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履约监管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发布时间:2024-06-02 21:09:23 来源: sp2024060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发布《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理念、原则立场、政策主张和履约成效,分享中国远洋渔业管理经验,促进远洋渔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情况、重点监管措施和成效如何?如何强化科技支撑?中国远洋渔业对世界渔业有哪些贡献?记者采访了有关负责人和专家,详解公众关心的问题。

  中国统筹推进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施公海自主休渔等重要举措,不断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加强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关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养护,推进渔业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政府采取了比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更为严格的措施。”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刘小兵举例说,中国政府决定自2024年起所有中国远洋渔船必须每天报送电子渔捞日志。这一措施比大西洋、印度洋和东太平洋的渔捞日志年报的区域管理措施更为严格,有利于获得实时的渔船生产信息,及时了解捕捞配额/限额使用情况。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说,为了确保公海鱿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开发,中国政府对三个国际上没有国际组织管理的公海鱿鱼作业海域进行了自主休渔制度,这是中国政府负责任捕捞的体现和担当。

  据了解,中方远洋渔业作业海域中,所有目前尚无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的公海海域均已纳入自主休渔范围。

  中国严格实施远洋渔业监管  强化远洋渔业科技支撑

  中国远洋渔业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强化的监管措施密不可分。中国渔业主管部门不断强化监管、完善机制、提升能力,促进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张显良说,中国实施全球最严格的远洋渔船船位监控措施;从2020年开始全面实施远洋渔业公海转载自主监管,落实所有公海转载活动提前申报和事后报告程序,为公海转载运输船逐步配备观察员或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严格实施水产品进出口监管,积极履行市场国义务;建立远洋渔业企业履约评估制度,对远洋渔业企业捕捞活动实施严格监管,坚持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积极采取立法、行政等措施打击违规捕捞行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白皮书指出,中国通过开展公海渔业资源科学调查、参与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相关研究、改善升级渔船和捕捞装备等举措,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提出,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努力从2020年的63%提高到2025年的67%。

  陈新军说,科学研究是渔业管理决策和渔业治理的基础。我国开展了公海鱿鱼资源评估、鱿钓渔业观察员覆盖率、鱿钓渔业捕捞努力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公海渔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公海渔业治理。研发、推广电子渔捞日志系统。”陈新军说,截至2022年底,600多艘鱿钓渔船安装了电子渔捞日志系统并试运行,实现了生产数据从大洋到陆地的实时传输,极大提高了履约能力和时效;研发电子监控系统并开展了船端测试,为“电子观察员”登临远洋鱿钓渔船打下了基础。

  深化国际渔业合作  推动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渔业发展极大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据统计,2022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1023万吨,总额46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最高,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水产贸易往来。

  白皮书说,“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以推动远洋渔业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健全远洋渔业发展支撑体系,提升远洋渔业综合治理能力,加大远洋渔业发展保障力度为重点任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监管能力,深入参与国际渔业治理,完善政策体系,努力实现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张显良说,中国渔业发展对全球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同时,大力实施减船转产,全面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实现内陆七大流域、四大海域休禁渔制度全覆盖,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建设海洋牧场和水生生物保护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濒危物种,维护世界水生生物多样性。

  张显良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远洋渔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未来,中国远洋渔业将继续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严控发展规模,强化规范管理,打击非法捕捞,致力于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努力实现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5日 02 版)

(责编:白宇、卫嘉)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学子在穗角逐大学新闻奖 - 亚洲高山区降水变化将受何影响?中外科学家合作研究解析机制

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学子在穗角逐大学新闻奖

发布时间:2024-06-02 21:09:24 来源: sp20240602

   中新网 广州12月4日电 (王坚 王子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学子4日齐聚广州南沙,参加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的2023年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下称“大学新闻奖”)。

活动现场。王子杰 摄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通过视频表示,大学新闻奖多年来为新闻界培育年轻人,让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学生磨炼采访、报道、多媒体制作等技巧。近年获奖同学的作品涵盖经济、科技、数据、文化、艺术等不同的范畴,题材丰富多元,内容深入浅出,让他深感鼓舞。

  据介绍,大学新闻奖由中国日报主办,旨在鼓励高校学子参与校园新闻报道,锻炼新闻写作能力以及多媒体的制作运用能力。此届赛事参赛人数、院校数、作品数均创新高。

  赛事组委会表示,此次大学新闻奖分设中文组、英文组以及中英合并组三个组别,设最佳新闻报道、最佳新闻摄影、最佳新媒体报道等奖项,共收到来自超80所院校的逾千份中英文作品,参赛人数超3600人。

  “这是大学新闻奖第二次走出香港,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活动现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希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学子未来也积极参加该赛事,为新闻传播注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力量。

  “此次参赛让我认识了很多内地高校新闻专业的朋友,开阔了我的新闻视野,对我后续的学习很有帮助。”来自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的李若愚表示,他们的作品《Budget2023: The Aging City and the Government's Spending on the Elderly》通过数据新闻呈现香港老龄化趋势,获得了最佳数据新闻奖。

  “我们组的参赛作品是关于网络暴力的。”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林珂莹向记者介绍,她们的作品《在网暴中自证,清者何以“自清”》获得了最佳新闻写作季军,她们希望通过新闻探讨受害者在网暴中的可行对策。(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