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科技:日新日进 灿然可观

发布时间:2024-05-30 12:39:27 来源: sp20240530

原标题:文物科技:日新日进 灿然可观

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显微观察。国家文物局供图

使用复原的老官山汉代织布机进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复制。国家文物局供图

11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文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成果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科技为文物祛病延年

狭小空间如墓室,其中的壁画如何除菌?智能移动式电子束辐照灭菌装置的出现让这个过程变得容易。千万别小看这辆安装了一只机械臂的车:它是全向平台车,安装的激光导航传感器可以实现±5毫米精确定位,即使在墓室这样的狭小空间内,也能实现全向移动、自动避障,不会让壁画受到一丝磕碰;车上的机械臂可实现6轴运动,配置的激光测距传感器及避障传感器在测定最近距离的同时,也保护设备及壁画安全;机械臂前端的电子束射线装置通过高能电子产生的辐射来杀灭壁画上的细菌。工作人员依靠自主研发的高稳定性通用型控制系统,通过远程界面操作,实现电子束射线装置、整车行进和机械臂的联动,最终达到远程动态扫描带病虫害的壁画、现场辐照灭菌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科技保护事业蒸蒸日上,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深入文物防、保、研、管、用等五大需求领域全过程全链条。

如浙江省文物局的数字化技术研发“文物指纹”项目,工作人员通过便携显微设备将文物表面放大至数百倍,非接触式拍摄采集文物的微痕、细节,录入文物的“防伪指纹”,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和区块链技术,对出入库文物的“指纹”进行对比,使得文物的认定速度与准确率大幅增长,提升了文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设立重点科研基地40家,在全国建立了125个工作站,成为承担文物领域国家级科研任务、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力军。同时,各省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企业之间互联合作愈加频繁,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材料学等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

从古建筑到馆藏文物,从墓葬到石窟,从陶瓷到金属,从壁画到丝织品,文物风险防控与保护领域百花齐放,重大课题关键技术攻关成果颇丰,科技为文物保护保驾护航。

科技还原生动历史

如今,考古现场不只有洛阳铲、手铲、刷子等传统工具,也有全站仪、无人机、三维扫描仪、移动考古实验室等高科技设备,考古发掘、整理、研究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星堆祭祀区发掘工地堪称古老文物与现代科技古今交相辉映的典范。每个发掘区域外都罩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房。房间里,考古工作者穿着防护服,手持“遥控器”操作仪器进行现场显微观察,科技感十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的“装配式多功能考古舱”由考古集成平台、环境调控与监测、空气质量维护、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与展示等五个模块组成。在考古现场,文物一出土即可能迅速氧化褪色,而以考古舱为代表的“实验室”进驻考古现场,可以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现场保护。

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纷纷助力,碳十四年代测定、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等多学科检测分析手段加持,为人们还原一个个古人生产生活的生动历史细节。

古人的DNA如何解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攻克人骨样本中人类DNA与大量环境微生物DNA区分的难题,捕获我国各地区距今4万年至100年人群的381例核基因组,其中包括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北京田园洞人的基因组。他们从中窥探到东亚人类演化的秘密,从遗传角度为“我国南方人、北方人的形成与融合之谜”“南岛语系人群的来源之谜”等未解之谜找到答案或关键证据。

大到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打捞方案,小到对考古遗存中的酒残留物进行检测和识别、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复制……考古与科技相辅相成,在发掘、出土文物保护、考古材料检测分析、古代工艺认知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

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内的国家宝藏、气象万千的古代遗址、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惟妙惟肖的壁画、巧夺天工的石窟寺……深入阐述挖掘这些文物、遗迹的文化价值与当代启示,借助现代科技、创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已是文物系统的共识。

近年来,文博界频繁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尖技术“搭档”,文物数字化采集、三维重建工作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文物有了“电子身份证”,为后续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奠定基础。“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快脚步,“元宇宙”“AR”“VR”“云游观展,云赏文物”“沉浸式展览”等词成为文博界热词。

建设“数字故宫”是近20年来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故宫体系。

“云游故宫”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款综合型全媒体线上服务平台。它以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为依托,综合全景漫游、专家讲坛、高精度文物赏析交互等多种形式,能够同时满足用户在PC端和移动端的使用需求,为观众打造“一站式”触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服务平台。平台上,既有专门覆盖院藏文物所有类别的文物高清影像数据库“数字文物库”,又有专门针对院藏超高清书画鉴赏的“故宫名画记”;既有实现文物三维立体交互观赏的“数字多宝阁”,又有实现故宫古建筑720度全景浏览体验的“全景故宫”。

此外,故宫博物院在2013年就开始利用移动App平台向公众展示故宫的文化数字资源,目前已经开发了10款各具特色的App。其中“每日故宫”以简洁轻快的设计每天向观众推荐1件故宫珍品的高清影像,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紫禁城365”引导观众由浅入深,全方位、多角度欣赏和领略紫禁城建筑之美;“故宫展览”集合近90个重要展览,将优秀的文物实体展览及展品以数字虚拟形态,面向全球推广。

(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逛灯会赏非遗 - 蒙古国举行中国援建口岸设施项目启用仪式

逛灯会赏非遗

发布时间:2024-05-30 12:39:27 来源: sp20240530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集发农业梦想王国景区,“盛世中国·万事兴龙”北戴河第十届国潮寻年新春灯会正火热进行。“今年春节,我们将非遗市集与春节灯会相结合,集中展示北戴河区代表性非遗项目,让市民有看头、有玩头,全程感受非遗魅力。”北戴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周娇娇说。

  在非遗市集,省级非遗丁记藤艺,市级非遗刘氏贝艺,区级非遗赵氏手篓编、金麦穗花饽饽等项目集中亮相,各色非遗作品令游客大饱眼福。大家争相观赏、拍照,并与传承人交流,不少游客还买了喜欢的作品。“没想到北戴河有这么多精彩的非遗项目。”从北京来北戴河走亲戚的李欣雅开心地说。

  沿着摊位走来,秦皇岛市民才玉纯一路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对精美的手工艺品赞叹不已。在金麦穗花饽饽摊位前,她立即被憨态可掬的龙饽饽吸引。“今年是龙年,这龙饽饽应景,我得买一袋尝尝。”记者看到,龙造型的花饽饽在金麦穗花饽饽摊位上占绝大多数。最大的一款龙饽饽更是内有乾坤,掰开后,里面藏有小龙和“金元宝”。“今年春节,预订花饽饽的客人比往年要多,大家越来越喜欢传统非遗产品了。”非遗传承人范雅文说。

  天色渐晚,“花”灯初上,迎春纳福、精灵森林、万事兴龙、华彩戴河4个主题区域大型灯组造型各异、色彩绚丽;近千架无人机组合成龙、凤等各种造型,展现科技的奇特魅力;无人机高空烟花秀点亮夜空,引来无数游客驻足拍照。“逛灯会,是本地人过年期间最喜欢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这么多漂亮的花灯,让这里的年味更浓了。”市民葛文娇和女儿逛完灯会、非遗市集后意犹未尽。

  2月2日至25日,2024中国·山海关古城年博会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举行。本届年博会设有“年谣迎新春”“民俗大庙会”“元宵喜乐会”3个系列,充分融合传统民俗、本地文化及当下潮流,丰富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多组展现国风古韵的梦幻灯组点亮古城夜空,二鬼摔跤、仙人摘豆、关城百业等民俗表演轮番献技,各色美食琳琅满目……年博会上,精彩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流连忘返。

  宋美倩 【编辑: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