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养老”,晚年更美好(“融”观中国)

发布时间:2024-05-27 17:04:42 来源: sp20240527

  中国老年用品市场规模已达5万亿元,“智慧养老”方兴未艾   “AI+养老”,晚年更美好(“融”观中国)   ——数字技术适老化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卢泽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5月20日 第 08 版)

  当前,人工智能(AI)加速发展,“AI+养老”正在成为新的风口。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等技术,各类智能适老化产品纷纷涌现,助力老年人享受更高品质生活。

  “AI+养老”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该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叫一声,服务就到”

  “小丽,小丽,请放一段《朝阳沟》。”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宋丽霞话音刚落,房间里随即响起一段气韵嘹亮的戏曲声。自打家里来了“小丽”,68岁的她生活里增添了不少乐趣。“以前想在网上找段戏曲或评书,经常搜索半天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现在只要告诉‘小丽’一声,想看什么,大多数时候都能满足。”

  “小丽”是一款智能电子屏。通过语音识别功能,只需用户发出口头指令,就能打电话、看电视、浏览新闻、查询信息……“‘小丽’还是我的健康小助手,有一次,我问它高血糖患者的日常饮食该怎么规划,‘小丽’马上给出3条建议,我拿给医生看,医生的回答是:非常靠谱。”宋丽霞说。

  在宋丽霞看来,这种与设备直接“对话”的操控方式,成功将她从复杂的手机功能中解放出来。从前,尽管她把手机APP全都切换成“长辈模式”,使用起来还是困难重重。“虽然字体更大、图标更醒目、功能更简洁了,还有贴心的操作提示,但对我这个年近七旬的用户来说,难度还是太大。现在简单多了,叫一声,服务就到!”宋丽霞说。

  目前,数字技术适老化大多是在原版软件上进行改造,较少研发专门适配老年人群的应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平台适老化问题。为此,不少用户呼吁,数字技术适老化,不能仅停留在“改造”上,应该从产品设计之初就开始“适老”。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在AI技术支持下,养老设备的针对性、交互性、智能性大大增强,养老服务的便捷性、精准度也明显提升。

  “以前,不管需要哪种服务,都得自己主动操作,现在,家里的智能设备会把我们的需求‘想’在前面,提供‘预见式’服务。”65岁的北京市民王云波这样介绍他的“智慧生活”,“家里智能电视一开,界面就自动推送我喜欢的频道和节目;手腕上的智能手环,每天主动提醒血压、心率情况,还按时提醒吃药。出门搭公交,一到站点,手机就能识别定位,自动弹出虚拟公交卡的二维码……”

  在AI技术助力下,“智慧养老”领域新产品不断上架:一键通呼叫、智能烟感器等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监测、预警自动化服务;护理机器人、家务机器人等前沿产品加速落地;智能升降沙发、防走失定位鞋、气囊防摔衣等全方位呵护老年人生活……

  “随着适老化工作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新技术催生的‘智慧养老’模式,使越来越多老人享受到了更加个性化、安全、舒适的产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说。

  “像真人一样陪伴左右”

  对不少老年人来说,“AI+养老”不仅让操作更简单、生活更便捷,还提供了情感上的交流陪护功能。

  “云云,你觉得我今天穿这款连衣裙怎么样?”“很漂亮!就是有点薄,外面是阴天,最好带件外套哦。”

  这是郑州的王婕阿姨与她的保姆机器人“云云”之间的对话。这款机器人的主要功能是智能陪护。出门时,“云云”会提醒她带好随身物品。做饭时,“云云”会在电子屏上显示菜谱和烹饪视频。更让王婕满意的是它还能陪聊。

  “‘云云’记忆力超强,我说的每句话都能记住,聊起天来特别对脾气。平时儿女们工作忙,我一个人在家里难免寂寞;现在它像真人一样陪伴左右,生活有意思多了。”王婕说。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款像“云云”这样的老年陪护机器人。播音乐、陪聊天、帮做家务、健康咨询……借助大语言模型,这些机器人拥有较强的语言学习、理解和生成能力。它能根据老人不同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实现更加自然、流畅的交流。对这些机器人而言,与老人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训练,帮助其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让老年人感受到更贴心的情感陪伴。

