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空间、新思路、新蓝海 2023年体育产业转型中求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29 13:45:36 来源: sp20240529

原标题:新空间、新思路、新蓝海

疫情的阴霾散去,中国体育产业在2023年迎来了新的发展起点。

体育用品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竞赛表演业在城市和乡村焕发强大活力,户外休闲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文化”“+旅游”“+康养”“+培训”……

2023年,体育与各领域融合逐步加深,衍生出诸多新“玩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愈加凸显,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

体育用品业向“全链条”要新空间

2023年,越来越多的参展厂商开始改变以往推销单个商品的模式,向运动场、公园、学校、社区等提供整套解决方案正成为体育用品企业追求的新趋势。

2023年(第40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安排了“2023中国体博会智能健身器材配置方案评选活动”。相较于前几届,本届评选活动更加侧重“一体化方案”的呈现,分别以“儿童室外健身器材配置方案”“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室内健身器材配置方案”等“使用人群+应用场景”的双重维度,框定评选类别,设置评选规则。

“全民健身是个性化的,为体育用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全民健身跟体育用品消费之间有无限的空间可以想象。运动的生活化,以及生活的运动化,在之后会产生很多产品的需求,这是体育用品业向前发展最好的驱动力。”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说。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认为,从制造业领域进入服务业,实现制造业服务化是2023年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明显特点。此外,在这一年,各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上海体育大学教授黄海燕说:“从体育产业政策上来说,一直在倡导体育用品业往自动化、科技化、绿色化去发展。另外,今年各大品牌都更加重视‘国潮’,这也是一个新的趋势。”

城乡赛事新玩法开启新思路

2023年,“马拉松热”回来了。

仅上半年,在中国田径协会备案的赛事就达133场。11月25、26日两天,全国各地有20余场马拉松开跑。

江西省体育局局长李小平介绍:“仅今年,南昌马拉松就带来各种营业收入1.25亿,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宾馆、酒店还有各种商业消费方面。马拉松报名火爆,一位难求。应该说,(举办马拉松)对整个文化旅游商贸的消费带动是非常强劲的,成为我们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极大的推动力。”

从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大赛,到中超、中甲、CBA等职业联赛,再到异军突起的“村超”“村BA”等民间赛事活动,体育赛事拉动体育旅游呈现出强劲势头。

新赛季,CBA联赛推出全新口号“以城之名”,力图加强球队与所在城市、球迷的关联,进一步增强联赛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恢复主客场制后,2023-2024赛季CBA联赛第一阶段上座率表现优异,常规赛前十轮实际总上座人数超47万人,场均上座人数超4700人。

在乡村,体育赛事的热潮风起云涌。全网超480亿次的综合浏览量,让“村超”成为新媒体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顶级体育流量。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的举办也让乡村篮球联赛有了“全国版”。除篮球、足球赛事之外,在乒乓球、羽毛球、龙舟等项目上,均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乡村体育赛事,多元“乡村体育IP”逐渐成为很多地方推动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表示:“乡村体育赛事的火爆,背后反映出的是乡村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其实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体育都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让人和城市、人和乡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体育的火爆也说明,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大战略,不仅包括物质的丰富,而且也包括精神的富足。”

户外运动成产业发展新蓝海

2023年,中国户外运动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从城市街区到乡野小道,再到山间公路,随时随地可见徒步、路跑或骑行的人群。在全国各地新颖多样的发展模式中,户外运动产业向着新的蓝海劈波斩浪。

“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会现象,说明人们对身心健康、亲近自然的需求增加,也说明我国产业基础设施的繁荣,让户外运动有了更多可利用的空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黄金说。

“以云南为例,各级各类户外协会组织蓬勃发展,登山、跑团、自行车等俱乐部欣欣向荣,户外运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每周进行一次以上户外运动的人数超2200万人。”云南省体育局局长杨中华说。

2023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2023年上半年,与户外运动相关的订单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79%,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221%。

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发布《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这个“玩”出来的万亿级产业,反映了民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体现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新变化。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近年来,我国户外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新途径。“下一步,政策支持将着重打造户外运动品牌项目,积极引进更多高能级、高规格的赛事,多头并进促进户外运动蓬勃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记者林德韧、岳冉冉、王君宝)

(责编:杨曦、陈键)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新能源“产能过剩”?这些跨国车企却在纷纷加码 - 广西灵山荔枝面临减产 今年要痛失“荔枝自由”?

