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忠信笃敬 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发布时间:2024-06-02 21:45:23 来源: sp20240602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报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镜湖水波荡漾,异木棉灿烂盛放。冬日的暨南大学,依然暖意融融。吟诵诗词、体验香道、制作泥塑……这样的场景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学子们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逐梦青春。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暨南大学考察,嘱托暨南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循着117年的历史传承,“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既是暨南大学始终如一的办学使命,也成为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截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48580人,其中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14621人,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大人”,一批又一批学子从这所湾区大学走向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台湾青年想留在大湾区当一名眼科医生

  时隔5年,台湾青年洪子朝仍记得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时的场景。2017年,洪子朝带着医学梦想来到暨南大学学习临床医学。“总书记和我们谈话时,勉励我们要好好学,学成才,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一直激励洪子朝。今年本科毕业后,他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侨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学医是一条艰辛的道路。相较于其他专业,医学专业学习期更长,外招本科生要读6年,读研需要3年,硕博连读则要5年。全科医学学习期间,洪子朝啃下一摞摞的医书。在许多个难熬的时刻,他总会回想起总书记对自己说过的话——“问题总会有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有的。”

  洪子朝的母亲是一名助产士,他希望和母亲一样,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人。如今的他,对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人生理想的航向更加坚定。“学成后,我想留在大湾区当一名眼科医生。”洪子朝说,眼睛是“灵魂之窗”,帮助患者“看清”世界,是一件非常自豪、有成就感的事情。

  “学医、行医,更要时刻牢记暨南大学‘忠信笃敬’四字校训精神,时刻怀揣敬畏之心,对患者负责,对生命敬重。”洪子朝表示,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大量医疗人才的支撑。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应对未知的挑战。

  忙碌学业之余,洪子朝还当起了台湾同学的导游。在学校举办的台湾学子岭南行、传承非遗游穗寻根、中国文化节等活动中,洪子朝不断刷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只有亲身体会过,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洪子朝感慨。

  “侨四代”有一个心愿,毕业后回印尼当中文教师

  探访暨南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华文学院,这里有超过一半的留学生华裔面孔。校园处处涌动青春气息,让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

  培养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余名学生、牵头成立首个全球华校联盟、研发推广“华文水平测试”和“华文教师证书”两个行业标准……多年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开展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及预科教育,打造全球性的华文教育共同体,一批批华文教育中坚力量从这里走向五洲四海。

  来自印度尼西亚丹戎巴都市的陈彩祎,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在读生。“我们当地很多华人来自汕头。在中国叫‘汕头’,到了印尼就叫‘汕尾’。一头一尾,直观体现了华人华侨不忘民族血脉、牢记根本的家国情怀。”陈彩祎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用“汕尾”来指代自己从小长大的印尼当地华文社区。陈彩祎两岁开始“双语学习”,在家说潮汕话,在学校学印尼语,从小就在心中种下“寻根”的种子。

  上大学之前,她没有到过中国,却常常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有关中国的故事——当年,她的曾祖父下南洋谋生,从潮州市青麻山脚的大和都围头村出发,途经马来西亚、新加坡,最后定居印尼。到她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出于对故乡的遐想和憧憬,她决定申请到中国留学。

  跨越山海,共赴暨南。在华文学院的学习生活中,陈彩祎和几位朋友一拍即合,组成“寻根潮汕”团队,开启“寻根之旅”。凭借陈彩祎印尼家中保存的家族辈序诗,团队历经数月,最终确定了陈彩祎的祖籍地。然而,由于村落族谱信息不全,村里几个老人商讨几天,也没能找出哪户人家是她的亲人。第一次“寻根之旅”以失败告终。

  7月中旬,潮州围头村一位村民打来电话,说他们祖厅里多年来挂着一张“老祖公”的照片,和陈彩祎的曾祖父样貌很相似。经确认,两家人正是同族亲戚。

  “这趟寻根之旅,同时也是一次文化传承之旅。隔了好几代,依然能找到我们家族远在千里之外的根系源流,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陈彩祎说,一波三折的寻亲经历,使她切身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教会她“慎终追远、敬祖尽孝”。

  陈彩祎在暨大深造,打算毕业后回到印尼当中文教师,从事与中华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她希望为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牵线搭桥,让更多年轻一代华裔通过汉语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华人力量,吸引更多海外华人回乡认祖。

  一套有主线的中华文化传播经验,被逐渐摸索出来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体验展示馆,汉服礼仪研习班开讲。

  暨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名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刘潇潇,身着高腰襦裙,向港澳台侨学生娓娓道来。“汉服是中华传统文化外在体现之一,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刘潇潇介绍,开设汉服礼仪研习班这门课,不仅是让同学们感受汉服的精美,更重要的是领略其中包含的中华文化底蕴。

  在暨大校园里,诸如汉服礼仪研习班这样的中华文化体验活动还有很多。以侨为桥,暨南大学在三地五校区设立中华文化体验展示馆,建设中华才艺培训基地,设立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中心,打造中华文化节、国际文化聚暨南等文化育人品牌,一大批精品研习项目深入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

