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谈世界读书日:以书会友 搭建文化港湾

发布时间:2024-05-26 08:49:46 来源: sp20240526

   中新社 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 门睿 金旭)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多位华侨华人与 中新社 记者连线,讲述如何以书为媒,丰富海外文化生活,增进跨文化交流。

  时值世界读书日,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与意大利、阿联酋的两所华文学校举行了海外图书漂流站线上签约仪式。签约后,海外图书漂流站将收到来自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的赠书。

  “海外图书漂流站需要有可以面向公众开放的场地、支持图书管理和读者阅读的设施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图书馆方面负责提供书籍。”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发起人镇翔表示,图书馆的建设与运营主要依靠侨界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捐赠与帮助,图书馆还在海外聘请志愿者作为“宣传巡查大使”,对已建成的海外图书漂流站开展后续管理工作。

  截至目前,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已在近60个国家和地区签约了近120家海外图书漂流站,但镇翔仍觉得“应该做得更好一点”:“我们希望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图书漂流站。”

  在韩国首尔,中国在韩青年联合会的图书室也是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的海外图书漂流站之一。中国在韩青年联合会会长崔庆峰表示,目前受捐书籍达千余本,希望能为华裔青年提供一个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场所。

位于韩国首尔的中国在韩青年联合会图书室一角。受访者供图

  “我相信文字和阅读的力量能够拉近两国民众的距离。”崔庆峰表示,“我们在陆续推进和当地高校的合作,在校园内设立中文图书角。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都会邀请两国文学界的嘉宾分享书籍和文学故事,举办茶道、古筝乐器、民族舞蹈等特色活动,让更多民众在领略不同文化魅力的同时,搭建起文化交流与友谊的桥梁。”

  在匈牙利唐人街华文学校,老师们正紧锣密鼓地整理学校阅览室的书籍。“我们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学生的课外书籍阅读量,巩固中文学习成果。”匈牙利唐人街华文学校校长王雪表示,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校通过自行采购、接受捐赠等途径募集图书,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借阅到感兴趣的读物。

  “我们正在努力拓展图书来源,以确保书籍的更新和书目的扩充。”王雪表示,阅览室主要提供适合不同阶段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外名著等,由于海外中文书籍种类有限,目前学校正尝试与相关组织建立合作,以解决图书运输不便等难题。

  墨西哥中华图书馆是墨西哥首家华侨华人图书馆,目前藏书约4000册,均来自各界人士及机构捐赠。墨西哥中华图书馆馆长孙国华称,图书馆每周日面向旅墨侨胞和爱好中文的当地民众开放,读者可以借阅,也可在馆内阅读,中文版及西班牙语版的古典名著为读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图书馆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场所,我们希望进一步将墨西哥中华图书馆发展成为旅墨侨胞的‘文化沙龙’,帮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孙国华表示,虽然墨西哥中华图书馆场地不大,但十分温馨,内有侨胞捐赠的乒乓球台和品茶器具,希望侨胞在这里感受中华文化氛围,以慰乡情。未来,图书馆还计划在侨胞间开展读书分享会、生活交流会和书法、绘画、歌咏等文化活动。(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每年大几千万税” 不能成为企业排污底气 - 2023·阿拉善万峰驼那达慕大会开幕

“每年大几千万税” 不能成为企业排污底气

发布时间:2024-05-26 08:49:47 来源: sp20240526

  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

  “我们基本上每年要交大几千万的税收,从税收贡献和经济贡献上,对当地来说肯定是比较核心的。”日前,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千亩耕地被污染的问题,其中江西国化实业有限公司被重点“点名”,而其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镜头前笑谈“大几千万税收”的画面引发热议。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网友纷纷指责涉事企业负责人态度不端正,不谈环境污染,不谈治理举措,反而笑嘻嘻地把几千万税收挂在嘴上。

  这样笑谈税收的姿势肯定不对。无论如何,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

  不过,该负责人可能“一不留神”说了句大实话。循着这句话,回味当地治污的过程,或可大概明了企业为何如此高调。视频中,当地生态环境局局长表示会让他们整改。但面对记者“整改做不到怎么办”的提问,这位局长回答:“该生态赔偿赔偿吧,反正依法办理。”在说“依法办理”的时候,显得欲言又止,没有底气。

  可以想见,税收以及其他诸如关联产业、就业等经济方面的贡献,使得地方在治理污染企业时可能疲软乏力,缺乏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勇气。

  由此也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场景:污染旷日持久,尽人皆知,而治理却治标不治本,缝缝补补。其结果是,企业攫取了利益,当地获得了税收和政绩,而被污染的耕地却很难修复。

  据媒体梳理,近年来,涉事企业已多次因污染问题被各级环境督察“点名”,且有多次环保处罚记录。比如,2021年至2022年期间,该公司因废水、废气直排或超标排放而多次被群众举报投诉,当地相关部门调查后也确认群众反映问题属实,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同时进行处罚,相关销号表上均标注了“已按要求完成整改”。而就在今年7月,当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还对该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约谈,要求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压紧工作责任,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如果该调查的调查了,该处罚的处罚了,该整改的整改了,在所有流程走完之后,迎来的却是污染仍在持续,怎么破?想要打破这样的循环困境,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切实改变不合时宜的发展逻辑,真正与落后的、高污染的生产力做一个切割。

  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光以往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走不通了,如今“边治边污”的做法同样行不通。再也不能为了短期、局部、个别的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给后代子孙留下一块块“毒地”。

  税收固然是衡量企业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企业排污的底气。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