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在福州开幕

发布时间:2024-06-02 21:45:30 来源: sp20240602

   中新网 福州12月11日电 (叶艺琳)为期三天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1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300余名来自海峡两岸、东南亚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园长老师以及教育行政人员围绕“儿童友好携手未来”这一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常斌,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计生协会会长彭锦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韩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学前教育处处长张咏,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吴家莹,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叶燊,台湾幼儿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张碧娟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第八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现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供图

  常斌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福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持续促进“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希望两岸教育界齐心协力把本届论坛办好办出彩,进一步擦亮闽台学前教育交流合作的金字招牌,要在融合发展上有大作为,要在师资建设上再下苦功,要在合作项目上取得突破。

  暌违四年之后,台湾幼儿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张碧娟与50多位台湾专家学者再次来到福州参会,她只觉心头涌现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张碧娟表示,期待通过本次论坛交流,对两岸建设儿童友善城市有更多的启发,为中华民族幼苗提供更优质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培育优秀人才奠定深厚的基石。

  开幕式上,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别与台湾幼儿教育基金会、东南亚三国华教总会(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并举行了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福建学前教育学习中心签约开通仪式。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福建学前教育学习中心签约开通仪式现场。叶艺琳摄

  在特邀嘉宾报告环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学前教育处处长张咏作了题为《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的报告,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吴清基教授则带来《教育4.0时代教师图像的新定位》的报告。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侯莉敏教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高级项目专家、研究员陈学锋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洪秀敏教授分别就“中国幼儿园学习环境质量现状”“新时期学前教育‘儿童友好原则’的内涵”“推进‘幼有所育’高质量发展”做了报告。

第八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现场,特邀嘉宾作报告。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供图

  此次论坛还围绕“儿童友好的家园社育人共同体建设”“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的研究与实践”“医教结合的早期融合教育”“面向未来的学前教师教育”4个专题展开研讨。论坛期间,还将进行海峡两岸学前教育合作成果展播、学术沙龙,以及参访观摩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一、第二幼儿园等活动。

  据悉,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是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品牌项目。该论坛自2009年起已成功举办7届,为促进两岸学前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多元平台,所开展的专题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参访学习、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等活动均产生广泛积极影响,受到两岸学前教育界的肯定和赞许。

  本届论坛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福州市教育局、福建省海峡两岸高校交流促进会、台湾幼儿教育基金会等单位协办。(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杭州为何盛产人文“网红”? - 犯罪事件激增 美国司法部计划增加资源应对华盛顿特区暴力犯罪

杭州为何盛产人文“网红”?

发布时间:2024-06-02 21:45:31 来源: sp20240602

   中新网 杭州1月31日电(鲍梦妮)在浙江杭州,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的《新龙门客栈》通过影视化改造、“环境式戏剧”等方式,为传统剧目注入青春气息和时尚表达。近几个月一直“开票即售罄”,在网络上也爆火出圈成为“网红”。

  这几年,在杭州、在西湖边,人文“网红”越来越多。

  春,刚出生的西湖鸳鸯宝宝惹得市民牵挂不已;夏,“卖花姑娘”陈喜悦与“卖花郎”一青将“一担夏天”挑在肩头;秋,1314路“爱情巴士”串联万松书院、断桥、法喜寺等姻缘“宝地”;冬,德寿宫“顶流”红梅与红墙相得益彰,古色古香。谈起杭州,西湖是绕不过的话题。

杭州西湖荷花绽放,吸引游人。王刚摄

  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IP”,西湖周边悄然走红的文化现象,正是杭州城市吸引力的体现。这也令人不禁思考:一个湖、一座城缘何人文“网红”频出?

  时空积淀的文化魅力无疑是杭州独一无二的财富。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宋雪玲看来,杭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当地“矛盾又和谐”的风土人情。

  “杭州地处江海之汇、山水之间,既拥有海洋文明呈现的开放、进取的激情,也有山地平原人民的务实、吃苦精神。得益于江南水乡风情,杭州人在进取、吃苦耐劳之外,亦不乏休闲、平易、松弛和洒脱,非常追求人文情趣。”宋雪玲认为,在此环境中,如钱塘江一般奔涌向前的杭州人非常在意西湖边的“鸳鸯宝宝”,不足为奇。

鸳鸯在杭州西湖嬉戏。王题题摄

  将此置于时间维度,杭州的历史文化长河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厚度”。

  自汉晋起,杭州逐渐与中原交流。无论是战乱或是其他原因,杭州多次成为中原文化的流入地。中原礼乐文化浸润江南山水,令其有了独特的书卷气。

  唐宋以来,西湖被大量文人骚客发现和歌咏。尤其南宋在此定都,杭州集忠义爱国、义利并举、经世致用、开放包容于一体,文化上呈现风雅与市井并存的特质,既文质彬彬又活泼好奇。“所以很多文化相关的人物、事件以及场馆,都很容易火起来。”宋雪玲说。

  有了“老祖宗”打下的基础,守护、发扬这些文化富矿,杭州官方层面与人民也在绵绵用力。去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是该年度杭州最盛大的展现风采的窗口。

  “良渚、宋韵、钱江潮、丝绸……真是数不胜数。我们在创作亚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就在上篇、中篇、下篇三个篇章中合理植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沙晓岚公开表示。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中的文艺演出。富田摄

  彼时,场馆之外,城市侧的细节同样打动人心。

  例如高话题度的高架月季空中花廊、西湖音乐喷泉、钱江新城灯光秀,实为杭州多年的“习惯”。培养民众的“浪漫基因”,向外推介城市文化,当地政府的发力不是一朝一夕。

  2003年4月,西湖沿湖所有绿地和景观全部免费开放,实现“还湖于民”。没有“篱笆”的西湖,成为市民与游客休憩娱乐、疗愈心灵的“花园”。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保留如此大面积的自然景区,在全国并不多见。此番诚意,令在此生活的人们对西湖、对这座城市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柳是西湖经典的植物配置,“西湖十景”中的“柳浪闻莺”“苏堤春晓”都与“柳”有关。此前,西湖边7棵柳树被移栽引起市民质疑。48小时从“换柳”到“还柳”,杭州官方主动回应、快速纠错,是对民意的尊重,也是其对待历史景观文化应有的态度。让自家的好物件成为“门面”,对西湖一草一木格外上心的杭州市民,自然成为当地生活“新气象”的“推荐官”。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邰小丽认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城市“网红”,一定是融入群众生活场景,吸引大家能够参与、打卡、互动的东西。

  “比如在良渚文明的宣传与保护方面,杭州依托良渚古城的自然生态、绿化水脉,打造‘大屋顶’、良渚文化村等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集群。这座城市还有德寿宫、杭州国家版本馆、大运河、南宋御街等,它们既保留了江南韵味,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好逛且好拍,大家也就愿意在社交媒体上二次传播。”邰小丽说。

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与山水交融。钱晨菲摄

  守正创新,一直是文化浸润杭州城市内核的准则之一。颇有地域气息的大马弄菜市场、“90后”越剧小生陈丽君、经久不衰的晓风书屋……诸多不经意间“俘获网友的心”的人或物,背后是杭州对文化记忆与情怀日复一日的坚守。

  日前,杭州市市长姚高员在杭州市两会上作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时透露,今年,杭州将突出文化铸魂,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典范。其中,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文化文明品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等成为其发力点。不求朝夕,以“厚积薄发”为准则的杭州不止频出“网红”,更在努力实现着“长红”。(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