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积极推进城市“三大工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4-05-31 12:57:46 来源: sp20240531

原标题:各地积极推进城市“三大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段时间以来,各有关部门加强部署和引导,各地积极推进“三大工程”建设。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2024年,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推出的有力举措。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有利于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改革的重点是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

各地居民对保障性住房充满期待。2022年,小王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西安且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成为西安的一位新市民。2023年底,小王看到全国要发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闻十分激动。这是啥样的房子?在哪、多少钱、我能买吗?按照规划,2024年西安市首批要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区位分布选择多,销售价格低于周边商品房销售价格,定价合理。小王觉得可以负担得起,对可以购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十分期待。2024年春节,小王心里有一份期盼,只要符合条件,就积极申请,在西安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记者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西安市聚焦“人、房、地、钱”四大关键要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在人的方面,合理界定保障对象范围,摸清保障对象需求,建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在房的方面,确定了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标准,按照保基本的原则合理确定户型面积,配售价格实行保本微利,严格封闭管理。在地的方面,注重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清理收回闲置土地,将保障性住房布局在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的区位。在钱的方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支持,主动与银行对接争取信贷支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要求,各地要抓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按照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标准把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同时要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守住安全底线。要抓政策出台,尽快出台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要加快谋划第二批及后续项目,第二批项目要按规定抓紧上报,并做好后续项目谋划和储备,加快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要编制好住房发展规划,将保障性住房作为住房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保障性住房发展目标。

“平时用得好、急时用得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于一体的重要应急保障设施,“平时”可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转换为隔离场所,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提高城市韧性的重大举措,关键是“平时用得好、急时用得上”。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中将注重统筹新建增量与盘活存量,积极盘活城市低效、闲置资源,依法依规、因地制宜、按需新建相关设施。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标准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平急两用”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

北京市平谷区积极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平谷区对打造“平急两用”京平综合物流枢纽、“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平急两用”乡村休闲综合体、“平急两用”承平高速金海湖服务区、“平急两用”乡村振兴金海湖核心区5个应用场景进行了探索。坚持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营商环境提升方面重要引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头部企业投资建设、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支撑作用,以市场效益确保“平急两用”设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浙江省杭州市发布《“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批项目清单》,首批共87个项目,投资金额超400亿元,全部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医、食、住、行”4个方面展开,于2024年开工建设。

也有不少社区管理从业者建议,不仅基础设施需要“平急两用”,社区服务保障也应“平时有备、急时高效”。贝壳找房经纪事业线城市首席运营官李峰岩认为,社区是服务保障居民生活的第一线,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发生时,给基层社区治理带来重大考验。着力建设更加完善的“平时有备、急时高效”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是社区应急管理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措施,对强化社区长效化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李峰岩建议,储备社区应急志愿服务力量;完善相关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平急结合”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主体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参与“平急结合”社区志愿者服务。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城中村改造分三类推进实施,第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第二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

城中村普遍存在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大、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亟需实施改造。目前,各地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

2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北部片区朱房二期城中村改造项目专项借款10亿元资金落地,这也是北京市首笔发放的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资金。据了解,北京市第一批计划发放专项借款资金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有13个。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宏伟近日表示,2024年是城中村改造突破决战之年,广州市将以城中村改造重塑产城空间。坚持城市体检先行,“拆、治、兴”并举,推动14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圳市近日提出,系统构建城中村改造“1+N”政策体系,做好新老项目和新旧政策的有效衔接,攻坚克难,2024年拆除城中村用地1.1平方公里,推动城中村改造迈上新台阶。不久前,深圳市还对《关于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向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5.58亿元,用于浦东新区唐镇小湾村、暮二村等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征收补偿等。这是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在上海首单落地。该项目作为浦东新区首个以产业项目带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未来拟建设形成市级智能终端特色产业社区,并融合唐镇新市镇的居住功能,打造一个“科、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未来之城。

农业发展银行日前向石家庄市新华区南高基城中村改造项目发放专项借款7900万元。据了解,南高基村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区西北部,常住人口4000余人,街道狭窄、布局杂乱、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给村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也给省会城市发展带来制约,是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将南高基城中村改造项目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全力推动城中村改造提速提质。改造完成后,不仅能够充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补齐省会城市发展短板,还将进一步带动有效投资和消费,激发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活力。

(责编:方经纶、陈键)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跳出思维定式,博物馆还可以怎么做 - 第135届广交会在香港举办推介活动

跳出思维定式,博物馆还可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4-05-31 12:57:47 来源: sp20240531

  论文物资源,大湾区算不得丰厚,近来于大湾区邂逅的两座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粤剧艺术博物馆,竟不约而同给予笔者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意外之喜。

  两座博物馆都很年轻,都是近年来博物馆建设大潮下的产物。前者位于香港,开馆不足三年,后者地处广州,2016年对外开放。它们一座俨然综合性的“巨无霸”,一座深耕垂直细分领域,看似没有什么可比性。先后参观这两座博物馆的经历,倒是让笔者不禁思考:盛放文物以外,博物馆还能做些什么?除却价值连城的展品,博物馆还可以怎样丰富、深化大众的观展体验与文化认知?

