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产总值超10万亿元 十年来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发布时间:2024-05-25 13:14:56 来源: sp20240525

   中新网 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18日从北京市统计局获悉,10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三地分别为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1.7倍和1.8倍。

图为2013-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北京市统计局供图

  北京市统计局表示,该局将陆续推出《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系列报告》。根据当天发布的首篇报告,10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三产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三地三产比重较2013年分别提高5.3个、8.6个和11.4个百分点。

  新兴经济快速发展。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8719.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8766.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9%,提高7.7个百分点;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7%,较2014年提高1.4个百分点;河北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4%,比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三地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较2019年三地均增长20%以上。

图为2013年和2023年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比重。北京市统计局供图

  一核两翼格局日渐清晰

  报告显示,现代化首都圈推进建设一核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成绩显现。北京坚持减量发展,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心城区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8千万平方米,腾退土地6千余公顷,市属高校、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在中心城区以外布局新校区、新院区。两翼齐飞,建设与承接同步推进。

  北京城市副中心蓬勃发展。2023年,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3.6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千亿量级,节点工程有序建设,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加快施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及三大建筑建成亮相。有序承接疏解资源,2023年国投云网、中建新科等17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累计落户93家;新引入市级国企及下属企业6家,累计61家。

  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成效显著,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环城市外围道路框架、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水系构成的城市建设“四大体系”基本形成。全力推进雄安国贸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从新区设立至2023年底,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70亿元,累计开发面积184平方公里,4017栋楼宇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4370万平方米,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央企累计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总部、4所高校加快建设,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速推进。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进建设

  报告指出,京津冀地区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以下简称首都圈)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首都功能,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首都圈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个圈层构成。其中,“通勤圈”指环京交界地区,提升同城化效应,与北京的东部、南部等地区融合发展;“功能圈”主要指北京与天津和河北雄安新区,通过功能互补,加强联动发展,共同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产业圈”是指发挥好京津冀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共同做大产业增量。

  2023年上半年,首都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的近四成,通勤圈、功能圈和产业圈占首都圈的比重分别为10%、37.9%和52.1%。首都圈产业结构为4.7∶38.0∶57.3,通勤圈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达68.8%,产业圈第二产业占有较高比重,为43.1%。(完)

【编辑:田博群】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戎马一生文学情 - 交通运输部:受雪雾影响封闭路段陆续恢复通行

戎马一生文学情

发布时间:2024-05-25 13:14:57 来源: sp20240525

11月8日,著名军旅作家凌行正老人,将他的两部获奖作品《初踏疆场》《九号干休所》的手稿及新作《战士与故乡》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凌行正,1930年出生于河南潢川。1949年高中毕业后,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感召下,他背上背包、穿上草鞋,踏上疆场。他扛着钢枪、背着米袋子、挎着水壶,在烈日下、在风雨中饱尝了“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的苦和乐;在艰苦的行军征途中、在向死而生的激烈战斗中体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和牺牲。也是在战火的淬炼中,他的人生信念和文学修养得到了升华。他常常在战场上背诵古诗句来鼓舞自己和战友们的斗志;也在坑道里、在炸毁的残垣断壁旁、在敌机轰炸的间隙,掏出口袋里的笔记本,书写心中的诗。

凌行正不平凡的战斗经历,成了他军事文学创作的素材。他先后出版了“军旅青春三部曲”《初踏疆场》《铁血记忆》《感念西藏》,诗集《高原短歌》,散文集《关山情》《江河赋》,长篇小说《九号干休所》等作品,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文学类一等奖等。

在耄耋之年,凌行正又奉献出自叙体长篇小说《战士与故乡》。这部作品既饱含乡愁又有战地风情,充满着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深沉的爱,彰显出一名老战士的家国情怀。

捐赠仪式结束后,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人员陪同下,凌行正和家人一起参观了“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展览共展出巴金《赴朝日记》手稿原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复印件等200余件文物。

参观中,凌行正不时谈起自己与魏巍等作家的交往。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抗美援朝战场。凌行正回忆起停战的那个夜晚,他和战友们一起爬上山头,高声呼喊“祖国,我们在这里”,那是战士在胜利后的无限自豪,是对祖国母亲最深情的告白。

在看到展柜里的《志愿军诗一百首》时,凌行正无比激动,当场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自己收录在这本书中的诗作《纪念章》:“当西部战线推过临津江/我们吃完最后一块干粮/阿玛妮在坍塌的屋檐下/扒出一罐黄豆送到我们伙房/当我在金城川畔中了流弹/阿玛妮撕破长裙为我裹伤/我一直珍藏着这片裙布/那上面交织着多少慈母心肠/今天,我们依依惜别/你又在我胸前别上纪念章/阿玛妮啊/我怎能抑制住热泪流淌/这玫瑰花一样的绶带/是我们鲜血凝成的结晶/这银光闪闪的纪念章上/镌刻着你两国儿子的形象……”

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凌行正感慨地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指明了创作的方向和原则,那就是一定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劳动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生活、去写作,这是真理!”无论战场、阵地、岗位如何转换,他始终倾情抒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王军)

(责编:薄晨棣、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