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外籍院士谈中外文化交流:需要更多“摆渡人”

发布时间:2024-05-31 02:34:00 来源: sp20240531

   中新网 杭州4月21日电 题:法兰西外籍院士谈中外文化交流:需要更多“摆渡人”

  作者 王题题

  “文化交流如同大运河与塞纳河的交汇,需要‘摆渡人’的辛勤付出和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两国间的长久交流与深刻理解。”在“与法兰西院士聊两河人文”分享会上,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法兰西外籍院士董强谈及中法文化交流时如此表示。

  近日,一场主题为“与法兰西院士聊两河人文”的分享会在浙江杭州的运河画舫上拉开帷幕。活动吸引了中法学者以“中法文化交流”为纽带,从京杭大运河到塞纳河,在文学上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董强进行主题内容分享。主办方供图

  在运河画舫上,董强抒发其对运河的怀旧之情。他介绍自己是老杭州人,从小就在水边长大,16岁时在北京大学求学,与法语结缘,之后又到法国深造12年,“可以说,是大运河的水将我引领到了塞纳河畔。”

  同时,他还将河流的流动与翻译工作、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相提并论。他认为,大运河与塞纳河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同需要船只和“摆渡人”一样,翻译家便是其中的关键角色。而要建立起长期紧密的中法文化交流,则需要众多这样的“摆渡人”共同努力。

  据悉,在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不乏这样的“摆渡人”。比如17世纪法国学者贝尼耶,他以拉丁文版本为底本翻译了最早的法文版《论语》,后来更被法国总统马克龙作为国礼赠予中国,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法国语言、文学、文化和中法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董强也致力于中法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他不仅翻译了最新版本的法文版《论语》,还策划了现代舞剧《西游记》。据其介绍,这部作品由法国音乐家作曲、中国舞者编舞并表演,即将在法国上演。

  在他看来,作为翻译学者,他肩负着引领年轻一代、激发更多人投身翻译事业的使命。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作家的精彩故事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为更多人所认识和欣赏。因为文化交流如同大运河与塞纳河的交汇,需要“摆渡人”的辛勤付出和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两国间的长久交流与深刻理解。

  如今,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日益增强。董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摆渡人”的行列中,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老人供氧机断电生命垂危 新能源车变“生命充电桩” - 全国跳水锦标赛武汉开赛 全红婵陈芋汐巅峰对决

老人供氧机断电生命垂危 新能源车变“生命充电桩”

发布时间:2024-05-31 02:34:01 来源: sp20240531

   中新网 宿迁1月15日电 (刘林 王松竹)日前,一条“电工打造临时充电桩为老人供氧”的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因为一起意外事故,江苏省沭阳县部分区域临时断电,在这片区域里,恰好有一名刚做完手术的老人需要24小时供氧,眼看吸氧设备即将断电,当地供电所的一名电工师傅急中生智,现场“手搓”了一台充电桩,及时给老人续上了氧气。许多网友赞道:“接的不是电线,而是‘生命线’。”

当地供电所员工现场“手搓”了一台充电桩,及时给老人续上了氧气。王松竹摄

  据了解,事发时间为1月12日傍晚,当时,一辆大货车失控,将沭阳县马厂镇大司庄村附近的一根电线杆撞断,导致该村断电。

  “对一般人来说,短时间断电可能没什么,可我父亲一分钟都离不开!”该村村民杜兴勤介绍,发现停电后,他焦急万分,立马拨通了供电部门电话寻求帮助。

  原来,杜兴勤的父亲杜学波,今年73岁。四个月前做完手术,需要24小时供氧,一旦停止吸氧,就会有生命危险!当时,吸氧设备中的电池即将耗尽,老人出现了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的情况,杜兴勤非常着急。

  正在附近作业的国网沭阳县供电公司马厂供电所工作人员卢海涛和陈琰看到报修单后,立即赶到杜兴勤家抢修电路。“要修复供电还需要一段时间,可老人的情况随时会有危险,等下去不是办法。”卢海涛说,危急关头,同事陈琰的话点醒了他:“卢班长,你的车支持外放电模式吗?”

  对长期和电路打交道的卢海涛而言,有电源就有办法。他立刻打开车门,找出转换接头和插排,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车子和制氧机连接起来,很快就“手搓”出了一台电压与制氧机适配的移动充电桩。

  “亮了!亮了!制氧机响了,有电了!”此时,杜兴勤在屋内激动地喊道。

  卢海涛和陈琰看到制氧机再次正常运转,老人也大口大口吸着氧气,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担心电力不足,卢海涛的其他同事也将自己的新能源车开来停在杜兴勤家院内,给老人做“备用电池”,直到备用电源送来。

  “感谢你们救了我父亲的命!”看到父亲转危为安,杜兴勤不停地表示感谢。

  当天晚上8点左右,故障抢修结束。卢海涛和陈琰又检查了老人家中的线路,确定没有问题才放心离开。(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