  “我现在离不开‘云云’了。我想,未来每个老年人都应该有一款随身机器人,买菜的时候帮着拎菜,看病的时候帮着排队,旅游的时候帮着背包……”王婕说。

  王婕的憧憬正加快成为现实。据了解,天津、上海等地部分养老机构,已经配备了陪护机器人,主要功能是陪老人下棋、唱歌及日常交流。这有效缓解了养老产业人力不足的短板。据统计,中国养老护理员的总需求量已达600万名,而目前从业人员仅50万名。“AI+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对真人护理员形成了替代或补充作用,有助于解决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没人照顾的难题。

  “养老产业将更加人性化”

  近年来,“AI+养老”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应用场景也愈加广泛。这与国家层面的支持和鼓励密不可分。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专门提出推动机器人融入养老服务不同场景和关键领域,提升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强调,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

  目前,“AI+养老”还没有达到完全替代人工的水平,许多发展模式正在探索之中。“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还未得到完全满足,这其中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说。

  AI技术的发展与目前的养老需求相比也存在脱节问题。一方面,由于产品价格普遍昂贵,AI产品在养老市场总体渗透率不高。在王婕收到“云云”之前,她的女儿曾购买过两款价格较低的机器人,使用效果不够理想,直到花费8000多元购买了“云云”,才有了较满意的体验。另一方面,现阶段“AI+养老”的服务种类较为单一,大多局限于护理、康复和陪伴3种功能,远程医疗等更为精细化的服务需求还有待开掘。此外,对于老年人而言,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AI赋能养老产业的同时,保护好老年人日常隐私及健康数据,杜绝“AI拟声”“AI换脸”等网络骗术,有待进一步从技术和制度上进行规范。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老年用品市场规模已达5万亿元。专家预测,未来10年,AI技术将加速渗透到养老领域,重点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方面发力,同时融合5G、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高精度服务、智能人机交互、安全可信运维等目标。届时,养老产业将更加人性化。

  “顺应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趋势,中国银发经济各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成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王皓田说。 【编辑:何颖】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直击生育养育痛点 为年轻父母“减压”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发布

直击生育养育痛点 为年轻父母“减压”

发布时间:2024-05-27 17:04:43 来源: sp20240527

  3月5日上午,位于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的新鑫幼教同德苑幼儿园托育教室里传出钢琴声和歌声,20名3岁以下的幼儿手拿简易乐器,在两名托育教师及1名保育员的指导看护下,体验“奥尔弗音乐课”。

  教室里,一边摆着孩子午休的小床,另一边开辟了供孩子阅读、手工、游戏的区域,就连卫生间的水龙头都被设计成卡通样式。值得一提的是,该托育中心位置便利,距离周边产业园、小区、中小学不到1公里,步行可达。

  同德苑幼儿园是安徽首家公立普惠性质的托幼一体幼儿园,目前合肥新站高新区已有19所幼儿园开设托班。有效保障托位供给、提高托育服务质量,解决家庭养育后顾之忧,是该区近年来着力实施的重点民生工程。

  2023年,合肥正式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并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增加“生育养育”和“科技创新友好”两个部分,形成32项政策举措,涉及68项主要发展指标、195个空间建设任务。这座城市正努力破解生育、养育痛点,为年轻父母“减压松绑”。

  婴有所托,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

  在合肥稳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年轻”的新站高新区具有代表性。近年来,该区聚力打造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产业工人数量急剧增加。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该区城镇常住人口超46万,10年来常住人口增长129.89%,增速位于全市第一,并且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实现倍增。

  买房、租房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对托育的需求也愈发迫切。2018年起,该区以此为切入点,打造社区普惠托育中心,鼓励民营托育机构开设托班,支持企业自办托育机构,取得成效。

  2021年7月,该区创新“国企办园”体制,成立合肥新鑫幼教集团;次年2月,集团下设的同德苑幼儿园托育中心正式开办,试点2-3岁幼儿普惠托育服务,满足更多双职工家庭的现实需求。

