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

发布时间:2024-05-29 04:08:06 来源: sp20240529

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郝孟佳)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日前,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围绕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聚焦就业市场建设,持续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各地各高校抢抓春季招聘关键时期,积极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供需双选平台。上海市教委与其他省份教育部门联合举办“2024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网络双选会”,参会单位15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7000余个。四川教育厅与浙江省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举办“高校毕业生浙江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6300余个,现场达成初步意向超1100余人。新疆教育厅举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疆生源公费师范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全疆各地州的400余家学校共提供岗位2500余个。浙江大学举办“毕业生冬季空中双选会”,通过学校自主搭建平台与毕业生在线互动近1800次。同济大学举办2场“寒假专场-同济大学2024届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参会单位295家,提供就业岗位1172个。

聚焦供需精准对接,访企拓岗挖掘就业岗位。各地各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访企拓岗校企供需对接活动,推进校企在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共建就业实习基地、重点领域校企合作等方面深度对接。陕西教育厅指导全省高校寒假期间开展访企拓岗活动1508场,走访企业2544个,新开拓就业岗位4.1万个。河南教育厅精准对接各高校深入实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走访企业5964家,新开拓就业岗位11万余个。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走访用人单位40余家,新开拓就业岗位1200余个。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走访企业109家,新开拓就业岗位835个。

聚焦贴近学生需求,暖心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各地各高校以“云课程”“云指导”“云直播”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生涯规划、政策解读、求职技能等实用性就业指导服务。黑龙江教育厅打造“互联网+就业”模式,优化升级“网上就业超市”,提供线上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一站式服务,毕业生在省校平台远程面试近10万人次,网络签约3.1万余人。吉林大学精准分类开展“云指导”,举办朋辈云分享、公务员选调生选拔培育计划、“语”你相伴等特色活动40场,为近6000人次报考选调生及公务员岗位和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考研复试、求职应聘、考公考编、出国升学等不同群体,分类开展“云指导”训练营系列活动20余场,覆盖学生近2000人次。广西师范大学依托“一网一微一端一群一线”“五位一体”服务保障网,启动寒假“不停歇”值班服务模式,微信发布80多条,宏志助航信息共享发布6期,推送1500多家单位超9.8万个岗位,以服务“加热”不断助力毕业生“暖就业”。

聚焦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开展就业困难帮扶。各地各高校持续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等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认真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与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帮扶。北京交通大学举办就业帮扶“云访谈”、“就业茶话会”等活动10余场,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解读、求职经验介绍、就业岗位推介等个性化服务,覆盖毕业生800余人次。北京科技大学举办“迎战春招”毕业生宏志助航就业技能训练营,开展就业形势与求职准备解读、就业技能提升实训等共5场活动,200余名毕业生报名参与。江汉大学开展求职辅导送上门,现场开展就业指导,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送上就业月历、《求职指南》、就业帮扶金等物品的求职大礼包。

据悉,2023年秋季学期以来,教育部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面向2024届高校毕业生组织43场线上专场招聘活动,累计参会单位6万家,累计汇集发布就业岗位信息771.5万条。面向2024届高校毕业生,累计举办教育部“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16期,收看人次2960万人次。春季学期开学后,教育部将组织“面向西部地区毕业生招聘专场”“专精特新企业专场招聘活动”“东北全面振兴专场招聘会”等系列线上专场招聘活动,持续为供需对接搭建平台,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责编:李依环、熊旭)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影视作品谱写“劳动者之歌”(光影视界) - AI数字人何以成为行业“香饽饽” 有哪些新特点?

影视作品谱写“劳动者之歌”(光影视界)

发布时间:2024-05-29 04:08:07 来源: sp20240529

  图①:《大山的女儿》剧照。   图②:《幸福到万家》剧照。   图③:《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剧照。   图④:《白色城堡》剧照。   图⑤:《麓山之歌》剧照。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近十年来,一批以劳动者为主角的影视作品竞相涌现。表现“劳动者之歌”的影视作品塑造了新时代的劳动者形象,传达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肯定,赋予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以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影视人物画廊增添时代新人的艺术形象。

  

  亿万劳动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新时代影视创作将镜头对准劳动者,讲述他们的时代故事。近十年来,一批以劳动者为主角的影视作品竞相涌现。他们是创造超级工程的大国工匠,是投身基层建设的下乡干部、农技专家,也是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影视作品谱写“劳动者之歌”,在鲜活呈现劳动者形象、生动讲述劳动故事、艺术化传播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同时,展现出新时代文艺的特质,为文艺创作如何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带来启示。

