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外贸运行仍有望继续保持总体向好

发布时间:2024-05-30 11:58:39 来源: sp20240530

   中新网 12月15日电 15日,国新办就2023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会上表示,尽管外贸整体面临外需仍然比较疲弱,但中国外贸依托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生产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支持下,外贸运行仍有望继续保持总体向好。

  会上有记者提问称,11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7%,自今年5月份以来首次转正。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对于今年全年以及接下来的外贸趋势,国家统计局如何评价?

  对此,刘爱华表示,11月份出口额结束了六个月下降态势,外贸形势总体在改善。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我国外贸发展能够顶住外部压力,外贸韧性持续显现。总体上看,出口规模稳、份额稳的特征没有改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也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11月份当月,货物贸易进出口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货物出口由降转增。11月份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1.7%,结束了连续六个月的下降态势。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比上个月加快0.3个百分点。

  二是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11月份,产业链更长、附加值相对比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是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增长。1-11月份,作为外贸第一大主体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6.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3.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四是经贸合作空间有效拓展。1-11月份,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6%,继续快于全部进出口。

  五是出口新动能保持增长。1-11月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8%,占出口总值的58.6%,为出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手机出口增长3.3%,汽车出口增长79.6%。

  刘爱华指出,从未来走势看,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进展缓慢,经贸活动持续低迷。11月份,Markit全球制造业PMI为49.3%,连续15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尽管外贸整体面临外需仍然比较疲弱,但中国外贸依托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生产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支持下,外贸运行仍有望继续保持总体向好。 【编辑:罗攀】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 - 时习之 团圆年丨从总书记话语里感悟深厚的家国情怀

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

发布时间:2024-05-30 11:58:40 来源: sp20240530

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突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明确要求“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进一步突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系统性、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紧迫性。

回顾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科技和人才总是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思想解放、教育兴盛、创新活跃、文化包容的国家和地区集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我国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教育能否优先发展,科技能否自立自强,人才能否引领驱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系统坚强的教育科技人才保障。

以更大力度办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教育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测算,我国2023年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2年的9.9年提高到2022年的10.9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0%提高到59.6%,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其中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形成了庞大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要把自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一体推进科教创新与人才培养。改革人才选拔方式,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培养方式,形成贯通培养、分类指导、宽进严出的研究生成长路径,打造基础厚实、特色鲜明的基础研究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以更大力度兴科技。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党中央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3.09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4%,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已连续4年超过6%,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要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任务。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科技治理机制,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集聚优势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依托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更大力度育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党中央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作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据全球化智库《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我国人才竞争力指数在38个国家中排名第八位。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机构的报告,我国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从2013-2018年第49名上升到2019-2023年第40名,2023年在“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第八位。2022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2亿人,比2012年增加1亿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635.4万人年,是2012年的1.96倍。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建设人才强国,必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系统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院士、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提升战略人才体系的整体效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综合集成部部长、研究员)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