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锐财经)

发布时间:2024-05-17 09:55:51 来源: sp20240517

  近年来,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向更高水平迈进,发展活力不断凸显。图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景色。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2023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的一年。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RCEP成效及推进高标准自贸区建设相关内容。

  业内人士认为,RCEP生效两年来,中国与各成员国通力合作,区域贸易成本大幅降低,产业链供应链联系更加紧密,各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为区域经贸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主动对标先进经贸规则

  在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方面,商务部去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不菲成绩。

  ——中国自贸“朋友圈”不断扩大。“2023年,我们在自贸协定谈判和签署方面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录,新签的协定达到4个,和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塞尔维亚签署自贸协定,与新加坡签署自贸协定进一步升级议定书,我们还和洪都拉斯实质性完成了自贸协定早期收获谈判。”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在会上表示,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左右。

  ——自贸区网络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内容上,高标准方面取得了新水平。“比如,在尼加拉瓜的自贸协定、新加坡的自贸协定的升级方面,我们按照负面清单的模式作出了高水平跨境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开放承诺,这是在中国自贸协定谈判中的第一次。”王受文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认为,中国高水平开放步伐加快,正体现在从“眼睛向内”的体制机制创新转向“眼睛向外”的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全面推进制度型开放,必然要求加强规则对接、规制协调、管理提升、标准制定,培育壮大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更好利用全球先进资源要素。”张茉楠说,“我国正积极主动对标先进经贸规则,提升与新一轮全球经贸规则的相容性,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和激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全面高质量实施RCEP

  去年,中国和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额达到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协定生效之前增长了5.3%。其中,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增长了16.6%,比同期中国对全球出口增速高4.6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表现更加亮眼。

  在关税减免方面,RCEP叠加中国和其他成员已经生效的双边自贸协定,为企业更好享惠创造了良好条件。去年中国企业在RCEP项下享受到进口减让税款达到23.6亿元人民币,主要的享惠进口商品为塑料及其制品、机械器具及其零件、有机化学品等;RCEP自贸伙伴进口企业从中国进口产品享受到的优惠达到了40.5亿元人民币,主要签证出口商品有无机化学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及其制品等。全国有723家经核准出口商自主出具RCEP原产地声明1.2万份,货值101.8亿元。“这是双方互利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还帮助地方企业和行业享受这些自贸协定的好处。”王受文说。

  外交部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RCEP是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里程碑式成果,是区域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生动范例。RCEP实施两年来,区域贸易成本大幅降低,产业链供应链联系更加紧密,为参与方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全面高质量实施RCEP,让这一全球最大自贸区不断释放红利,实现成员国的共同发展繁荣。”

  积极推动更多合作谈判

  王受文介绍,目前中国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2022年8月成立中国加入DEPA工作组,到今天已经完成了10余轮的部级谈判、司局级谈判和技术层谈判,现在DEPA谈判方面已经完成了所有条款的初步探讨。

  “我们组织了相关部门、产业对CPTPP的所有条款进行了充分、全面、深入的评估。我们还对CPTPP里所涉及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方面的规则进行了全面、深入、充分的研究。”王受文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达到CPTPP所确定的高标准。”

  今年,中国将继续在各个层级和CPTPP成员进行充分交流,包括利用G20、APEC这些多边国际会议场合和CPTPP成员国同行们进行深入交流。“我们将对外继续加强交流,对内加强试点和试验。我相信,今年我们加入CPTPP的条件会更加成熟。”王受文说。

  中国自贸协定谈判议程更加丰富。“我们将努力完成和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还将完成与洪都拉斯的谈判、与秘鲁的自贸协定升级谈判,继续推动加入CPTPP和DEPA。”王受文说,“此外,我们还会与海合会、新西兰、韩国、瑞士进行自贸谈判或者升级谈判,进一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责编:赵欣悦、袁勃)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一起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号)

“一起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

发布时间:2024-05-17 09:55:52 来源: sp20240517

图为二〇二四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启动仪式上的雅乐展演。

4月2日至3日,由山东省台办、济宁市人民政府、至圣孔子基金会等共同主办的2024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300余名嘉宾齐聚孔子故里,诵经典、品民俗,崇敬往圣先贤、共叙同胞亲情。

