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办一号文,聚焦银发经济

发布时间:2024-05-28 10:44:17 来源: sp20240528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实际上,2024年开年,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研究了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举措。不久,意见就作为国办2024年1号文件对外发布。

国家为何这么重视发展银发经济?

一方面,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近3亿人。专家预测,一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不断增进老年人福祉,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蕴含着发展新空间。面向老年人及家庭的银发经济,有望成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据相关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潜力巨大。

“银发经济”不是新名词了,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意见对银发经济作出明确定义: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这也意味着,虽然老年人是银发经济活动的主体,但发展银发经济兼顾“为老”和“备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纵观这份意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得非常充分,特别是突出老年群体关注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做饭太麻烦,吃饭将就一下;腿脚不方便,医院能不去就不去……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年人诉说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意见提出一系列切实措施。比如,外卖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参与老年助餐配送,方便老年人足不出门就吃上放心饭,同时还支持各地按规定对享受助餐服务的老年人给予补贴或发放老年助餐消费券。此外,生活用品代购、家政预约、代收代缴、挂号取药等老年人生活服务有望得到更好满足。

针对老年人关心的日常活动场所较少等问题,意见也有详细部署,并首次明确新建居住区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国家还将建设改造一批社区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等设施,打造一批让老年人放心消费、便利购物的线上平台和线下商超。

除了日常生活需要,老年人也希望日子过得更有品质。

冬日的海南三亚,老年康养中心一房难求;安徽池州,600多所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丰富艺术课程;辽宁沈阳的北陵公园,玉带河天然冰场上,老年人冰球竞技好不热闹……

面对老年人需求结构逐步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意见提出了建设国家老年大学,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内容行业,加强球类、棋牌等活动场地建设等系列措施。

从实物到服务,再到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等,国家更加重视老年人的多层次多样化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高品质的需求,需要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培育银发经济领域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和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抗衰老、适老化改造等一批未来前景明确的潜力产业……国家聚焦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打出组合拳。

当下,围绕适老化改造、智慧健康养老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键通呼叫、智能烟感等设备,为老年人提供监测、预警等自动化服务;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产品加快落地;智能升降沙发、防走失定位鞋、气囊防摔衣等全方位呵护老年人生活……

可以期待,随着意见的出台和落地实施,能满足老年人更多个性化、品质化需求,银发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成色十足的新阶段。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责编:王震、陈键)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更好探究古代丝路文明(学术圆桌) - 业内人士相聚“中国电器之都”乐清 赋能电气产业发展

更好探究古代丝路文明(学术圆桌)

发布时间:2024-05-28 10:44:18 来源: sp20240528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让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及其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与经济交流、文化交往等问题,一直是史学研究高度关注的课题。当前,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要求我们继续深化古丝绸之路研究,探究古代丝路文明。

关于古丝绸之路的研究,在中西交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古丝绸之路文献材料搜集整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拓展,与古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地理、语言、宗教、文字、考古、艺术等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推进古丝绸之路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东西方文明交流融汇的历史,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推动用中国话语阐释古丝绸之路历史。

和平合作是基本前提。古丝绸之路之所以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和平合作的政治环境是基本前提。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和地区广大人民彼此和平合作的愿望始终是主流。我国汉、唐、元时期强大的实力及其影响,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通行提供了安全的环境,进而促进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回顾千年古丝绸之路发展史,中华文明始终以和为贵,秉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与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维系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外交关系,让古丝绸之路成为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济的文明之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古丝绸之路研究中总结好和平合作的经验,促进今天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和平合作的政治环境中夯实交流基础、筑牢交往根基。

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古丝绸之路上的各国之所以能够共同创造辉煌历史,开放包容理念提供了重要支撑。据《后汉书》记载,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之后,东汉初年的古丝绸之路上出现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华局面。此后,古丝绸之路咽喉之地敦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瑰宝。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展现出兼收并蓄的博大气象,以开放的眼光、包容的胸怀,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往,与其他文明对话交流,进而和睦共处、和谐共生。古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当代东西方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提供了深刻启示。

互学互鉴是活力源泉。古丝绸之路交流史就是一部各国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这种互动过程为丝绸之路成为文化交流、文明融汇的大通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甘肃省敦煌市的悬泉置遗址是体现两汉时期古丝绸之路繁荣面貌的重要标志,悬泉汉简中保留的古代文献是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的典型例子。这里出土的汉简《浮屠简》说明了佛教的东传过程;而《论语》《孝经》等残片的发现,则为汉文化西传提供了有力证据。此外,在两汉时期,先进的钢铁冶铸技术沿古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和西方各国。在其后的交往交流中,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沿着古丝绸之路相继西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我们要总结好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互学互鉴的历史经验,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互利共赢是深层动因。古丝绸之路汇聚了各国的资源与人员,成为商贸往来、利益交汇的经济动脉,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互利共赢理念成为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商贸繁荣的深层动因。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呈现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也展示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南宋绍兴年间,泉州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国家全部财政收入的5%。在这条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大动脉上,东西方商品、资源等交流共享,使各国呈现出商贸繁荣、经济进步的发展面貌。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丝绸之路发展史中互利共赢这个深层次动因,让今天的共建国家更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0日 13 版)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