  刘潇潇介绍,创办于2016年的暨南大学中华文化大讲堂,通过专题讲座、研习班、志愿服务、实践考察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广大学生尤其是港澳台侨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中华文化研习平台。

  礼乐诗书、君子雅事、中华技艺……截至目前,暨南大学中华文化大讲堂已举办13期共20个中华文化研习班,吸引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学生参加培训。“学校通过中华文化大讲堂等第二课堂研习平台,辐射港澳台地区、华侨华人社会乃至世界各地。”刘潇潇说。

  2005年,刘潇潇作为暨南大学优秀硕士生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结合多年的港澳台侨学生工作经验,她逐渐摸索出一套以“体验、研习、传承、推广”为主线的中华文化传播经验。“体验先行,之后再根据个人兴趣,循序渐进,深入学习,争取让每个学生成为主动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刘潇潇说。

  今年暑假,香港学生邓宝华跟随学校的中华文化之旅国情教育研习营走进山西,古建筑的恢宏气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革命烽火、太钢不锈钢厂的制造实力让她很震撼。“一次探寻中华文化之旅,让我认识到祖国阔步前进的底气所在。”邓宝华说。

  每年节假日、寒暑假,数千名暨大学子组成的50多个文化考察团,用脚步丈量祖国壮阔山河,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为日后助力中华文化传播储备知识、积蓄力量。

  秋季新学期伊始,邓宝华在掐丝珐琅体验课上当起老师。今年3月,她发起成立暨南大学创业学院科普志愿服务队,举办青少年掐丝珐琅体验、港澳台侨青年掐丝珐琅体验、广绣科普等11场活动,服务800多名同学。正是通过校内校外的丰富活动,她深深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并立志做一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播者。

  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活动,浸润着众多像邓宝华一样的暨南大学学子之心,激励他们身体力行,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张强 晁海娟 李璐

  采制:罗世伟 刘杨 官文清

  鸣谢: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央广网 【编辑:李润泽】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非遗村”念好“文旅经”(走进乡土中国) - “世界青年能源行”活动在国家能源集团启动

“非遗村”念好“文旅经”(走进乡土中国)

发布时间:2024-06-02 21:45:24 来源: sp20240602

  凤凰山茶园风光。   陈洪标摄

  孩子们在双塘村参加采茶研学游项目。

  中秋佳节,双塘村举行河阳山歌表演。

  双塘村里的粉黛乱子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卢 斌摄

  江苏省张家港市坐落在长江边,长江在这里转过一个长长的弯,便奔流入海。临江的村庄多以长江作为自然禀赋谋划文旅发展,但凤凰镇双塘村不临江,只有一座4A级景区凤凰山。这样一个自然禀赋并不出众的村子却先后获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近日,记者前往双塘村探访。

  

  文化元素俯拾皆是

  中秋国庆假期,双塘村举办第五届江南风情节,碑刻拓印、扎染体验等亲子非遗手作活动以及民乐雅集、江南评弹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体验。

  凤凰镇古称河阳,双塘村就位于河阳的核心区域。说起文化,当地人都能说出几个,比如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河阳山歌,再如有着“吴郡状元第一人”美誉的唐朝状元陆器,还有施耐庵在村里的传说……据统计,河阳山歌、河阳宝卷、河阳庙会、高庄豆腐干制作技艺等19项国家级或张家港市级非遗或多或少都与双塘村有关,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中的河阳山歌就起源于双塘村。

  上世纪60年代,虞永良从学校回凤凰山务农,一次他看到二三十个农民分列两旁,把一只水泥船从一条河拖到另一条河。他们在拖船时合力唱着:“嗯唷,斫竹,嗬哟嗨!嗯唷,削竹,嗬哟嗨!嗯唷,弹石,飞土,嗬哟嗨!嗯唷,逐肉,嗬哟嗨!”后来,醉心于山歌搜集的虞永良多次走访村民,请当时的山歌大王张元元录制后寄到省里,请专家把曲调写出来,这个世代传唱的劳动号子就是现在的河阳山歌《斫竹》,与上古时期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非常相似。

  陆器是地道的凤凰镇人,苏州地区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官至太子太师。《常熟县志》中对他的记载十分简单:“陆器,状元,家河阳山,读书台遗址尚存。”据传,陆家曾在河阳山顶结庐三间,供陆器读书。陆器少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唐开成五年在长安夺魁。如今,从双塘村所在的东麓上山,在文昌阁边还能看到一块巨大的青石,这就是陆器读书台。

  高庄豆腐干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颇受当地人喜爱,它的制作技艺被列入张家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庄豆腐干虽然不是发源于双塘村,但村民薛友娣跟非遗传承人是亲戚,曾专门前去学习,技艺是一样的,销路也不错。

