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重阳:浓浓敬老情 久久常相伴

发布时间:2024-05-31 12:28:22 来源: sp20240531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我们迎来传统节日重阳节。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赋予浓浓情思的佳节里,人们赏菊游乐、心胸开阔,登高远眺、思乡怀远。

如今,重阳节还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尊老、敬老、助老的新内涵,体现着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扬,表达着每位老人都能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九九重阳习俗多 登高赏菊插茱萸

《易经》中以“九”称“阳爻”,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又名“重九”。屈原有诗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早在《楚辞》中,“重阳”一词就出现了。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相传是从唐代开始。《千金月令》中写到:“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与亲朋好友相约郊外登山,乘秋风,望秋雁,看湛蓝天空,赏黄叶遍野,实在惬意万分。

到了宋代,重阳节变成了大型赏菊“嘉年华”。《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品种繁多的各式菊花:“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曰木香菊……无处无之。”繁花似锦的都城里,百姓们赏菊、颂菊、饮菊花酒、登菊花台,好不热闹。从广为传颂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也可以看出菊花对于重阳节的重要意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王维这篇写满了兄弟情深的名篇中,我们看到佩插茱萸也是重阳节流传已久的民俗之一。茱萸香味浓,能驱虫去湿、明目醒脑,人们往往采摘其枝叶,或佩带于臂,或放置随身香囊里,以此辟邪求吉。

民间还有着在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传统食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吃糕”意为“登高”,寓意着步步高升,父母还会将重阳糕摆至儿女额头,祝愿百事皆糕(高)。

与春日的踏青相对,古人认为秋日的重阳是“辞青”。在这一天,我们与青绿告别,与秋色相遇,时光匆匆,步履不停,前程自有美好风景。

尊老敬老是美德 一声问候送祝福

《素问》有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民间也认为“九九”音谐“久久”,重阳便有了长长久久之意,寄托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敬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的“老年节”,倡导全社会参与尊老、爱老、助老,大力发展敬老、养老事业。

下乡义诊、文艺演出、茶宴聚会……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给老年人的生活增添活力与精彩。

在江西省广昌县,一批老中医专家开展了“义诊送健康、情暖重阳节”送医进乡村活动,现场为老年人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并进行中医推拿、刮痧等特色疗法;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一场“九九重阳节 银龄展风采”趣味运动会在前不久刚刚举行,套圈、投沙包、夹弹珠……老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一展身手,喜迎重阳;在安徽省太湖县文化馆,一场“九九重阳日 浓浓敬老情”手工特色亲子活动吸引了不少家庭的关注,孩子们动手制作了“我心中的爷爷奶奶”样式的卡通纸杯,将做好的手工作为重阳节礼物送给长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时代在发展,爱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则需要代代相传。无论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多抽点时间回家看看,将尊老敬老变成一种习惯和自觉,让老年人享受到真正的陪伴。

最美夕阳红,岁岁皆平安。值此重阳佳节,祝所愿所爱长长久久,温暖相伴如意安康。

(责编:罗知之、高雷)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东西问|苏禄苏丹基拉姆公主:山东苏禄王墓如何见证菲中友好交往历史? -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

东西问|苏禄苏丹基拉姆公主:山东苏禄王墓如何见证菲中友好交往历史?

发布时间:2024-05-31 12:28:24 来源: sp20240531

   中新社 马尼拉4月26日电 题:山东苏禄王墓如何见证菲中友好交往历史?

  ——专访菲律宾苏禄苏丹公主杰赛尔·基拉姆

   中新社 记者 张兴龙

  在中国山东德州的大运河畔,坐落着一座外国国王陵墓——苏禄王墓。古苏禄国位于菲律宾南部,这位古苏禄国国王为何会埋葬在山东德州?为何在德州北营村,村民们身上会流淌着菲律宾王族的血脉?这座沉睡了600多年的古墓中,隐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菲律宾苏禄东王后裔、苏禄苏丹公主杰赛尔·基拉姆近日在马尼拉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讲述这段跨越数百年的传奇友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苏禄王在600多年前的访华历史。

  基拉姆公主:古苏禄国位于今天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国人通过航海活动与苏禄人建立起贸易往来。

  公元1417年,我的祖先、苏禄国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带领着一行340余人的庞大使团,前往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苏禄王画像。崔鹏森 摄

  使团途经今文莱、柬埔寨和越南等地,最终在中国福建泉州登岸。此后,使团沿着京杭大运河向北行进,最终到达北京。苏禄三王一行在北京受到明朝皇帝朱棣的隆重接待。使团为明朝廷带去珍珠和宝石等礼品,明朝廷也回赠珍贵礼物。