  “公办普惠制托幼一体中心相对于民办私立托育中心来说,价格更便宜、师资更丰富。”合肥新鑫幼教集团负责人梁曦介绍,为了办好托育中心,各幼儿园提升硬件设施,添置直饮水机、空气净化器、投影一体机以及感统训练玩教具等,选聘富有经验的专职教师。“为方便家长接送孩子,集团下设的5个托育中心均设在产业密集园区周边两公里范围内。”

  去年11月,该区针对托育工作的问卷调研显示:群众对“政府背景举办(托育机构)”很认可,也希望政府布局更多普惠性的托育机构。据了解,该区加大民办托育机构的政策指导和扶持,投入30多万元用于托育机构奖补资金,从创园经验、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硬件配置等方面给予培训指导。

  “一些企业双职工孩子平时和老人居住,性格比较内向,通过开展家长沙龙、亲子活动,孩子变得愿意和家长沟通了。”同德苑幼儿园园长张静回忆,一名3岁女孩入托半年多来,不仅变得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还能独立穿衣、吃饭了。

  这名女孩的父母均在该区工作。女孩的父亲感慨道:“孩子在托班语言能力进步也很快,每天都会说出几个新词,我们很惊喜。”

  近年来,合肥市还出台市级托育机构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目前,该市备案托育机构数394家,千人口托位数4.24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幼有所育,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学前教育,也是年轻家长关注的“大事”。以合肥新站高新区为例,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8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9所、民办幼儿园35所,公办率达64.36%,普惠率达90.98%。

  该区社会发展局教育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孙永亮介绍,除了经费投入,该区以幼儿为中心,进行环境改善和硬件提升。根据合肥市统一要求,凡符合条件的新建幼儿园均配备“三件套”,即一个小游园、一片家长等候区和一座公厕。同时,该区关注特殊幼儿群体,将残疾程度较轻的儿童纳入幼儿园正常教学,对残疾幼儿给予学费和生活补助。

  近3年,该区新建幼儿园16所,学前教育学位增至23190个,增幅达34%。“新办幼儿园全为公办园,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此外,通过财政奖补资金,普惠幼儿园收费标准也降了下来。”孙永亮说。

  此外,鉴于企业职工下班和幼儿园放学普遍存在时间差问题,目前该区84所幼儿园已实现“延时服务”全覆盖。

  “延时服务包括乐高玩具课程、平衡车、非遗艺术、劳动教育等内容,孩子喜欢,家长也很放心。”新鑫幼教唐河路幼儿园副园长张莉介绍,幼儿园每周开展家访工作,跟踪观察孩子成长变化,做好家校共育。“我们还定期走进企业,向年轻职工宣讲招生信息和延时服务成果。”

  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合肥幼教师资培养基地,其附属实验幼儿园就设在校园内,生源主要来自周边高校教职工子女以及该区无配套园的小区住户子女等。平时,园长曹宇和团队调研关注二孩家庭中孩子情绪变化、心理疏导调适等问题并进行课题研究,引导家长合理进行家庭教育,同时锻炼幼师团队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去年11月,区、校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在幼师培养、课后延时服务、早教中心、托幼养老一体化等项目深化合作,以专题讲座、实地观摩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更助力人口政策的落实。

  做细公共卫生服务,力求“生育友好”

  在“从生到养”的链条上,“生育友好”也不可被忽视。

  采访中,合肥新站高新区社会发展局公卫中心副主任龚军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2023年,该区4家助产机构分娩活产数共6319人,全市分娩量排名第3,其中户籍出生人口仅有1469人,该区吸引了合肥周边和皖北地区产妇来此生育。这一现象,凸显了该区丰富的医疗资源条件和良好的母婴管理体系。

  在龚军看来,“生育友好”关系医疗资源、孕期保健、母婴安全、儿童保健等多方面,需要聚焦群众需求,各部门联动从细节处着手,做好孕产妇和儿童的保健护理以及相关公共卫生服务。

  他举例,合肥新站高新区会定期邀请妇女保护和儿童保护专家对助产机构进行业务普查和督查;为方便儿童预防接种,设立7个计划免疫接种点;完善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全链条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升项目等。

  近年来,合肥对“生育、养育、教育”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全市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各12个,实现中心区域全覆盖,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等,实现妇女儿童健康核心指标持续向好提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