新能源“产能过剩”?这些跨国车企却在纷纷加码

发布时间:2024-05-29 13:45:36 来源: sp20240529

  文/刘亮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的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然而,这样有意歪曲事实的论调并不能掩盖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在全球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纷纷加码投资中国市场,用行动向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前景“投票”。

  美西方的“别有用心”

  最近,美西方人士又在国际舆论场有意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

  事实上,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多个新兴产业在世界崭露头角,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炒作各种针对中国的经济论调,“产能过剩论”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论调本质出于保护主义的目的,试图在舆论上影响和限制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和出口。

  这些论调往往基于不实的指责和偏见。在对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讨论中,美西方常将其定义为超出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一说法无疑违背常识,试想,若超出一国所需即为过剩产能,国家间贸易基础还将如何存在?

  一些观点还认为,中国通过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形成产业优势,致使“廉价”新能源产品涌入全球市场,损害他国经济。事实是,产业补贴是世界通行做法,包括美欧在内的多国都有,甚至项目更多、力度更大。如今,中国新能源产业早已经进入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发展的加速赛道。

  中国新能源真的“产能过剩”吗?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产销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更是创新高。然后,这个时候就有美西方人士开始“着急”了,认为出口产品多了就是产能过剩了。

  然而,简单把产品出口与“产能过剩”画等号,违背了全球化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高度分工下,产能与需求非局限于一国。出口是常态,如美产芯片、德产汽车80%都用于出口。若按这一逻辑,人们或许会像瑞士《新苏黎世报》一样发出疑问:“西方向亚洲的出口属于产能过剩吗?假如一个国家只为自己的市场进行生产,那么贸易从何谈起?”

  为了让观点补上“漏洞”,一些人更进一步提出:中国的新能源产能也超出全球需求。然而,事实情况却是:新能源产业产能并非过剩,而是不足,尤其优质产能更为稀缺。

  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从国际上看,发展中国家因能源转型进程较慢,对新能源产品需求更持续增长。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曾对此强调,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从市场角度看,供需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即便产能过剩也有市场机制参与,可靠价值规律调节。就供求关系而言,中国出口增长亦是由全球需求所推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视为“廉价”产品,更不能将其视为对他国经济的损害。相反,这些产品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近日就曾撰文指出,中国自身的发展和价值观为世界创造更大的上升空间和稳定的环境。如,为支持全球绿色发展和践行碳中和承诺,中国全力投入和培育壮大了新能源产业,不仅为世界加快脱碳贡献了成本更低、成熟度更高的新能源产品,而且还帮助更多国家创造了新的产业与就业。

  国际车企纷纷加码中国市场

  “用脚投票”才是最真实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持续发展动力,正吸引着全球车企的目光。

  现代汽车集团相关负责人强调,汽车领域的新能源变革早已成为社会共识。面对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集团对在华电动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期待。中国电动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支持和消费者对科技和新能源的持续认可下,将迎来快速增长,对中国市场前景乐观。同时,针对新能源市场布局,现代汽车在未来将不断推出更多新车型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更有车企强调了绿色发展与合作的主旋律。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近日表示,绿色发展非独行之道,需众人并肩前行。作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宝马集团目前正协同450多家中国供应商和600多家经销商的中国合作伙伴,实现全产业链减碳,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在汽车产业的创新技术应用。

  记者今天从宝马在华相关部门进一步获悉,宝马集团正在中国几乎所有核心细分市场全力推进产品攻势。仅2024年,宝马将在中国市场推出20余款BMW和MINI品牌的新产品。

  不仅上述国际车企,大众、奥迪、丰田等都增加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共同合作。

  今年4月11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奥迪品牌在华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预计将于2024年底投产。

  丰田方面透露,面向中国这个世界规模最大、消费者需求最为旺盛的汽车市场,未来将推出更多能够满足中国消费者期待的新车型。

  “我没有看到‘产能过剩’,我看到的是全球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巨大需求。中国将比我们今天看到的更深地影响全球市场。”世界知名汽车设计师、长安汽车副总裁克劳斯·齐乔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部分素材综编自:央视网、新华社等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