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布局智能机器人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5-31 12:42:26 来源: sp20240531

  上海浦东,机器人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厅。

  人形机器人GR—1款款走来,“他”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步行速度5公里/小时,负重达50公斤。“GR—1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具备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载体。”公司董事长顾捷说。

  成立仅8年,傅利叶智能科技自主研发高性能康复机器人,上市产品达30多个系列,进入2000多家医疗机构。“从‘专用机器人’转向‘通用机器人’,我们瞄准未来行业主流,进行攻关。人形机器人具备一定的通用性,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多种应用场景中潜能巨大。通过自主创新,关节等关键零部件已经完全国产化了。”顾捷说。

  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起步早,进展快。目前,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350家,产值达3800多亿元,产值约为5年前的3倍。智能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海布局智能机器人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10月,《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促进三个突破,在品牌、应用场景和产业规模方面实现“十百千”突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建设三个公共服务平台,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万人,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规划指引下,上海各区齐发力,努力营造培育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土壤。

  11月14日,在上海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临港峰会上,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临港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揭牌,临港新片区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合体成立,一批智能机器人高能级项目集中签约入驻,临港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峰会展台前,一个个智能机器人公司亮出看家产品。“这台机器人,能够为光伏电站的光伏组件进行完全无人化清扫和智能化巡检,替代大量的人力工作。”上海织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勇介绍,公司致力于为光伏电站提供智能化清扫机器人与智慧化运维系统解决方案。

  “临港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50多家,研发人员共5000多人。围绕通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及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等四大领域,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近40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介绍,未来将围绕机器人整机、人工智能芯片等10个要素持续发力,进一步筑牢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底座,构建智能机器人应用标杆示范区。

  产业数据在智能产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能够助力夯实智能机器人产业基础。

  针对产业数据资源多杂散、流通交易链条长等堵点,上海数据交易所与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月25日联合成立了产业数据行业创新中心。通过打造一站式产业数据服务新链路、构建场内场外交易融合新范式、探索跨域数据融合新项目3个创新举措,该中心致力于打造合规、公平、可信的数据交易秩序和数商生态,让产业数据从“资源”向“价值”转化。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1日 0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 陕西咸阳:“河滩会”场面壮观

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发布时间:2024-05-31 12:42:27 来源: sp20240531

  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深刻阐明了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各国专家学者当好融通中外文明使者的殷切期望,在与会中外嘉宾和社会各界中引发强烈共鸣。

  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接下来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转化,为不同文明的传承、发展、创新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从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参加此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深有感触。他表示,习近平主席对文明对话与国际交流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此次贺信中又鲜明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为我们多角度、多领域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启迪。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言简意赅指明了中国学的内涵外延,对中国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在论坛开幕式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贺信,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表示,今天的中国,具有传统性更具有现代性,古代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现代中国必定会让中华文明走向新的辉煌。

  “今天中国取得的成就令全球瞩目,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中国、研究中国,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为大家深入研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实践的伟大意义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从方法论上指导我们今后如何从更深层次理解古代之中国、认识现代之中国、把握未来之中国。”学习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福建省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彭军说。

  在平等交流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感触颇深:“中国式现代化,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注重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指引。”

  在西班牙知华讲堂副主席维克托·科尔蒂索看来,只有不同文明携起手来,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才能找到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的路径。“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看,中国学研究可以推动中外文化的彼此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中国用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所展现的独特智慧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学习。”维克托·科尔蒂索说。

  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倍受鼓舞,愈感责任重大。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这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注入了前进动力。”徐宝锋说,“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我们期待在未来搭建起更多区域性、专题性、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平台,北京语言大学将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落实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培养更多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年轻人才,为促进各国民心相通贡献力量。”

  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聆听了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对各国专家学者的勉励和期望,韩国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正男表示,将继续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努力将专业的学术话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大众表达,向韩国民众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持续改善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为促进韩中人民相知相亲发挥自己的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出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这是出于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深入思考。只有尊重不同民族的人文历史和价值观念,才能共同携手破解全球挑战。”研究中国学已有50余年的德国专家施寒微表示,这一理念历来被中华文化所倡导,将为和平解决国际问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矫雅楠说:“学习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我更加认识到这项事业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以贺信精神为指引,以汉语教学为依托,让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领略中华文化魅力,感知当代中国风貌,更好助力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让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馆长吴雪勇对做好文化传承和交流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作为新时代国家文化殿堂,杭州国家版本馆要把中华优秀典籍版本收集好、守护好、传承好,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上海11月24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5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