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中国柳编之都”编织忙 畅销海外50载魅力何在?

发布时间:2024-05-17 11:39:29 来源: sp20240517

   中新网 山东临沭1月28日电 题:“中国柳编之都”编织忙 畅销海外50载魅力何在?

  记者 沙见龙

  “这条柳编龙高约1米、长约6米,掌托红珠、身披金甲,造型宛若腾空飞翔。”为迎接甲辰龙年,临沭柳编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正加紧赶制来自海内外的柳编制品订单。

  临沂临沭县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早在1400多年前,当地百姓就用柳条编制农业生产、生活工具。时下,各行各业都在为迎接新年忙碌着,临沭柳编艺人们则不约而同地制作各式具有龙元素的柳编制品。

临沭柳编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展示他制作的各式“龙元素”柳编作品。王文杰摄

  杨进邦告诉记者,“柳编龙”制作过程繁琐,复杂的要耗时数月,最简单的也得一到两个星期。除了应对部分订单外,这些作品还将陆续送往各地展演展示,让人们更加了解非遗,感受非遗魅力,“同时也为人们带来龙年祝福”。

  提起临沭柳编首次“出海”,年近七旬的杨进邦记忆犹新。“1973年,临沭柳编产品被纳入首批柳编出口计划,当年出口200余套,打破中国柳制品出口空白。50年来,临沭柳编一直‘活跃’在国际市场”。

  1978年,临沭组建了中国最早的柳编外贸企业,次年企业出口额180万元(人民币,下同)。拥有良好美术功底的杨进邦,彼时在这家企业负责柳编出口产品设计工作,“那个年代给了我施展编织才华的空间,对这项工作也越爱越深”。

  历经千年积淀及近60年产业化发展,临沭柳编已从原来的单一传统器具,变为涵盖柳篮、家具、园艺等数十大类、数万个花色,融合了人文、历史、艺术等更多元素的工艺品、艺术品。

杨进邦(左)运用柳条,编织了一个融入“龙元素”的“春”字。王文杰摄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喜欢现场挑选货源的英国客商约翰逊是临沭的“常客”。在他印象里,临沭柳编既美观实用、绿色环保,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又彰显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受到很多英国消费者喜爱”。

  临沭柳编产品的与时俱进,在朱崇帅的柳编工艺企业里有所体现,这也使企业成为约翰逊最常光顾的地方。“我们从海内外聘请了30多位设计师,主要将废弃柳条等环保‘废料’进行创意设计,制成圣诞树等各种产品,销往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资料图)村民在整理柳编工艺品。赵玉国摄

  在朱崇帅看来,柳编手工艺品是原生态的象征,大众对它的喜爱,透露出内心对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追求,“它能让人们从钢筋水泥、机械式的环境中脱离出来,享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

  2022年,柳编企业在临沭已发展至460余家,全产业链实现产值40亿元,年出口10亿套,出口额达22.7亿元,实际业务拓展至76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5430美元。

  企业的“加盟”,让原本流传寻常巷陌间的临沭柳编品牌发展更为“丰满”。目前,临沭柳编企业已注册境内品牌30多个,申请专利360多项,10余家企业在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等地拥有自主品牌。

在山东临沭县,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电商直播,为临沭柳编产品广开销路。李金印摄

  发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临沭柳编也跟随中国电商直播热潮进军“线上”。返乡创业的“90后”陈继华告诉记者,得益于直播的广阔覆盖面,更多人知道了“淳朴的乡村手艺人编出的东西有多好”,同时他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到传承、弘扬传统手艺的行列中。

  “传统柳编像锄地一样,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正如陈继华所言,在临沭县各村落,几乎家家门前都整齐摆放着金色脱皮柳条;三五女工在柳编加工点边话家常边做活。当地2000余个加工点直接带动近10万人就业。柳编技艺传承也实现了老、中、青、幼全年龄段覆盖,为应对源源不断的海内外订单厚实“家底”。

