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学生体质 促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24 00:40:02 来源: sp20240524

“嘿——哈——”上午10时许,在河南省虞城县谷熟镇谷熟小学,400多名学生在林长友老师傅的带领下习练木兰鸿拳。学生们握拳振臂,神情严肃,一招一式,虎虎生风。

林长友今年68岁,是木兰鸿拳第五代传承人。2017年,谷熟小学特聘林长友为武术教师,每周为每个班级上一节武术课。该校副校长李先玲介绍:“我们还把武术纳入大课间,让中华武术浸润日常生活,孩子们练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朱一鸣喜欢武术,放学后也经常练习,他说:“我在学校学会了木兰鸿拳,回家还教爷爷奶奶呢。”

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近年来,虞城县着力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创新体育教育,丰富大课间设置。“不仅要确保在校学生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还要让锻炼形式丰富起来。”虞城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任圣义说。

谷熟小学校长沙凤玲从事小学教育40多年,在她看来,大课间不仅要巩固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内容新颖、易学易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大课间。

2020年,谷熟小学把古诗词编入课间操。改变源自一次出差。因为外出学习,音乐老师乔程程见识到大城市学校大课间的丰富多彩,回来后便萌生了改造课间操的想法。学校青年教师团队集思广益,将《木兰辞》《鹿柴》《长歌行》等30余首古诗词融入大课间,新编排的体操让孩子们耳目一新。

跟着音乐念到“手可摘星辰”,学生就踮起脚尖,单手向天空抓握;念到“百川东到海”,手掌就在胸前比划出河流的形状……一到大课间,小小操场上就诗意氤氲。“乡村小学条件有限,但我们也要勇于创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乔程程说。

“我喜欢现在的大课间,比单纯跑操有意思!”学生于馨雨说,“虞城被称为木兰故里,我们在大课间练木兰鸿拳、跟着《木兰辞》跳操,都让我觉得亲切,并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谷熟镇中心小学把手指操引入大课间,木兰实验小学、惠民小学在省市评比中荣获“最美大课间”奖项……虞城县以大课间为载体,不断推进校园体育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

“近年来,谷熟镇着力改善乡村小学体育教育,孩子们身体素质好了,也变得更加乐观自信。”谷熟镇副镇长焦建铭希望,随着各方力量不断投入,乡村校园体育更加多姿多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2日 15 版)

(责编:李依环、孙竞)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建设更多“会呼吸”的绿色建筑 - 人民网评:从网络正能量精品中汲取奋进力量

建设更多“会呼吸”的绿色建筑

发布时间:2024-05-24 00:40:03 来源: sp20240524

  安徽芜湖市繁昌区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暖民心工程,着力实施外墙立面修复、屋顶漏水修复、增设公共绿地等改造内容,积极推动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图为繁昌区繁阳镇安定西路一小区,施工人员正在云壁机上粉刷绿色环保外墙。   杨 华摄(人民视觉)

  江西省新余市在绿色建材研发和生产等领域持续发力。图为新余市江西中材新材料公司发泡陶瓷墙体材料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人打包发泡陶瓷板成品。   赵春亮摄(人民视觉)

  建筑墙体不是钢筋水泥,而是能发电的光伏板;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手段多元,建筑用能结构变得更“绿”……咱们身边的建筑正变得更“绿”更“聪明”。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今后,“会呼吸”“能发电”“更节能”的绿色低碳建筑将越来越多。

  

  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全国存量建筑中仍有近40%为非节能建筑,既有公共建筑中使用寿命超20年建筑占比超30%

  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居民们最近刚搬进新家。这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破小”由于“年岁已高”,基础结构老化,出现了墙体沙化、地面沉降等毛病。

  为了完成建筑更新改造,中建集团旗下中国建筑国际利用自主研发的快速建造技术,将建筑根据功能分区划分为若干模块,对模块单元内的诸多工序进行高标准工业化预制,再运送到施工现场装嵌,“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最后形成一栋完整建筑。这种“原拆原建”的建筑方式大大缩短了工期,还减少了超七成的建筑垃圾排放和超两成的材料浪费。

