-18 21:49:44 来源: sp20240518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

  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

  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一般认为“國”字为会意字,但笔者认为作象形字解释更合理)。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囗”。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囗”。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

  “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何尊铭文。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

  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

  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何尊。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

  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

  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神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玡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琅琊刻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但秦朝的存在时间太短,这个“中国”概念尚未普及,在西汉前期还与传统、狭义的“中国”概念并存。狭义的“中国”相当于中原地区,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中国人民”即指中原的居民。

  一方面,“中国”就是汉朝的代名词,尤其是对外而言,如在汉宣帝议定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朝见仪式时,萧望之提出的原则是“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另一方面,在汉朝内部,“中国”的定义还不一致,如边疆新设置郡县的地区,当地民众已经认同中国,但此前已经设置郡县内的民众还不将这些地方当作中国。汉朝疆域内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的部族聚居区,也往往被认为不属于中国。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此后建立的中原王朝,自东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无不以中国自称,无不以中国为本朝国号的代名词。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如何易姓,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从未间断。

  在分裂时期,分裂的双方和各方,只要有统一的愿望,或者为了取得合法性,都会以中国自居,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但当统一恢复,双方或多方都成了下一朝修正史的对象,即都被承认为中国。

  非华夏族一旦建立政权,统治了华夏,或者入主中原,或者统一全国,都必定会以中国自居,如西晋、十六国时期匈奴建的汉、前赵、夏、北凉,巴氐建的成汉,羯人建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氐人建的前秦、西凉,羌人建的后秦,乞伏鲜卑建的西秦,秃发鲜卑建的南凉;南北朝期间拓跋鲜卑建的北魏、东魏、西魏;以及后来的南诏,大长和,大理,渤海,契丹建的辽朝,党项建的西夏,女真建的金朝。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多数场合即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作为国号和国名的概念和涵义延续至今。

  (本文摘自《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前言)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王彦龙 刘佳

  责编 | 刘娴

  制作 | 胡琪

【编辑:邵婉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国高铁课堂走进印尼校园  - 近60名台湾青年参与岭南行活动 探寻世界遗产和非遗文化

中国高铁课堂走进印尼校园 

发布时间:2024-05-18 21:49:46 来源: sp20240518

人民网雅加达10月24日电 (记者曹师韵)10月24日,雅万高铁动车组科普文化交流基地公益课堂进校园暨教学物资捐赠交接仪式在万隆岸普拉第三国立初级中学举行,来自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中国高铁技术专家走进印尼校园,为当地学生带来高铁科普课,在飞驰的雅万高铁上带领印尼青少年感受“中国速度”魅力。

雅万高铁动车组科普文化交流基地“公益课堂”启动。 人民网记者曹师韵摄

雅万高铁动车组科普文化交流基地“公益课堂”启动。 人民网记者曹师韵摄

“有一条红色的飘带,在千岛之国穿行……”在交接仪式上,印尼学生们唱起了《雅万的红飘带》。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向万隆岸普拉第三国立初级中学捐赠了电脑、音响系统等教学物资。学校为中车四方制作了采用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造型、象征双方友谊的纪念牌表达感谢。同时,雅万高铁动车组科普文化交流基地公益课堂在学校启动,这是高铁公益课堂首次走进印尼校园。

“同学们,雅万高铁列车为什么能跑这么快?雅万高铁上有哪些印尼元素?”公益课堂上,中车四方雅万高铁动车组主任设计师张方涛为印尼学生讲授高铁科普课,讲解雅万高铁的先进科技。学生们兴趣浓厚,积极举手抢答问题,气氛十分热烈。

“感谢中车四方为万隆岸普拉第三国立初级中学提供的帮助,这些物资和公益课堂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实现印尼教育的愿景。”西万隆教育部部长阿西普·丹迪说。

公益课堂还搬上了飞驰的高铁。当天下午,在中国技术专家的带领下,50多名印尼学生实地搭乘雅万高铁,从万隆帕达拉朗站前往雅加达哈利姆站,进行高铁体验之旅。一列银红涂装的雅万高铁动车组缓缓驶出帕达拉朗站,一路加速,0、180km/h、260km/h……350km/h!车厢里爆发出学生们热烈的欢呼声。

“太酷了!这是我第一次乘坐高铁,它的速度真快,就像闪电一样!”当地学生萨斯凯亚惊叹不已。“高铁列车很漂亮,十分现代化,令我大开眼界。这次的高铁课堂,我学到了很多高铁知识,希望将来有机会了解更多先进的高铁科技。”当地学生瑞因说。

“非常感谢中国企业支持印尼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体现了我们的友谊。中车四方给学校捐赠需要的教学物资,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助力可持续发展。高铁课堂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学习体验世界先进技术的‘科技之窗’,激发了学生们的科技梦想,这对学生们的学习和品格成长将产生积极影响。”岸普拉第三国立初级中学校长麦皮说。

“雅万高铁是东南亚第一条高铁,是印尼国家和人民的骄傲。雅万高铁极大便利了沿线区域民众的交通出行,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2045黄金印尼’愿景的实现。高铁是友谊的纽带,让印尼和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西爪哇副县长阿西普·瓦胡说。

“中印尼合作的雅万高铁,书写了两国友谊的新篇章,将两国人民的心拉得更近。希望这次教学物资捐赠和高铁公益课堂进校园活动,能够为印尼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添一份力,同时更好地展示中印尼合作成果,加深双方友谊,为促进两国民心相通架起‘连心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曹瑞说。

第一次乘坐雅万高铁动车组的学生们与动车组模型合影。人民网记者曹师韵摄

第一次乘坐雅万高铁动车组的学生们与动车组模型合影。人民网记者曹师韵摄

(责编:曹欣悦、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