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百城传”之《撒马尔罕传》图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4-05-17 09:58:04 来源: sp20240517

   中新网 北京1月16日电(王宗汉)1月15日,“丝路百城传”之《撒马尔罕传:历史与现代》图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该书由乌兹别克斯坦学者编写,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和新星出版社在中国出版发行中文简体版。本书按照历史时间轴有序描述了“丝绸之路明珠”撒马尔罕从诞生到今天的千年历史,包括撒马尔罕与中国之间的历史联系。

发布会上,《撒马尔罕传:历史与现代》样书供中外嘉宾取阅。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馆 供图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为《撒马尔罕传》撰写序言推荐。他在序言中写道,“乌兹别克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感源自久远的时代。这些传统进一步巩固了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目前的友好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正全方位地蓬勃发展”,而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加强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关系,有助于发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并进一步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在致辞中表示,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古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之一。《撒马尔罕传》将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随着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发行,会使更多的人奔赴这里,进一步了解并爱上这座城市。

图为发布会现场。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馆 供图

  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公使巴体尔·图尔苏诺夫表示,撒马尔罕的历史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密不可分,几个世纪以来,这座城市联结了东西南北,在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相信,这本书将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撒马尔罕在乌兹别克斯坦、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丝路百城传”丛书是一套大型城市传记丛书,已出版多语种作品六十余部,旨在展现每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性格,汇聚出丰富多彩、丰富可感的“一带一路”大格局,增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完)

【编辑:邵婉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客观认识欠发达地区临聘人员之困 - 被控非法收受财物3.86亿余元!央行原副行长范一飞受贿案一审开庭

客观认识欠发达地区临聘人员之困

发布时间:2024-05-17 09:58:05 来源: sp20240517

  近日,《半月谈》一项关于乌蒙山区某县“穷财政富养人”的调研引发讨论。报道称,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持续扩增,给县级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该县当年保工资预算总支出为26.3亿元,其中在职人员20亿元,离退休人员1.7亿元,临聘人员4.6亿元。临聘人员总工资预算小于在职人员总工资预算的四分之一,但数量是后者的1.8倍。而临聘人员总工资预算,超过了该县的税收收入,只能用转移支付资金“腾挪”使用。专家指出,要鼓励基层多方式解决用人需求,防止一些部门大包大揽带来临聘人员“能进不能出”的问题。

  乍看此事,临聘人员比在职人员还多,支出超过全县税收收入,确实令人“心惊”。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类似情况并非个例,很多临聘岗位都有政策依据和实际事务需要。产生类似“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事务和政策要求决定的,并不是基层简单“拍脑袋”的结果。控制临聘人员的数量、进出渠道,需要更高层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倾斜。

  该报道中的A县,处于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应当属于原贫困县,在“摘帽”后称为“欠发达县”。在一些地域更广、人口更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更重的原贫困县,临聘人员会更多一些。如果将视线及于发达地区,这一情况也是普遍现象,只是临聘人员更加规范,更多采取政府社会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临聘人员的工资比欠发达地区要高得多。

  为更清晰地了解相关情况,笔者近日访问了同处乌蒙山片区的某县一个乡镇。该乡有近两万的户籍人口,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共13个村,在这一片区内属于“大乡”范畴。该乡有大量临聘人员(村组干部除外),采取“两年期(按月发工资,两年一换)”和“三月期(每年发3个月工资)”两种模式,其中“两年期”临聘人员超过150人,“三月期”临聘人员超过500人。岗位涉及保洁员、护林协管员、水利巡管员、残疾人公益岗位、脱贫开发性岗位等,每月发放工资分550元和650元两档。

  可以看出,无论是A县每月每人平均1000元出头的预算,还是笔者调查的该乡每月每人五六百元的工资,都远远低于当地规定的劳动者最低工资水平(乌蒙山片区所在市州最新最低工资标准均在2000元左右,最低的也超过了1600元)。说明这一点,对欠发达地区所谓“临聘人员”的性质有非常重要的认识作用。

  欠发达地区农村临聘人员,不同于我们常规理解的“工作人员”,而是政府社会购买服务的一种变通方式——聘用人员完成一定工作量或者一定时间的责任承担,发放与工作量相适应的报酬。这些岗位设置大多是与上级政策要求相匹配的结果,属于“保民生”的内容之一,工作也都由当地村民承担,许多临聘人员都是劳动能力不足的特殊群体。因此,简单地比较临聘人员与正式人员的收入差异、数量比例,容易模糊两种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性质。

  有专家认为,临聘人员多于正式人员,编制未能满编运行、编制太少是重要甚至主要原因。但是,编制不可能无限扩张,而一些简单的社会公共服务其实是需要用人来“堆”的工作,涉及山区,这一需要就更加突出。至于报道提到的医院聘用人员、机关打字员等则与基层“临聘人员”是完全不同的性质,这部分人的管理与编制的矛盾关系,属于另一个层面。

  基于上述因素,欠发达地区基层财政供养“临聘人员”并非“穷财政富养人”。首先,无论是正式人员还是临聘人员,其工资水平并不高,更不“富”;其次,“穷财政”也是国家财政体系中的一部分,由于地区发展差异,部分地区不可能“养活自己”,但给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必须跟上,转移支付体系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最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山区限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域特殊性,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缺少规范的组织机构介入,只能用一些“土办法”解决相关问题。上级有关部门应当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为基层更好地落实政策和任务提供保障。

  廖德凯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