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表定了!五个问题看懂

发布时间:2024-06-02 21:27:13 来源: sp20240602

   中新网 5月13日电(中新财经 宫宏宇)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表来了!

  5月13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其中除了大家熟悉的储蓄国债,还涉及备受关注的“超长期特别国债”。

  根据安排,本轮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分为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品种,均按半年付息。其中,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地最早”,将于5月17日发行;5月24日发行2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6月14日发行5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

  通知附件截图

  据财政部办公厅13日发布《关于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期)发行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5月17日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为3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400亿元,招标工作按《记账式国债招标发行规则》执行。自2024年5月20日开始计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付息日为每年5月20日(节假日顺延)和11月20日,2054年5月20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何为超长期特别国债?

  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从三个关键词理解:国债、特别和超长期。

  “国债”指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债券;“特别”代表国债为特定目标发行,专款专用且不列入赤字;“超长期”意味着债券发行期限大于10年。

  “今年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分为20年、30年、50年,名副其实,此外又有国家信用背书,具有最高的信用度和安全边际。”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表示。

  发行规模多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资料图。 中新网 记者 李金磊 摄

  有何特殊用途?

  中新财经注意到,在此之前,我国曾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分别在1998年、2007年、2020年,整体用途较为广泛但符合特殊用途和特殊目的的特点。

  此次特别国债依然如此,其特殊用途有“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特别的目的则是“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

  此时发行有何意义?

  在董希淼看来,作为中国发行的第四次特别国债,本次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有三重意义,一是拉动投资、扩大消费,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有助降低地方政府杠杆率,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三是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预期,促进宏观经济加快恢复回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别国债的增发、专项债放量提速以及信用平稳扩张等利好因素积累,能够对社融增速形成稳定支撑。

  钱怎么花?

  “从主要投向看,按照问题导向、精准突破、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原则,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今年3月在记者会上指出,初步考虑,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这些领域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亟需加大支持力度。(完)

【编辑:刘欢】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大足石刻的禅心与尘世 - 严惩侵犯农业科技成果行为

大足石刻的禅心与尘世

发布时间:2024-06-02 21:27:15 来源: sp20240602

  梁冰清

  拾台阶而上,一个转角后,高15米、宽25米的一整龛造像便意外地撞入眼帘。造像从下至上逐级外挑,至第三层壁面倾斜已达45度,置身其下,仿佛被诸天神佛俯视,恢宏磅礴之势瞬间袭来,呼与吸俱息,继而忍不住“哇”的一声发出喟叹——这就是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的柳本尊正觉像了。以此为始,一个长500米的佛教石窟造像群依山势舒展开来,铺陈出大足宝顶山石刻艺术的精华。

  “三千诸佛云中现,玲珑楼阁凿岩开。”当北方宗教石窟随着盛唐衰落而谢幕,皇家主导的大规模石窟在中原成绝响,川渝一带却因富裕平和成为石刻艺术新的乐土。1300多年前,大足的山林崖壁间,刻刀铿锵之声渐起,在唐风宋雨文化滋养下,大足石刻成就日益显现,境内摩崖造像星罗棋布,有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1999年,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以宝顶、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这五山的石刻最具代表性,五山中,又以宝顶最为著称。宝顶即“金刚顶”,意为能为众生开启佛智、化魔成佛的金刚不坏之宝地。这里的摩崖造像是南宋高僧赵智凤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为宗旨,呕心沥血70余年营建而成。整个道场造像近万尊,全部造像图文并茂,前后内容相连,教义体系完备,无一龛重复,石刻艺术的精美绝伦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融于一体,让这里不仅成为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地,也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故亦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

  在宝顶山,佛与景有机融合。群像也好,独佛也罢,总是行云流水地融合在山势中,高低起伏,似自然造就,因连贯的整体而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给身处其中的游人以强烈感官刺激。匠人们非常巧妙地融入了力学、光学、透视学等科学原理,充分利用岩石、水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因材而施艺。他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这些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历经800多年的历史创伤和自然风化,仍然闪烁着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光辉。

  在宝顶山南崖88平方米的石岩上,一龛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让人叹为观止。一般来说,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但此处的千手观音是名副其实的“千手”。只见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浅错落的布局,从崖壁上雕出了1007只栩栩如生的手。一手一态,千手千姿,犹如孔雀开屏,蔚为壮观,充分阐释了石刻艺术的极致之美。

  千手观音的成功修复是当代石窟文物保护成功案例之一。据了解,全国共有15家单位、100多位文博工作者共同参与修复,历经7年多努力修复而成,该工程也开创了中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

  山路蜿蜒,林泉潺潺,牧人驯牛徐行,或挥鞭赶牛,或冒雨登山,或吹笛击拍,牛儿从翘尾狂奔到跪地饮水、自舔其蹄,一幅极具田园风趣的山中牧牛图跃然于岩上。整龛造像取材于现实生活,匠人们借牧人驯牛的历程,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使禅宗教义通俗浅显的同时,也用世俗化的表达把游客带入诗情画意的民间生活中。

  的确,世俗化是大足石刻的一大特征。在宝顶山诸多造像中,不乏描绘初唐至明清时期生活场景的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就是佛教弘孝于梵业,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养育之恩的典范之作。古代匠人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极为形象地雕刻了“投佛祈求嗣息”“怀胎守护恩”等十组逼真的画面,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

  在大足,生活场景和孝道文化成为石刻取材来源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与佛像供养人多是当地官员与百姓有关。这些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石刻,蕴含“慈、善、孝、义、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上深刻体现出我国晚期佛教造像“神的人化”的特征及趋势,也极具现实警示意义。这些被永远刻录在崖壁间的世俗生活百态,何尝不是一种历史记忆传承?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它们诉说着大足的过去,也展示着大足的未来……(农民日报)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