  苏禄使团在北京居留27天。返程途中行至山东德州时,地位最为崇高的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发急症去世。得知消息后,明朝廷以王礼为其安葬,还在德州城北为其修建一座宏伟的陵墓,并由朱棣皇帝亲笔撰写悼文,追封其谥号为“恭定”。

德州苏禄国东王墓。崔鹏森 摄

  明朝廷还特许东王家眷留在德州,按照中国传统为东王守墓三年。考虑到他们的信仰,明朝廷特地迁来生活习惯相似的回族家庭,与之共同居住在德州北营村。守孝期满后,部分家眷选择留在中国,与当地回族人士通婚,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到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允许东王后裔以“温”“安”为姓入籍德州,正式成为“中国居民”。

   中新社 记者:苏禄王墓现状如何?苏禄东王后裔在中国的生活状况如何?

  基拉姆公主:得益于中国政府的保护以及后裔的精心维护,苏禄王墓历经六百多年风雨依旧保存完好。2017年我首次到访这座墓葬,被其宏大气势深深震撼,内心的激动无法用语言表达。如今,苏禄王墓不仅是中国的一处独特历史遗迹,更成为菲中友好交往历史的重要见证。

2023年9月,苏禄苏丹公主杰赛尔·基拉姆在德州市苏禄王墓参观。受访者供图

  在北营村,我还见到与我有着同样血脉的“亲人”。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通过共同的食物和宗教活动等,我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亲近。我们一起在王墓前诵经祈祷,表达对先祖的思念。我还在北营村品尝到菲律宾南部特有的美食“黑汤”。黑汤是一种菲律宾牛肉汤,由于独特地融入烤焦的椰子肉,故得此名。

  如今,东王后裔在中国已有3700多人,主要集中于北营村,其他成员则广泛分布于山东淄博及河北、天津和北京等地。目前,包括我在内的苏禄王室成员已多次到访德州瞻仰王墓。同时,德州的温、安家族成员也数次前往菲律宾,进行“寻根”之旅。

2023年9月,苏禄苏丹公主杰赛尔·基拉姆和部分中国“同族亲人”在德州市苏禄王墓博物馆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您提到的这种双向往来,对加深两国相互理解有何作用?

  基拉姆公主:人文交流是加强相互理解和友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没去中国之前,我对中国的印象来自于狭小拥挤的马尼拉中国城。2017年,我乘坐飞机落地上海,才发现这座城市惊人的美丽和现代化,不亚于我去过的任何一座欧洲或美国的城市。不仅如此,中国人民美丽善良,热情好客,也给我和随行的菲律宾人留下深刻印象。我现在已经在学习中文,希望下次访问中国时,可以用中文和他们交流。

2023年9月,苏禄苏丹公主杰赛尔·基拉姆在德州学院参观。受访者供图

  未来,我希望更多的菲律宾人有机会前往中国,亲眼看一看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实面貌。同样,我们也欢迎更多的中国人来菲经商和旅游,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同时,巩固和发展双方的传统友谊。

   中新社 记者:您一直致力推动让更多的菲律宾青年人了解这段交往历史,您认为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基拉姆公主:苏禄常被误解为与暴力和叛乱相关联,但这段历史展现了苏禄人民友好开放的一面。实际上,早在西班牙殖民之前,我们就已经拥有自己的政府,并通过先进的航海技术同其他国家开展友好外交往来。通过传播这段历史,我希望菲律宾青年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根源所在,并为此感到自豪。

  中国“收养”了来自菲律宾的苏禄子孙。但不幸的是,在菲律宾,很少有人了解这段历史。这段穿越时空的传奇故事,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作用。青年是菲中两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了解这段历史,将更加有助于夯实两国关系的基石。

   中新社 记者:苏禄王国与中国的友好交往历史,对当下中菲关系有何启示意义?

  基拉姆公主:诚然,当前菲中在一些领域存在争议。但我相信,政治上的分歧是暂时的,人民与人民之间建立的联系才是持久的。正如我和中国“同族亲人”的关系,菲中之间跨越数百年的友谊不会轻易瓦解。(完)

  受访者简介:

苏禄苏丹公主杰赛尔·基拉姆。张兴龙 摄

  杰赛尔·基拉姆,菲律宾苏禄东王后裔、苏禄苏丹公主,长期致力于推进中菲友好以及挖掘、保护苏禄王同中国友好交往的史料,曾获第二届“中菲相知奖”杰出贡献奖。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