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绣集市:复古又时髦引年轻人淘货“打卡”

发布时间:2024-05-30 12:25:27 来源: sp20240530

   中新网 贵州凯里11月24日电 题:贵州苗绣集市:复古又时髦引年轻人淘货“打卡”

  作者 周燕玲

  冬日早上8时许,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苗侗风情园里的绣里淘非遗集市就聚满了人,有的在地面铺上布后精心摆放各种绣片,有的扛着一大袋东西在寻觅空余位置,赶早的游客则拿着相机一边拍照一边挑选心仪的“宝贝”。

图为贵州省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绣里淘非遗集市。周燕玲摄

  台湾游客林宜静和朋友也早早起了床,来到集市“寻宝”。为方便赶集,她提前一天到达凯里并在集市附近的一家民宿住下,“之前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这个集市就很喜欢,刚刚逛了一圈下来,各种民族服饰和绣片让人目不暇接。”

图为苗族绣娘潘玉珍为台湾游客林宜静介绍苗绣服饰。周燕玲摄

  占地3600平方米的集市广场,摆满了摊位,各种做工精湛、古朴精美的刺绣、蜡染产品琳琅满目,甚至连集市四周的长廊和凉亭里,也摆满了图案各异的绣片、时尚又不失民族风情的服饰,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集市上的摊主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绣娘,她们身穿民族服饰一边守着摊,一边现场制作苗绣,引来年轻游客观摩拍照和上手体验。遇到年轻游客,她们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热情地介绍服饰上的绣法以及图案背后的故事。

图为绣娘在集市为游客介绍民族服饰。周燕玲摄

  年轻人是赶集的主要人群,说着不同地方口音的他们,有的拖着行李箱在逛,有的砍价成功后直接穿上苗族服饰与绣娘合影留念,还有的年轻人则在集市现场开起了直播,为手机屏幕里的网友淘货、带货。

图为年轻摊主在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上直播卖货。周燕玲 摄

  “这个集市既复古又时髦,有不少老的绣片和衣服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在今天也很时尚,用手触摸绣片仿佛能感受到一针一线的手作温度。”淘到一件苗族服饰的林宜静说,这真是一个宝藏集市,不仅可以看到古老的非遗技艺,还能了解苗绣背后的故事。

图为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上的老绣品。周燕玲摄

  黔东南州是中国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千百年来,这里的苗族人以针当笔、用线为墨,将自然万物、民族历史绣在服饰上,苗绣也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曾登陆巴黎时装周和米兰时装周。

图为苗族绣娘潘玉珍为游客介绍苗绣产品。周燕玲摄

  “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以前我们在凯里的草坪新村摆摊卖苗绣,那个老绣集市开了40年。”年近八旬的苗族绣娘潘玉珍介绍说,老集市因为地方比较狭窄,2023年9月搬到苗侗风情园重新开市,赶集时间从一周一天变成一周四天。

  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是集市上的“网红奶奶”,许多海内外游客常去她的摊位淘货,精神矍铄的潘奶奶会乐此不疲地告诉游客纺织布料的方法,也会指着衣服上的苗绣滔滔不绝地讲述苗族神话传说。

图为逛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的年轻人。周燕玲摄

  “很意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去逛商场,反而来逛这里的老集市。”潘玉珍觉得,或许年轻人能把这些古老的技艺穿在身上,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图为游客在绣里淘非遗集市上挑选心仪的民族服饰。周燕玲 摄

  据统计,绣里淘非遗集市开业2个月以来,已有480多户商家入驻,吸引了来自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海内外游客10万余人,线上线下成交额近1000万元。

图为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上的绣品。周燕玲摄

  武汉游客张一盏是位民族服饰的钟爱者,为了赶集她特意乘坐飞机过来,一件苗绣衣服、一块老绣片和一对银饰耳环是她赶集的“战利品”。于她而言,赶集是一场有趣又特别的文化体验。

图为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上的服饰。周燕玲 摄

  每逢赶集日,“00后”苗族女孩杨鲜花会抽出时间来“练摊”,在集市上售卖家人和自己制作的民族服饰。在她看来,苗绣集市早已不是以前的传统集市,而是一个年轻人分享好物的窗口和社交平台。

  记者发现,许多年轻人会把赶苗绣集市的照片和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在下面留言:“手工的温度和岁月的痕迹太让人着迷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逛的不仅是集市,更是百态人生”……

  临近下午,赶集的游客慢慢散去,不少绣娘们拿起话筒现场唱起了苗族飞歌,伴着悠扬的歌声,不少乘兴而来的游客换上民族服饰、佩戴银饰饰品,尽兴而归。(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台青在平潭:相隔68海里,我的另一个家 - 哈尔滨机场一月运送旅客229万人次创新高

台青在平潭:相隔68海里,我的另一个家

发布时间:2024-05-30 12:25:28 来源: sp20240530

  68海里,是福建平潭县东澳村

  到台湾新竹市南寮渔港的直线距离

  也是祖国大陆与台湾本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依傍浅浅的海峡,平潭在两岸交流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推出促进台胞就业创业、便利台胞在陆生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进一步突出“融”的目标,也为平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台胞、台青在美丽的岚岛找到“第二个家”, 开启与祖国大陆“双向奔赴、共同筑梦”的人生旅程。

  01

  您好,这是您的台胞职业资格采信证书,请收好。”

  近日,在福建省(平潭)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简称“一体化中心”)的办事柜台,工作人员薛鹏把一本办理好的职业采信认证“红本”交到台胞手中。

  整个办理过程非常迅速,我在台湾地区拿的是建筑测量资格证,通过一体化的平台,取得了大陆的职业资格认证,对我以后在这里找工作很有帮助!

