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科技创新增年味

发布时间:2024-05-29 04:00:54 来源: sp20240529

  【新春走基层】

  “舅舅,给您拜年啦!”大年初四,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韭园镇小王庄村,从外地返乡过年的杨逍推开车门高声说。

  “一年没见到你,又变帅了!”王志平接过年礼,“知道你们11点半到家,最后一道热菜刚刚上桌,可以开席了。”

  杨逍满脸疑惑,隔着几百公里,怎么会知道到达的时间呢?原来,10岁儿子在路上使用手机开通了定位功能,与舅姥爷共享自己的位置和路线。

  “现在村村通了网络,人人用上了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网络直播在农村随处可见。”王志平说着掏出手机,“看,5G网络流畅得很呐。”

  如今,科技创新让春节拜年多元时尚。随着春节的到来,扶沟县桐丘街道居民史艳艳的家庭微信群也热闹起来,大家纷纷在群里互送新年祝福,分享喜悦。

  “很多亲友都自制了拜年短视频,风格不一样,很有人情味。”在史艳艳一家看来,通过网络拜年更能便捷地传递爱与祝福,年味不减,亲情不变。

  正月初一,天还没亮,史艳艳就起床为家人准备饭菜。吃过早饭后,一家人就通过微信视频或者打电话的方式给远方亲戚朋友拜年。

  “现在大家拜年送祝福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有的人选择发朋友圈,有的人选择发微信,还有的人选择视频拜年,使用‘云拜年’省时又省力,也顺应了时代潮流。”热衷于网络拜年的她感慨道。

  除了短视频拜年,网购年货也成了年轻人的新年俗。“在外过年的亲人,只要手机一键下单,不用回老家就能吃到家乡特产,暖胃更暖心。”史艳艳说,年货采购的方式变化,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从登门拜年,到电话短信、视频语音拜年,再到当下流行的“AR拜年”,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云团圆”“云聚会”“云拜年”“云娱乐”“云逛街”等新年俗雨后春笋般涌现,彰显别样年味。

  “灵活运用科创手段,尽情释放创意才华,打造高品质节日氛围,科技创新让年味更浓。”扶沟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王胜昔) 【编辑:葛成】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千年“青绿”焕新彩(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希望通过不断深化与中国合作助力重建信任

千年“青绿”焕新彩(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发布时间:2024-05-29 04:00:55 来源: sp20240529

  2022年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我作为“青绿”这一角色的演绎者,感触颇多。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是《只此青绿》的创作原点。矿物质颜料所呈现的“青绿”,是古人对山峦“近绿远青”的精妙概括。从这一角度出发,“青绿”成为整部舞蹈诗剧中唯一一个抽象的、写意的角色。

  艺术讲求形神兼备。用舞蹈动作诠释画作气韵,对“形”的描摹必不可少。我们用“青绿腰”这一动作诠释“险峰”,即右脚在前、左脚在后,腰部慢慢后仰至90度、维持4个8拍,去模拟群山的巍峨与不朽。用柔和的肢体塑造凌厉的质感,必须磨砺身体与意志。“青绿腰”对腰腹肌力量要求严苛,每天训练结束后,我们还会增加力量训练、提高控制力。最难的往往不是模拟“形”,而是刻画“神”。“青绿”非人物、无记载,最初我觉得与它非常遥远。走近角色、走入角色,在摸索中体会必不可少。表情是该眼睛还是眉心用力,笑容是该含蓄还是奔放,情感抒发应浓还是应淡……诸此种种都需要细心揣摩。由远及近、相识相融,我赋予角色活力,角色给予我力量。我在与角色的互动中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艺术表达的深度。一颦一笑、辗转腾挪,都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精准、深入阐释。为了饰演好“青绿”,我全心全意“扑”了上去。去故宫博物院体验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建立对古画的基本了解;阅读诗词,感受古典意境,沉淀文化底蕴;学习史料,观看毛笔、徽墨、蚕丝织造、国画颜料、篆刻等非遗展示,增进对美学的理解……不断走进这个角色,我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令人心生敬仰、沉醉其中。传统文化之美所散发出的感染力,让静静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自信奔涌、沸腾。

  内核是古典的、表达是现代的,这是《只此青绿》能够吸引观众、引发共鸣的重要原因。自2021年8月首演以来,从走过数十座城市、完成近400场演出,到如今正式踏上全球巡演的路途,我们的作品走上了更多舞台、收获了更多喜爱。不只是《只此青绿》,《红楼梦》《五星出东方》《唐宫夜宴》……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舞台上翩然起舞、大放异彩。融合古典与现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用当代审美激活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活起来”“潮起来”,还会加倍“火起来”。尊重历史、创新表达,站在人民的视角,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可以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国古典舞的舞者,能用舞姿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我倍感荣幸。未来,我将继续舞蹈、继续传承、继续创造,努力诠释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

  (作者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演员、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领舞,本报记者曹雪盟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7日 05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