  头顶“故宫”光环,坐拥维多利亚港绝美风光,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俨然集“顶流”博物馆的众多特质于一身。然而,在笔者看来,其给予大众最大的惊喜,在于以文物珍品叠加沉浸式布展、互动装置体验等方式来重述历史文化故事的策展思维。这是一种再创作,为新型文博展览形态而探路。

  这或许得说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身份——并非很多人以为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分馆,而是香港西九文化区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的机构。建馆之初,它想要扮演的就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是以传统文化为立身之本,面向当下,面向世界,也因而,它实现了北京故宫受限于古旧历史保护建筑馆舍本身而没能实现的一些想法。

  几个故宫文化常设展,最能见出这种策展思维对于大众观展体验的更新。古画、古陶瓷、屏风、印玺……展品均精选自北京故宫所藏珍宝的展品,涵盖的都是文博机构常见的传统门类。得益于几乎展览的每一个篇章都穿插了沉浸式场景设计或多媒体互动装置,众多文物的呈现透气而富于韵律,故事线的展开则饱满而富于戏剧张力。

  且说“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常设展。其观展体验仿若当代人穿越至清宫的“一日游”。一只华丽的西洋座钟,提醒着“一日之计在于晨”,开启了展览的首个篇章。实物展品如脸盆、钟表、镜子等生活用具,吉服、官帽、佩饰等衣物饰品之外,一段真人饰演的影像视频还原了帝王晨起梳洗穿戴的全过程。搬来戏台,搭起回廊,用立方体叠出简约版假山,将戏服、戏本等文物与园林般的场景相呼应,打开在紫禁城中听戏游园的沉浸式休闲体验。体味帝王鉴赏临摹的风雅生活方式,除了于展厅欣赏书法、碑帖与文房,还可以在触碰式互动屏幕上尝试临摹《兰亭序》。紫禁城入夜时分构成的展览尾声,更令人称绝。躺卧在环形沙发上,借由天花板放映投影的多媒体视频,也即名为《梦》的艺术装置作品,观众将“潜入”乾隆皇帝的“梦乡”,透过乾隆追念去世的爱妻——孝贤纯皇后所书的《述悲赋》,感悟帝王不为人知的脆弱,隐秘的精神世界。一种神圣的符号象征,也由此被还原为一个鲜活、能够被理解的人。

  如是观展体验,新鲜,丝滑,甚至时尚,显然不同于常见的文博展。不少互动体验,更在今人与古时的对话中,加深观众对于文物及其背后历史文化的理解。

  粤剧艺术博物馆深入人心的观展体验,同样具有代表性。地处广州网红街区永庆坊的它,聚焦的主题——粤剧艺术,不仅与展馆所处原境的历史文脉甚为贴合,还似以一种活的形态在这片区域继续生长,抽出新枝。文旅融合的路径,以及活态博物馆般的顶层设计,无不有效加深着观众对这座博物馆阐释主题的印象,进而拉近人们与粤剧艺术深植的岭南文化之间的距离。

  全新建造的园林式博物馆样态,决定了粤剧艺术博物馆既不同于很多有着现代建筑外壳的博物馆,亦有别于不少原本就选址历史建筑的博物馆。与其说这是博物馆,不如说这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体验空间。一方面,它营造出宛如岭南园林般的精巧实景,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兼备的紧凑布局,芭蕉树、荔枝树、凤凰木等树木的见缝插绿,共同还原粤剧诞生、成长的环境;另一方面,其展陈空间条件又是现代化的,让很多与时俱进的展陈手段如引入新媒体展项等均得以在此施展。参观完室内的粤剧主题展,不时循着悠扬的曲声,兜到园子中央,观众还能隔着池塘,抬眼望见飞檐脊顶的戏台,邂逅一场原汁原味的粤剧演出,近距离感受粤剧唱腔之优美、妆扮之华丽。

  值得一提的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对于粤剧情境的复原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根植于其所在地的历史文脉。永庆坊位于广州西关。源自南戏、起源于佛山的粤剧,正发展于广州西关。永庆坊一带至今保留着多处与粤剧相关的文化遗迹,像是引领粤剧发展的行业工会、有粤剧“祖屋”之称的八和会馆,粤剧戏班子弟“龙虎武师”昔日的住宿场地銮舆堂,李小龙之父、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居住过十多年的李小龙祖居,等等。可以说,粤剧记忆俨然为永庆坊注入灵魂,也使得它从很多城市看上去大同小异的焕新历史街区中脱颖而出,拥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辨识度。与此同时,粤剧也仍在这一带生生不息。紧挨着永庆坊的荔湾湖公园里,随处可见聚在一起拉二胡、弹扬琴、哼唱粤剧的票友,构成鲜活的“私伙局”,荔枝湾大戏台每天下午也有唱戏时间,一年365天风雨无阻。

  对于博物馆参观者来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沉浸式体验?让人们沉浸式体验粤剧生长的土壤,进而亲近岭南传统文化。

  博物馆建设大潮之下,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粤剧艺术博物馆这两座各具魅力且各自成为所在城市文化引擎的博物馆,给出了两种各不相同的探索,却同样新颖,并且富于启示意义。

  由此可见,当今博物馆的发展,不妨跳出唯藏品数量、规格论抑或唯场馆面积、规模论的刻板定式。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博物馆学者陈建明在《博物馆是什么》一书中提到,博物馆关乎人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幸福。参观博物馆给人带来的乐趣显而易见,或是获得愉悦,或是获得启迪。因而,笔者认为,博物馆不应满足于仅成为文物储藏室、展示场,更有必要琢磨,如何更好地发挥藏品价值,开拓更鲜活的观展体验,如何超越建筑而成为城市客厅,提高观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指数。这其实也呼应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调博物馆作为充满创新活力的教育机构,促进教育、研究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努力成为打通社会、公众、艺术、历史的连接口,博物馆终将收获人们的情感回馈,呈现出非同寻常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亲和力。相信这绝不止一种方式,也没有标准模板,值得业内从不同的路径加以探索。

  文汇报 范昕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