  台胞王先生来自台湾新北市,经亲友介绍,他打算到福建的一家建筑行业公司工作,有了这个采信认证,他在大陆不用重新考试就能持证上岗,节省了不少时间精力。

  两岸职业资格评价体系不同,职业资格等级分类和证书形式也不尽相同。为了解决两岸职业资格认证上的差异性问题,方便台胞在大陆就业创业,2018年起,平潭综合试验区率先开展两岸职业资格标准对比研究,对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职业范围、水平等级确认,并于当年6月颁出全国首张“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采信证明”。

  平潭向台胞颁发了首张“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采信证明”(来源:平潭融媒体中心)

  截至2023年,平潭已累计向台胞发放采信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各类证书2000多本,涉及建筑、美容美发、导游、教师、医师等多个领域,服务台胞换证2000多人次,培训就业近1万人

  这个位于台湾创业园内的一体化服务中心,切切实实成为许多台胞“登陆”求职就业的“第一站”。

  02

  在平潭发放的2000多本台胞职业证书之中,有一本属于台籍教师、“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亚妏。

  我是陈亚妏,以前在台湾从事幼教行业,2017年,因为一通电话的邀约,我来到海峡对岸的大陆,成为平潭引进的首位台湾幼教老师,后来因为业务备受信任而成为副园长。今年9月,我又来到新岗位,现在在平潭职业中专负责带幼教系的实习实训。

  面对采访镜头,陈亚妏娓娓道来自己的“跨海”职场经历,谈吐间散发着台湾姑娘特有的温柔气质。

  其实6年前“初来乍到”时,陈亚妏已经在台湾当了几年幼教老师,来到平潭,她面对的“第一课”,就是如何更好地把“台湾经验”融入大陆。

  教育必须要因地制宜,平潭的学前教育跟台湾不太一样,最初3年我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做融合、做调整。幸运的是,我的同事、我们班里的家长和孩子愿意一起配合我,一起完成了这种融合。

  以幼教为起点,如今,陈亚妏的两岸教育融合探索之路,走向了更远更深处。正是看中了陈亚妏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今年,平潭职业中专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成为“老师的老师”,帮助幼教学生在实习岗位上顺利衔接。

  走上新岗位,陈亚妏依然是那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点灯人。通过陈亚妏的“传帮带”,来自台湾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平潭落地生根,“两岸融合”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仅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里,也刻印在一批批未来老师们的脑海中。

  我一直是比较有主见的人,以前父母都叫我玩够了就回去台湾,现在则会让我在这里照顾好自己,这种语言和心态上的变化,说明他们越来越认可我的事业,也越来越放心我在大陆的生活。

  陈亚妏说,以前刚刚工作的时候,就想着要通过教育这个职业来影响更多人,完成对社会的贡献,“现在,我在大陆实现了我的理想。”

  03

  像陈亚妏一样在平潭找到“家人”的,还有来自台湾新竹的创业者杨秉皓。追着“蓝眼泪”和海风而来的他,如今在北港文创村经营着一家集民宿、咖啡、文创于一体的小店“风中旅行”,不仅收获了事业、收获了一群来自两岸三地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还在平潭找到了携手人生的伴侣。

  “我们是两岸婚姻,太太就是在店里认识的,她是江苏人。”坐在用漂流木、石头等再利用材料装饰而成的小店空间里,杨秉皓说起他的“平潭爱情故事”。

  “风中的旅行”,是后来一切故事缘起的支点。杨秉皓清晰地记得,自己是2017年4月17日来平潭北港村的,“那时候我才25岁,对平潭并不了解,只是觉得这里很像台湾花莲,有一种熟悉的归属感。”当时,从金融圈子退出的杨秉皓和团队伙伴一起来到平潭,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

  在平潭的第7年,杨秉皓跑遍了北港村,对他而言,这里已经变成比台湾老家还要熟悉的地方。“隔壁邻居会做手工,我们请他帮忙做了石头椅子,村里老奶奶没人陪伴,我们让店里伙伴的孩子去陪伴他们,给老人唱歌。”杨秉皓说,平潭有很好的台胞创业政策和服务,“村委会都把台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碰到问题会一起想办法解决,大家变成朋友一样,产生了很好的连接。”

  “我爱上太阳,我爱上月亮……”每当杨秉皓和孩子们一起唱着喜欢的歌,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我现在都自称新平潭人,新北港人。”杨秉皓说,未来,他会继续在平潭生活、创业,充满期待地翻开人生“下一章”。

  “来岚不觉身是客”

  从到平潭“看一看”到选择留下来

  越来越多的台青台胞

  从平潭的“客人”变成“主人”

  在美丽的岚岛找到喜欢的事业

  遇到有爱的人

  用自己的经历和生活

  书写着两岸融合的动人故事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厦门市·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代表队:欧阳端凤、应洁、封正凯、董菲、翁腾祥、黄岚

  ▌编辑:封正凯 一审:欧阳端凤

  ▌二审:刘意婷 三审:王辉腾

(责编:贾文婷、徐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