(资料图)图为晾晒柳编产品。周青先摄

  “临沭柳编工艺品占中国柳编产品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显示了全球对临沭柳编产品的旺盛需求。”2023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主席萨阿德·卡杜米(Saad Al-Qaddumi)率队对临沭柳编进行了多次考察,并即将为该县颁布WCC-国际“世界工艺之都”认证。

  在萨阿德·卡杜米(Saad Al-Qaddumi)看来,临沭柳编是勤劳和智慧的象征,直击人们内心对自然的纯净追求,也能让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认证除了证明其成就卓越,还想通过认可和赞赏,让这种‘美好’继续传承下去,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柳”下传统手艺,将环保理念“编”入人心。期盼“世界手工艺城市—柳编工艺之都”早日花落临沭,已成为这座被沂蒙山区包裹的小城民众最迫切的新年愿望。(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 积石山县1165间教学板房全部搭建完成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发布时间:2024-05-17 11:39:30 来源: sp20240517

在推动改革开放工作中,习近平提出了诸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方法,并用独有的“习式语言”阐释表达。央视网《天天学习》推出“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系列策划,讲述习近平推进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的故事,阐释这些改革方法论中蕴含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东海之滨,鹭岛厦门。当改革开放的航船扬帆出港,这里便被设立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1985年6月,习近平风尘仆仆从河北南下赴厦履新,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时任厦门市委副书记的李秀记回忆,“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经过5年建设,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作为决策指南,以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为此,习近平专门带领十几家单位、100余位专家教授和实际工作者组成课题组,经过一系列考察调研、各方讨论后,牵头组织编写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极富前瞻性、开创性地为厦门擘画了一张宏伟的发展蓝图。

  《战略》首次明确提出在厦门建立象屿保税区的具体方案;首次提出“在适当的时候逐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率先提出“生态位”概念,明确在发展特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战略》为起跑线上的厦门特区理清优势劣势,明确发展模式与目标路径,对厦门发展影响深远。一些学者在如今研读这份“蓝图”时感到十分惊讶,其中不少思路和举措在全国都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

习近平主持制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果封面

习近平主持制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封面。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工作中,规划蓝图始终是习近平的心中之重:“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事业,在其发展进程中,许多重大问题要从长计议、慎于决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

1991年12月,习近平与同事讨论福州市战略规划设想。

1991年12月,习近平与同事讨论福州市战略规划设想。

  什么是好的蓝图?

  “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习近平这句话言简意深,道出一张好的蓝图需要具备的要素。

  2000年,已升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他认为,“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为了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习近平领导编制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

  调任浙江后,经过深入调查和系统思考,习近平又提出了引领浙江发展、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八八战略”。20年来,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从“腾笼换鸟”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实践“两山”理念到建设“美丽中国”,源于“八八战略”的很多实践,已经走向全国。

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开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

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开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大局,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锚定前进方向。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夙愿;

  “十三五”时期告别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变为现实;

  “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描绘了我国从“全面小康”奔向“全面现代化”的壮丽蓝图;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号召;

  …………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始终将改革和发展的蓝图装在心里,引领中国向着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迈进。在他的擘画下,近年来,无论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一幅民富国强的绚丽图景正徐徐铺展。

2023年10月22日,浙江海宁市黄湾镇,金秋时节,金黄色的稻田与美丽乡村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卷。

2023年10月22日,金秋时节,浙江海宁市黄湾镇,金黄色的稻田与美丽乡村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卷。

  那么,如何让一张好的蓝图变成现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把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总书记用平实的话语强调:“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013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38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仅对改革督察工作就提出过10余次明确要求,“落实”一直是习近平强调的重点。2018年3月,中央深改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其会议涉及国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等方方面面,要求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到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到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先后成立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增长引擎;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无数患者的心头之痛,到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一项项改革成果,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改革、狠抓落实,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宏伟蓝图终将变为美好现实。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王卓婕

  视 觉丨黄元 郝凤林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范立君 娄郝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