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小珠贝”里的“大产业” 江西都昌有本“致富经”

发布时间:2024-05-15 13:24:32 来源: sp20240515

   中新网 江西都昌12月27日电(巫发阳 吴思瑜)冬日时节,走进江西九江市都昌县周溪镇珠贝产业园,工人们正穿着围裙、戴着手套对珠贝进行打磨、抛光等深加工操作,“我之前是鄱阳湖的渔民,现在来了家门口的珠贝企业工作,一个月能有4000元以上的工资。”工人张舒展笑着说。

  据了解,都昌县坐拥鄱阳湖三分之一水面,处于世界名湖核心区域。都昌县珍珠养殖面积约1.5万亩,2019年珍珠产量为42吨,约占江西省淡水珍珠总产量的19.2%,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6.8%,有着“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的美誉。

  早在20世纪初,都昌县就有不少乡镇利用贝壳加工成纽扣坯,后来从纽扣坯加工发展到珍珠养殖、珍珠核加工、贝壳饰品、贝壳工艺品和室内装饰材料,珠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图为工人在珍珠生产车间加工珍珠饰品。(资料图)都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溪镇就已经有近20家乡办骨干纽扣厂。90年代中期,周溪镇全镇5万人中有将近30%的人从事珍珠核的加工和销售。1998年,周溪人又开始了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周溪镇党委副书记徐文英介绍说。

  此后,随着珠贝产业实力的不断提升,都昌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融合鄱阳湖文化、珠贝文化、生态和谐文化,聚力打造都昌县域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来,都昌县投资20亿元建设珠贝文化产业园,建强平台、做大龙头,着力破解“散小乱”等问题,同时加快升级价值链,不断开掘家具装饰、服装纽扣、珍珠装饰等多个细分消费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引导珠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多元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新路径。

图为工人在淡水珍珠养殖基地忙碌。(资料图)都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截至目前,都昌县周溪镇共有珠贝类企业130余家,淡水珍珠养殖场2个,全产业链从业人员1万余人,全年产值约9亿元,年产珠贝工艺品约5000万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

  都昌县珠贝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淡水是都昌县最宝贵的资源,是大自然给予都昌人民的馈赠,都昌县将继续培育壮大珠贝产业,变湖区为产区,做好“靠水吃水”文章,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 山东烟台:民众雪中寻乐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时间:2024-05-15 13:24:34 来源: sp20240515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走好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奋力走好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这是当下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拼搏向前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22年超过121万亿元,过去10年间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始终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自2017年起,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22年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14.7%,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长至2022年的36883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

  改革开放45年,中国的变化举世瞩目。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深圳,得风气之先,再次见证新的出发。几天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深圳前海将进一步丰富协同协调发展模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地方考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前海。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判断,呼吁全党上下“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一年后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

  然而,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问题与矛盾就越深层、越尖锐。在所有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批批硬招实招击中要害,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内需,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哪里有瓶颈制约,哪里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突破,市场活力喷涌而出,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现在超过1.8亿户,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

  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春水,社会体制改革持续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履铿锵,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到2020年底,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

  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经济总量从54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神舟”飞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蛟龙”下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改革永远在路上。新征程上,14亿中国人民正团结在一起,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