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外联动”助力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聚焦)

发布时间:2024-05-29 03:59:34 来源: sp20240529

  核心阅读

  外贸出口增长好于预期,招引外资成果连连,外包、外经、外智协同发力……2023年,广东实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带动广东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嘟——”日前,在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着约4000辆新能源汽车的滚装船“开拓者1号”正式离港,开启了该船欧洲首航行程。

  202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8.3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0.3%,其中出口5.4万亿元,增长2.5%,好于预期。广东外贸占全国比重从年初低位的17.6%,回升至全年的19.9%,继续稳居外贸第一大省。

  “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实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带动广东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表示。

  打造外贸新兴竞争力

  对外贸易一直是广东经济的基石。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外贸大省广东亦面临挑战。对此,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优化对外开放布局,着力实施“五外联动”,不断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2023年前三季度,广东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长430%。在广东,新能源汽车正在形成强大竞争力。

  “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引领全球,企业正进入国际化运营新阶段。”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洪介绍,截至2023年底,广汽集团完成中东、美洲、非洲、东南亚、东欧5个区域39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布局。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集团,2023年总计出口超24万台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334.2%,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智能家电、绿色家电出口的态势很好。”在格兰仕顺德工厂,格兰仕集团副总裁邹能基介绍,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数年前格兰仕开启了家电生产线和产品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目前智能家电和绿色家电的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

  以美的、格力、格兰仕、万和等众多知名家电品牌为中心,万亿元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从深圳到东莞,从广州到惠州,新一代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茁壮成长……这里既有广东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更是广东面向未来的外贸竞争力源泉。2023年,广东出口机电产品3.5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9%,占出口总值的65.4%,其中家用电器出口增长8%。

  截至目前,广东已形成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两个万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正推动智能家电及设备出口迈上万亿元级台阶,培育精密仪器、生物医药、新型储能、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千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打造新兴竞争力,开辟外贸新天地。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南海之滨,大亚湾畔。新年伊始,在外商独资项目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工地上,上万名施工人员分散在44个施工网格里,高空作业、焊接动火、电气作业、设备吊装……各类高炉装置高高耸立,工程车辆进出有序,部分装置即将进入调试阶段,部分配套项目已投入使用。

  而在粤西湛江东海岛上,投资总额达100亿美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全面加速;仅第三期投资即达521亿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在大亚湾已全面开工,全面加速,充分发挥稳投资效应,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

  对外开放是广东不断向前跃升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广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先后出台“外资十条”及其修订版等政策措施,出台地方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持续打造强大的引资引力场,提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广东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2023年3月出台的《广东省推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围绕产业发展提升外资招引质量,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为外资在广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投资中国年”广东专场推介活动投资总额905亿元;粤港澳大湾区—欧洲经贸合作交流会、中国(广东)—沙特经贸合作交流会共签约项目52个、投资金额560亿元……2023年,广东锚定“大招商”“招大商”的目标,举办的一系列招商活动,成果连连。

  与此同时,广东省市各级政府精心组建外资招商队伍,积极“出海”欧洲、日韩、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扩容全球“朋友圈”。同时持续打造品牌化招商引资活动平台,拓展广交会等知名展会招商功能,以会为媒,以商招商,并组织“云推介”“云洽谈”“云签约”等活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形成招商引资的强大合力。

  2023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91.6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1685个,比上年增长超50%;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7%、占比回升至三成,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0.48%。外资纷至沓来,助力“再造一个新广东”。

  外包、外经、外智齐发力

  广州钛动科技为跨境电商企业海外拓展打造了覆盖海外全媒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全链路解决方案;广东省中医院先后与瑞典、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多方面中医药的合作,每年服务境外患者超2万人次;酷狗音乐人开放平台推出的“一键出海”服务,支持音乐人作品上架至全球150家主流数字流媒体平台……

  外包产业是指企业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业务外部委托给专业化服务供应商进行管理和执行的商业模式。广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外贸和外向型经济大省,具备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成为外包产业发展的理想之地。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广东服务外包执行金额31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07%,其中信息技术外包增长12.02%、占全省服务外包比重突破四成。

  广东“五外联动”的“外经”工作,集中体现在广东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互利合作上。作为广东企业“走出去”的代表,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拥有橡胶加工厂37座,其中境外26座,境外橡胶加工能力达130万吨。

  在阿联酋迪拜,广东商品营销网络和外贸平台已经成为中国客商与当地客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与纽带,已有超过1000家广东企业通过平台“抱团出海”。继广州新塘牛仔、汕头澄海玩具、佛山陶瓷建材、中山灯饰等“广东优品”站稳脚跟后,近几年,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产品成了中东客商的新宠。

  2023年,广东省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23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7%;“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多来,广东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年直接投资额从3.99亿美元增长到9.91亿美元,年均增长9.27%,累计新设立境外企业(机构)2219家。

  与此同时,广东坚持引资引技引才相结合,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大力招引外资研发机构,支持外资研发中心享受进口设备免税、团队入境便利等一揽子服务。打造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琴澳跨境人才工程、澳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广东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着力实施‘五外联动’,努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张劲松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6日 1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幸福是共赢,是满园芬芳” - 西南最大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基地运输量达10万辆