  和许多“会呼吸”的生命体一样,建筑也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倪红波介绍,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据梳理测算,全国存量建筑中仍有近40%为非节能建筑,既有公共建筑中使用寿命超20年建筑占比超30%,大量老旧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差、设备老旧效率低、运行维护管理缺失,导致国内建筑全生命期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居高不下。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展到1万—2万美元时,将产生大量改善型、提升型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还将保持刚性增长,节能降碳潜力巨大。”倪红波说。

  根据《方案》规划,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环境友好、绿色智能的低碳建筑出现在我们身边。

  “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全面推进城乡建设方式和管理运行模式绿色转型,可以有效降低工程建造和建筑运行等环节能耗和碳排放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倪红波说。

  新建、改造“双管齐下”

  ——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推进城镇既有建筑改造升级

  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水平很关键。

  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琴润大道,一座单位建筑面积超8万平方米、外形好似山丘起伏的建筑伫立于此——这座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文化体育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超低能耗建筑。它身穿有特殊涂层的玻璃幕墙,能够阻隔太阳辐射,让室内温度更适宜并有效控制碳排量。建筑的园林式屋顶还能隔音隔热,起到吸附浮尘、产生氧气的作用。据测算,这座文化体育中心相比普通建筑降低能耗超过18%。

  像这样的低能耗建筑还有很多。近年,中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2022年,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已达到91.2%,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300亿平方米。

  《方案》明确,到2025年,中国城镇新建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具体举措看,要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鼓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

  “在工作实践中,经济发达和技术成熟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率先提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积极培育领军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持续降低新建建筑能效提升增量成本,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伟认为,在此过程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要积极按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标准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打造更多绿色低碳建筑,还要从已建成的存量建筑改造上做文章。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一片开阔的大草坪旁坐落着一座外形如同钥匙的现代化建筑,这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余村印象”,是一座零碳建筑。“‘余村印象’的前身是我们当地的化工厂。前些年,我们花大力气搞生态修复,把这座化工厂改成了一座零碳建筑,可以依靠光伏发电进行碳抵消。现在,这里已经成了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面积超24亿平方米。《方案》明确,对于城镇既有建筑,各地区应全面开展城镇既有建筑摸底调查,以城市为单位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计划,明确重点用能设备、外墙保温、门窗改造等重点内容,结合小区公共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工作统筹推进;对于农村既有建筑,应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原则,对房屋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等进行菜单式微改造,有序推进改造工作。

  “从实际情况看,受制于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既有建筑整体能效依然不高,大量2000年前建成的北方居住建筑节能水平低于50%,2010年前建成的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普遍缺乏节能措施。这些建筑还将持续运行较长时间,亟需在技术、产业、资金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有效提升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徐伟说。

  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

  ——试点推动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支持建筑领域地热能等供热应用

  推进建筑领域绿色转型,不仅要打造低能耗建筑,还要推动建筑用能结构实现低碳转型。《方案》提出,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推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加强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管理。

  “从有利条件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已为建筑用能低碳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光伏产品、热泵等设备生产国,在市场规模、产品性能等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徐伟说。

  企业正在积极入局。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隆基和中大国际共同打造的“中大国际99”项目采用了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在建筑屋顶,BIPV隆锦双玻组件替代了金属装饰板,成为会发电的绿色建材。隆基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建材既符合光伏产品的相关测试认证,也通过了防火、冲击等多项建材测试。“项目建成后总安装面积约8060平方米,总装机容量1.18兆瓦,预计25年发电量约3285万度,减少碳排量3275万吨。”该负责人说。

  “光伏+”建筑越来越多。

  步入中建二局承建的上海嘉定未来城市项目市集,如同置身微雨林生态,抬头是“能发电”的屋面,低头是下凹式绿地。“项目的屋面采用了光储直柔系统,包含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直流配电和柔性控制4个模块。光伏组件安装面积占到屋顶面积的43%,让建筑本身就能成为‘发电厂’,光伏发电能抵消50%的能源消耗。”该项目带头人苏宪新说,“咱们低头所见的绿地也大有讲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项目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与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比例达四成。”

  除了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方案》还提出,因地制宜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支持建筑领域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供热应用,开展火电、工业、核电等余热利用。“目前,我国建筑用能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依然较高,如部分地区冬季取暖仍消耗大量煤炭,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徐伟说,因地制宜推进供暖方式改变、积极应用各类余热,将切实优化建筑领域能源结构,有效降低碳排放水平。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