  凤凰山上的茶厂、恬庄古街上的杨氏南宅……通过“摸家底儿”,这些不是非遗的文化元素也被整理出来,2017年,凤凰镇以双塘村肖家巷为核心启动文旅项目的打造。

  打造“文旅农”产业群

  肖家巷位于凤凰山景区内,总规划面积73公顷,过去只是个平常村子,老人们务农,年轻人到周边的工厂上班。

  2013年左右,肖雄从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到肖家巷创业,最开始养山鸡,后来开起了肖家巷第一家农家乐——河阳鱼馆。“村子紧邻高速路口,过来吃饭的都是冲着土菜来的。”因为食材新鲜,鱼馆逐渐积累起好口碑,吸引了常熟、南通等周边城市乃至上海的客人专程前来。2017年前后,村里开始整体规划,如有村民愿意外迁的,村里就把房子收过来,进行设计,做些文旅项目;愿意继续住在村里的,村里协助布置些田园小景,有想做文旅项目翻修房子的,镇里按照每平方米600元给予补贴。几年间,村里的农家乐发展到9家。2019年,钱大姐将自家房子翻新,做起农家乐,还租下邻居的房子开起茶馆。村里有一家农家乐,一年的营收能达到2000万元。

  依山傍水,茶田相依,肖家巷依托河阳历史文化逐步形成了“文旅农融合”的产业集群,由凤凰文旅公司统一运营。

  薛友娣家的豆腐坊是一个集展示、展销、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体验店。上午10点多,一锅新做好的豆腐干正好出炉。“我们每天做豆腐100斤、豆腐干100斤,基本不用出去销售,有稳定的客户”。每天凌晨3点多,薛友娣夫妇就要起床做豆腐,手艺是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来的,房子是自己家的,隔壁一个公共空间是一处研学工坊,门外就是一块农田,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这里体验磨豆腐,还能到农田体验不同季节的农事,比如掰玉米、挖红薯等。

  正值秋季,肖家巷的粉黛乱子草已经萌出粉红的颜色,河阳山歌艺术团的表演者们正在准备演出的节目。国庆假期,他们在斫竹大舞台上连续演出好几天。艺术团的成员都是当地村民,平时在河阳山歌馆表演。记者采访期间正好遇到从南通来的旅行团,山歌馆里不单有河阳山歌的系统介绍,还有当地历史和民风民俗的介绍,前来参观的游客可以免费欣赏河阳山歌,参与互动表演体验。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河阳山歌也不断推陈出新。去年,自主创排的大型河阳山歌剧《我的肖家巷》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上线。当地的中小学还将河阳山歌引进课堂,山歌艺术团的成员定期进学校教唱,培养了一批河阳山歌小小传承人。

  循着非遗这条线,肖家巷将农家乐、凤凰山花海、斫竹大舞台、乡村双创中心、非遗豆腐坊等串珠成链,着力打造一个“美”“好”“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助力乡村振兴。

  亲子游产品受欢迎

  双塘村逐渐形成清晰的旅游发展定位,从过去“把一个人留下来”到如今“把一家人留下来”,主打亲子游产品。“贝贝杯”青少年足球赛是当地比较有名的足球赛事,1983年发源于凤凰镇,曾一度中断。2016年,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足球协会和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全国“贝贝杯”青少年足球赛恢复比赛。彼时,正值双塘村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比赛期间,吃饭、住宿的需求量非常大,比赛结束后,不少家长还希望能带孩子在周边玩一玩。

  看到这样的市场需求,当地依托凤凰山,从赛事和文化出发,细分旅游消费市场,决定主打亲子游的研学路线和赛事路线。除了非遗体验产品外,还推出农事体验、美食文化体验、状元研学路线等。

  近几年,每到春天的采茶季,凤凰山茶厂的陈保英便一边忙着组织工人采茶,一边忙着迎接来研学的学生。在凤凰山上,陈保英的茶厂种植了280亩茶园,农忙的时候,就请周边的村民来帮忙。一到周末,前来体验采茶、炒茶等工艺的研学团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600名研学的学生。“我们给每个小朋友配置了衣服、采茶背篓,带他们参观和体验制茶过程,最后还会让他们带一小袋茶叶给家人品尝。”陈保英告诉记者,陆器的读书台就在茶厂附近,研学团的老师们也会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讲给孩子们听。“陪同孩子来参加研学游的家长们实地看到了茶厂的种植、制作情况,也会购买茶叶,这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茶叶的销售。”

  凤凰山麓,攀岩、亲子垂钓、玫瑰园户外露营等亲子项目正在推进,在肖家巷的另一片区,一些新建民宿正在施工。

  目前,凤凰镇正联合凤凰文旅公司打造兼具河阳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的特色农文旅品牌,让更多游客游于凤凰,阅水、听山、悦食、田居,沉浸式感受乡村之美、乐享文化之韵,与村民、商户、游人共同描绘“生态优、村庄美、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凤凰镇供图

(责编:杨虞波罗、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