  用基层劳动者的故事构筑中国故事的底色,聚焦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面向,影视作品聚焦国家工业化进程背后普通劳动者的奋斗,体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新风貌,反映当代劳动者的精神追求。纪录片《超级工程》《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不仅展示了十余年来中国在工程、高科技领域的突破,而且呈现了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技术专家和大国工匠的硬实力。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让我们看到,技术工人用匠人精神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突破先进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不断积累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中国经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镜头对准让国宝焕发生机的文物修复师,这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技术劳动者,从事着淡泊名利的文物修复工作。每一件文物上面都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修复匠人的心血,这种穿越古今的修复师与文物的交流渗透着“以我观物、以物观我”的格物精神。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进程中,驻村干部和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工作者深入农村,把优势项目、现代文化、绿色发展理念等带到欠发达地区,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他们的创造经验和人生故事被影视作品书写。电视剧《山海情》展示了东西部协作的乡村现代化经验。电视剧《县委大院》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与清正廉洁的政绩观。在电影《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山海情》《大山的女儿》《幸福到万家》等作品中,基层劳动者通过教育、文旅、造林等不同方式推动乡村发展,给乡村带来活力,激发基层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乡土中国”发生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在不同的现实考验面前,许多普通劳动者爱岗敬业,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重前行。如电影《中国机长》《烈火英雄》《攀登者》《峰爆》《中国医生》《万里归途》《三大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警察荣誉》《麓山之歌》等等,体现了飞机驾驶员、消防队员、登山运动员、铁道兵、医务工作者、外交人员、政法工作者等各行业劳动者的职业伦理和奉献精神。很多创作来自真实生活,如《中国机长》根据2018年川航航班备降成都事件改编,机长刘传健驾驶的飞机在万米高空遇险,他凭借着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最终让飞机安全降落,保障了全体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万里归途》的撤侨故事取材自2011年紧急撤侨的事件,故事中临危受命的外交人员宗大伟主动放弃回家的机会,“逆行”穿越战火,护送同胞安全返回祖国,宗大伟这一艺术形象是众多外交人员尽职奉献的缩影。《三大队》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人公程兵12年锲而不舍的追凶历程,折射的是基层民警捍卫法律和正义的决心与付出。

  这些基层劳动者的故事构筑了中国故事的底色,故事里所传递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塑造新时代的劳动者形象,反映时代发展、呈现美好追求

  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类型,现实题材影视剧讲述普通人的平凡人生,用生活的酸甜苦辣呈现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装台》《风吹半夏》《人世间》《大江大河》等现实题材作品,以普通劳动者的视角呈现个体生命与时代同行。

  《我和我的祖国》用7个普通人的故事塑造了“我”和祖国的情感联结,如《前夜》中为1949年“开国大典”研练电动升旗装置的工程师、《相遇》中为1964年“原子弹爆炸”隐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回归》中为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服务的香港警察和钟表匠等,电影成功诠释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所表达的个人际遇与祖国命运相生相伴的深情厚谊。《大江大河》三部曲以改革开放为线索,呈现了农村青年把握机会,借助改革的春风,一步步成为国企管理者的奋斗故事,也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遇到的挑战和蜕变。《人世间》借周家兄妹人生故事的起起落落,呈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把握时代和自我命运的故事。

  表现“劳动者之歌”的影视作品塑造了新时代的劳动者形象,传达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肯定,赋予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以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影视人物画廊增添时代新人的艺术形象。

  塑造在平凡岗位上坚守的平民英雄。如根据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老阿姨》,呈现老一辈共产党员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电影《守岛人》根据“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真实事迹改编,他们32年如一日守护祖国边陲小岛开山岛,与恶劣环境做抗争,为了国家利益,以岛为家,把人生献给祖国的边防事业。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真实故事的电视剧《功勋》展现这些一线工作者们在不同岗位上钻研业务、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无数“忠诚、执着、朴实”的劳动者为新中国的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大爱精神充盈时代,他们的“新”不仅表现在职业和岗位上,更体现在人生追求与精神气质上。

  塑造新时代劳动者的形象。如电影《奇迹·笨小孩》讲述小人物依靠拼搏逆天改命的“奇迹”,电影续写了深圳作为创业城市的文化想象,突出了“新深圳人”的创业精神,为这座改革开放之城赋予精神价值,彰显深圳是一个只要奋斗就能创造奇迹的地方。还有一批带有时代特质、青春气息的创业职场剧,如《在远方》《安家》《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幸福到万家》《白色城堡》《青春之城》《去有风的地方》等。《幸福到万家》《去有风的地方》两部城乡题材的作品颇具代表性。二者讲述的都是新时代返乡创业者的新故事,让我们看到新时代的城乡互补给普通劳动者带来的福祉。《幸福到万家》中的何幸福走出乡村又回归乡村,用在城市增长的知识才干回报乡村。《去有风的地方》中,辞职后来云南短住的许红豆意外邂逅放弃高薪回乡创业的谢之遥,在乡村得到心灵的治愈,获得了人生重新出发的力量。这当中,劳动不仅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且成为自由生命的一种表现,劳动者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实践磨砺本领,劳动者把大有可为的事业变成大有作为的成就。塑造劳动者形象是文艺创作对新时代的反映,也是文艺创新的突破点。影视作品谱写的“劳动者之歌”告诉我们,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创造、创新,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美好。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2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