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升至49.2% 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发布时间:2024-05-31 12:55:10 来源: sp20240531

人民网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杨曦)国家统计局3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2%、50.7%和50.9%,比上月上升0.2、0.3和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升

1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升至49.2%,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生产指数扩张加快。生产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升至近4个月以来的高点。从行业看,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造纸印刷及文教体美娱用品、医药等行业生产指数位于53.0%以上,相关行业生产扩张较快;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生产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企业生产活动放缓。

新订单指数有所回升。新订单指数为49.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有所改善。从重点行业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3%、50.2%和50.3%,均位于临界点以上;高耗能行业新订单指数为47.0%,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市场需求仍显不足。

大型企业PMI升至扩张区间。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景气水平回升,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型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或超过80.0%,企业产能释放较快;中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改善;小型企业PMI为47.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景气水平较低。

企业预期基本稳定。受春节假期临近及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0%,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信心总体稳定。从行业看,医药、专用设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位于56.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预期更为乐观。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扩张有所加快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延续平稳扩张走势。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扩张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回升。从行业看,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位于扩张区间,比上月增加4个,服务业景气面有所扩大。在节日效应带动下,居民出行消费意愿增强,零售、道路运输、航空运输、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扩张区间,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铁路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及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增长较快。同时,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位运行,景气水平偏弱。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3%,与上月基本持平,继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服务业企业对市场发展前景信心稳定。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受冬季低温天气及春节假日临近等因素影响,建筑业进入施工淡季,商务活动指数为53.9%,比上月下降3.0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9%,持续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建筑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信心较强。

综合PMI产出指数持续扩张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保持扩张。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1.3%和50.7%。

(责编:杨曦、高雷)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气候变化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净零排放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

气候变化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净零排放

发布时间:2024-05-31 12:55:11 来源: sp20240531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讨论中,“碳达峰”“碳中和”“净零排放”等概念频繁出现。它们的含义是什么?为何对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三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根据定义,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因此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体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碳中和则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达峰时间越早、峰值越低,实现碳中和的空间和灵活性越大,难度越小。

  与碳中和有所区别的是,净零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表示人类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如能源转型等,从大气中去除温室气体,平衡和抵消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实现碳中和极为紧迫

  世界气象组织5日在于阿联酋迪拜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报告说,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这十年间极端天气事件对粮食安全带来破坏性影响,造成人员流离失所,阻碍了国家发展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

  科学证据表明,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为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2摄氏度之内,并为升温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今年3月指出,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上升1.2摄氏度,而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在继续上升。为实现控温目标,《巴黎协定》要求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他多次呼吁全球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他此前曾表示,实现碳中和是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使命。

  如何实现碳中和

  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根据《巴黎协定》,各缔约方以“自主贡献”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从2020年开始,各方每5年需提交一次气候行动计划,即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新报告指出,如果各国提交的最新国家自主贡献得以实施,预计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19年仅降低2%。而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要实现到本世纪末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比2019年减少43%。

  联合国强调,发达国家在寻求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中也必须履行其出资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适应和抵御气候变化。此外,为达到净零排放,还需积极寻找从大气中脱碳的方法,如森林、泥炭沼泽、红树林、土壤等都能非常有效地吸碳。因此,拯救森林、种植树木、恢复泥炭和红树林以及改善耕作技术也可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碳中和目标也和每个人、每个机构息息相关。企业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将大幅减少碳排放,个人可通过改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为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如绿色出行等。

(责编:贾文婷、崔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