“幸福是共赢,是满园芬芳”

发布时间:2024-05-29 03:59:35 来源: sp20240529

  项目所在地居民竖起大拇指,一批批中国建设者万里奔赴——

  “幸福是共赢,是满园芬芳”(见证十年,“一带一路”风华正茂⑧)

  因为一片农场,农户有机会一年一年耕种、收获,拥抱希望的田野;因为一段公路,车厘子的万里运输之途又加快一点,贸易和人们的距离更近了;因为一座油田,跨崖公路、饮水工程、就业培训来到身边,生活改善向上……如果去追问建设者和亲历者们“一带一路”带来什么?会听到许多类似的故事。

  是携手共进、合作共赢,让当地居民对共建工程项目竖起大拇指,让一批批中国建设者不远万里奔赴并全身心投入。

  传“稻”莫桑比克,培养不少当地的耕种好手

  “非洲种水稻,一季的过程。”在中国社交平台上,一则这样命名的视频吸引了几十万网友点击观看。视频中,广袤的非洲土地上,季节变换、播种收割、成群的鸟儿翱翔、朴实的人们尽享丰收的喜悦……

  这一幕幕场景,感染了许多网友。意犹未尽的网友发现视频标题还有一个长长的后缀:“每一帧都是热爱,蓝天白云,黑土碧水,绿油油或金灿灿的水稻,还有这些可爱的人。”

  视频的作者是曹洪全,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中非赛赛农业项目第二农场场长,在莫桑比克种了6年水稻。曹场长原本是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曹工”,却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寻找到另一份心中所爱。

  中非赛赛农业项目位于莫桑比克加扎省首府赛赛市,是莫桑比克规模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也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2017年,中铁二十局看中项目前景,派工作人员前往考察可行性,曹洪全是其中一员。种水稻这事能成吗?“参考以往种植经验,当地人员、物质、农田等方面情况,我们觉得有挑战,但可行。”曹洪全说。

  当年,曹洪全正式成为项目成员。“农业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他们从前期开垦工作做起,割草平地、清挖沟渠、维修泵站……2017年底,首批被翻耕得平平整整的田地交付。“要尽量把能种的田都种上”,最多的时候,项目负责的两个农场共管理约5万亩农田。

  第一次丰收的场景,让曹洪全印象深刻。那是2018年4月初,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举行开镰收割仪式,农户们穿着各色鲜艳的服装,在田间敲锣打鼓,跳起草裙舞,映衬着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好看极了”。

  丰收的喜悦是属于大家的。中非赛赛农业项目采用“公司+小农户”的经营模式,中铁二十局负责土地开垦、沟渠清理、围堰修建等农田开发工作,再为当地种植户提供资金、生产资料、农机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最后依照合同收购稻谷。自项目开展以来,当地水稻平均亩产和总产纷纷达到历史新高,不少农户在这里体会到耕种与收获的快乐。

  何塞·吉尔达尔是当地水稻种植大户,种植水稻面积从头一年的1公顷逐步增加到4公顷,家里也住上了砖房,开上了汽车。“当地年人均收入大概相当于四五千元人民币,正常年份下,1公顷水稻的收益就能顶上3个人的工资。”曹洪全说,看着这些勤劳的人们收获、发展,是水稻丰收之外的另一种满足。

  为了更好地传“稻”于农户,近年来,中铁二十局联合有关单位对农户进行水稻种植技术培训;举办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培训班,培养了不少当地的耕种好手。

  眼下,正是当地播种季。曹洪全和同事们做好了沟渠设施、土壤等准备工作,就等农资到位,开启新一季的耕种。“水稻从播种到生根、发芽、抽穗、丰收,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看得见的变化,就像我们这个合作项目,真实地改变和影响着当地人。”曹洪全说。

  在万里之遥的工程助力,“车厘子之路”更畅通了

  20多天,行程2万公里,这是智利车厘子通过海运进入中国的时间,比10年前缩短了10天左右。当中国消费者更快享用到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美味时,一批中国的工程建设者们正在背后默默助力。

  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智利5号公路塔奇段项目经理李军强就是其中一位。“5号公路上经常会看到一辆辆满载出口水果的货车飞驰,其中不少水果最终会运往中国,我们也在为中国家庭餐桌的新鲜和丰富尽一份力。”李军强说。

  作为世界最长公路泛美公路的智利部分,5号公路北起智利与秘鲁边境,南到智利第十大区首府蒙特港,是连接智利国土南北两端的交通大动脉。其中,全长约195公里的塔尔卡—奇廉段(塔奇段)是泛美公路智利境内最为繁忙的路段之一,道路沿线分布着大量水果种植园,塔奇段所处的马乌莱大区也是智利车厘子的主要产区,一些人甚至将这条路称为“车厘子之路”。