“海峡两岸拥有相同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公祭黄帝典礼、公祭孔子大典等活动吸引众多台湾同胞来大陆寻根谒祖。”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于晓明表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希望通过本次春会的举办,进一步推动鲁台两地文化交流,共促两岸同胞文化认同。

齐诵经典

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自2023年开始举办,今年是第二届,旨在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守护两岸文化根脉,强化两岸精神纽带,增进同胞心灵契合。

春会启动仪式上,台湾首批三家“孔子学堂”揭牌成立,还进行了佾舞展演、崇圣成人礼、海峡两岸《论语》读写大会等活动。在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崇圣成人礼上,36名受冠者分别由家长、师长、社会贤达加冠“三加礼”。来自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嘉义大学、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新北石碇小学的100余名师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曲阜本地学生共同诵读了《论语》经典篇章,声声诵读传递文化之魂,浓浓书香展现文脉薪火相传。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和互动,启发了后代无数的读书人。今天,两岸学子可以在线上共读《论语》,这种寓教于乐的特殊经验让我觉得意义非凡。”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教师区桂芝说,“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传承、发扬这种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教养和文化思考。”

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表示,在礼乐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华民族以谦让为美、以和睦为贵,传承绵延五千年。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让礼乐亲近大众,让学术传播民间,让传承五千年的礼乐文明再谱新篇。

体验民俗

作为本届文化春会的创新活动之一,海峡两岸礼乐嘉年华4月2日在济宁学院举办。两岸嘉宾、市民群众及济宁学院在校师生参与活动,共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海峡两岸礼乐嘉年华以非遗(民俗)项目、文化体验和文创交流为主题,设置230余个展位,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和文化社团展示了孔府雅乐、制陶、雕刻、茶艺、书法、剪纸、古琴制作、绢花制作及葫芦烙画等40余项非遗(民俗)项目,以及传统服饰、工艺品、茶具等热门文创产品。

“泰山巍巍黄河长,齐鲁大地换新装,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儒家文化传四方”……活动现场,3名首次来到大陆的台湾青年打响鸳鸯板,在师傅的指导下用山东话说了一段山东快书,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他们还与济宁学院师生结伴,习书法、学射箭、品雅乐,共同体验“君子六艺”的文化雅趣。

“我今天第一次体验了投壶,5投3中,成绩还不错!”一名台湾青年告诉记者,山东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也感受到了山东人的热情好客,“相信我之后一定会成为这里的‘常客’,也期待能够去大陆其他地方走走看看。”

共话传承

《论语》诵读莹莹绕耳,悠扬雅乐山间回响。4月3日上午,甲辰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诞生地尼山隆重举行——

随着“启户”声起、三通鼓鸣毕,古老的尼山孔庙大成门缓缓打开。参加大典的两岸嘉宾整理衣冠,拾级而上,来到大成殿前,依次敬献花篮,向至圣先师行三鞠躬礼,祭孔大典圆满礼成。

据介绍,此次尼山春季祭孔大典除了典礼、诗歌会、开笔礼外,还包括“孔林祭祖——甲辰年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祀”等系列活动,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的家乡台南也有孔庙,由郑成功修建,是台湾建成的第一座孔庙。”台湾青年李东宪说,自己上小学时常去孔庙参加祭孔大典,和同伴们一起穿戴整齐表演佾舞。“这次许多台湾青年以春之名相聚孔子故里,参观了先贤曾经讲学的地方,相信会对儒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届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期间,两岸嘉宾还来到曲阜孔子博物馆、孟子故里邹城、曾子故里嘉祥等地交流参访,并参与了海峡两岸仲春礼乐会讲、“文创共济 两岸同心”两岸文创产业座谈会等活动,共话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我的老家就在山东,每次回来听到乡音,都感到非常亲切。”桃园市山东同乡会理事长张致中表示,儒家经典著作中蕴含的许多深刻哲理,在当代社会依旧适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一起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