  “如何将果园采摘的车厘子及时运到港口的冷藏中心,是种植户最关心的事,而5号公路塔奇段是车厘子去往两个港口和机场的必经之路。”李军强说。不过,过去交通拥堵尤其收费站堵车的情况,曾让不少货车司机头疼。

  2021年4月,中国铁建开始运营5号公路塔奇段,改变开始发生。

  这是中企在智利的首个公路特许经营项目,项目采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实施,项目内容包括既有道路的扩建改造、54公里绕城道路的设计建造以及新设13处电子收费系统。2022年8月,公路两座主收费站完成建设投入运营,公路的无感通行收费系统正式上线。这套系统启用后,5号公路塔奇段的通行时间大大缩短,过去经常堵车的情况少了,沿线居民出行体验更好了,新鲜车厘子运往冷藏中心速度也加快了。

  路易斯·科尔特斯是当地一位车厘子种植户,他们附近10来个果园加在一起,每年能向中国出口900吨—1200吨车厘子。他发现,无感通行系统上线后,自家果园到冷藏中心的运输时间就从3个小时减少到2个小时,果品新鲜度更有保证了。“中国朋友为我的家乡修建了一条幸福发展路。”路易斯·科尔特斯说。

  车厘子,只是智利5号公路塔奇段项目和当地美妙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小例子。顺着这个项目,许多居民找到了就业机会,不少当地员工学到了技术,一些商人做起了更大的生意。项目上,李军强和同事们常常能直接感受到当地人发自内心的认可。有的货车司机在路上看到中国员工,还会减速摇下车窗,大声喊“谢谢”。

  “运营维保工作之外,今年我们还在全力推进塔奇段项目的设计工作,争取尽早批复实施。”李军强说,项目工期将持续到2028年,未来还有许多计划要实施,许多工作要落地。与之伴随的,一定是更多互利共赢的动人故事。

  “你们就像吉祥的翠鸟衔来橄榄叶,为我们带来幸福”

  夕阳下,澄净的艾伯特湖波光粼粼,美得令人心醉。在乌干达,尼罗河的主要源头之一艾伯特湖,被视为像“眼睛”一样宝贵。艾伯特湖区油田项目上,中国员工田雨和同事们正忙碌着,不仅守护着这里宁静的湖光,也用一家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回应当地人对于油气行业发展的期待。

  去年,艾伯特湖区油田项目正式启动全面建设。中海油乌干达有限公司主导开发艾伯特湖区翠鸟油田,这是中国在乌干达最大的投资项目。而在此之前,中海油进入艾伯特湖区油田项目已有11年。

  许多中国员工都对2019年的那场听证会印象深刻。

  “油田能不能开发?”“这家中国公司能做好吗?”

  这场油田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报告听证会就是一场“判决”。为了确保听证会的消息传达到附近社区每一个人,许多天前,乌干达公司专门安排了会前动员,用皮卡车携带高音喇叭的当地广告公司在油田附近村里穿梭,人们奔走相告。“欢迎所有居民来监督和评价我们。”中海油的员工们说。

  乌干达对油田开发项目的环境保护水平要求十分严格,所有项目必须通过环境社会影响评价之后才具备启动条件,当地居民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听证会来参与评估,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但要过这一关并不容易,某些国际石油公司也曾在听证会上直接遭到强烈反对。

  最终,预计5000人的听证会上,足有万人到场,而且顺利通过。“相当不易,这背后是乌干达公司在当地多年来诚心诚意的合作、扎扎实实地做事。”田雨说。

  田雨介绍,大家伙在做好项目的同时,总是尽可能多帮助当地。早在2015年,公司在翠鸟油田周边修建了当地第一条跨崖公路,10公里长的道路连通沿路村庄,彻底改变了当地人以乘船和爬山为主的出行方式,“去医疗点、上集市,再也不用跋山涉水了。”公路投用多年之后,去年初,翠鸟油田项目首批大宗物资——65根钻井导管也通过这条公路运抵现场。公司援建的布胡卡引水工程,向布胡卡地区1.3万多居民供应日常清洁用水,人们终于不再跨崖数公里到山顶用桶取水。

  “交通、饮水、就业、收入,这些事情实实在在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田雨说,因为我们的项目,他们可以多一条通联外界的路,多一份清洁的水源,多一份就业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设者最大的满足。

  田雨还和同事们经历过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招聘会。那天一大早,二三十名村民围坐在一棵大树下,听“翠鸟”EPC3总包项目组招聘人员讲解招聘须知,许多村民还特意穿上了节日服装。“项目组到来之前,我还从没见过入村招聘的事。”一大把年纪的村长查尔曼说。

  一些村民通过招聘,成为项目组的成员。截至目前,“翠鸟”EPC3项目当地用工比例达到97%。点点滴滴的变化,当地人们看在眼里。“你们就像吉祥的翠鸟衔来橄榄叶,为我们带来幸福!”一位当地居民说。

  而对这些“一带一路”工程的建设者来说,“幸福是共赢”,是“赠人玫瑰的余香”,是“播下种子收获的满园芬芳”。(本报记者 李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0月17日 第 05 版)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