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图书面向“星辰大海” 与时代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4-05-29 02:03:33 来源: sp20240529

  1月11日至13日,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本届订货会以“坚定文化自信,铸就出版新辉煌”为主题,集中展示图书40余万种,展览面积超5万平方米,参展商达720余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科普类图书成为全国各出版社不约而同的重点推荐书目。

  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旗下《科学故事会》杂志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繁星·追梦:以青春智慧托举科技强国梦》,讲述了从中国科协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科技青年论坛总论坛脱颖而出的1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奋力追梦的故事。青年科学家代表李黄龙来到图书订货会现场,分享从事科研工作的趣事和感悟,并向到场小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培养兴趣等方面的建议。

  在河南展区现场举行的“航天点亮梦想——《大漠神箭飞天记》新书发布会”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海飞说,近5年的童书出版应该朝着“星辰大海”发展。

  大象出版社推出的“我的航天梦”丛书,从研学情景导入,将航天系统中火箭、空间站、发射场、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卫星的科普知识贯穿其中,给孩子们讲述中国航天发展成就的故事。《大漠神箭飞天记》是该丛书的第一册。

  近几年来,海洋科普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以海洋为主题的科普童书数量也不断增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说:“海洋强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同飞,需要建立最深沉、最持久的海洋文化自信。”

  《中国儿童海洋百科全书》共114个主题页,包括认识海洋、海洋世界、海洋生命、海洋生态奇观等8个章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刘金双介绍,本书特别设置“中国海洋”章节,展现了中国悠久的海洋历史和灿烂的海洋文化,以及中国的最新海洋科技成果,强化中国海洋版图意识,传递亲海、爱海理念。

  “我的航天梦”丛书由航天领域专家王建蒙和军旅作家马京生联袂创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作序,孙家栋、沈荣骏、刘永坦3位院士题词推荐。记者观察到,“院士”在研究“国之重器”的同时,也愿意“俯身”成为科普图书的主创或顾问。

  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图书订货会上推出了“新年送给孩子的第一套科普丛书”——《生态第一课·写给青少年的绿水青山》。丛书向青少年多维度、全景式地展示各自然资源要素的原理和特征、分布和变化、开发和利用,以及其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效和启示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张聪就其主编的《中国的山》分册谈创作初衷:“图书作为一种载体,可以真正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这些理念,以一种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这是我们作为科学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工作人员由衷的心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做好、做实,才能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苏青谈到,当下科普出版迎来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如何推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质读物,引导孩子爱上阅读,爱上科学,对出版工作者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挑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提升票房之外,剧院还能做些什么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朱华荣:推进大型驾乘模拟器建设

提升票房之外,剧院还能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4-05-29 02:03:35 来源: sp20240529

  来自全国11个城市的专家、从业者在沪深入探讨——

  提升票房之外,剧院还能做些什么

  剧场夜间演出排满,白天却常常空置,如何有效利用空间,摊薄运营成本?大团名团演出费用高,即使剧场坐满,票房冲到“天花板”依然不能回本怎么办?随着全国演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剧场不断涌现,“空巢化”“建管分离”“饥饿经营”等管理难题随之而来,提升剧院运营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

  昨天,由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主办的“新时代剧院管理发展大会”在沪举办,来自全国11个城市的专家、剧院从业者深入探讨:票房之外,剧院还能做些什么?“海内外剧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票房收入只是剧院营收的一部分。剧院‘掌门人’要会筹钱,会赚钱,还要会用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剧院应建立包括空间运营、文创开发、协议赞助、活动承办等在内的多元结构,进一步扩展创收渠道。

  构建多元创收结构,纾解剧院运营难题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催生了文化产业的繁荣。近期,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启动《以演出为中心——新时代高层次剧院管理模式探索》课题研究,走访调研北京、西安、广州、深圳等地。从市场维度看,年轻人群已成为演艺消费的主力军,其中18岁至24岁群体比重最大,占到29%;游客是演艺消费的重要贡献者,旅游演出在全国演出类型中占比达39.4%。“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演艺消费正趋向多元化。不同受众对应着休闲娱乐、缓解压力、艺术鉴赏、追星社交等个性化需求,而消费群体呈现明显的社群化趋势。”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说。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剧院建设蓬勃发展。以上海为例,2013年至2021年,申城艺术表演场馆从27个增长到83个,增幅207.4%。剧场运营的能力显著提升,演出收入显著增长,呈现建设现代化、定位多元化、管理体系化、业务特色化等特点。但“空巢化”——剧场利用率较低、“建管分离”——高素质人才匮乏、“饥饿经营”——运营收支失衡等难题随之而来。

  从全球视野来看,百老汇、伦敦西区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剧院管理者通过精细化分工、品牌化服务、演出资源联动、整合营销体系、协同式艺术教育和观众培育机制等方式破解难题。其中,百老汇剧院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戏剧创作为导向,成立了成熟的创作孵化和演出运营机制,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所有的线下演出,严格来说就是和剧院共同进行二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认为,剧院管理涉及系统、生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尽管演艺表演的形态和媒介不断发生变化,但观众对高品质演出的需求从未改变。”

  首推全环节维度框架,提升剧院管理效能

  中国剧院的发展,面临着新时代的新要求。剧院发展既要抓好“码头”建设,又要抓好“源头”生产;要立足于演艺产业链,创新“创制演”模式;也要挖掘剧院平台复合功能,开拓社会美育新面向,呈现人群与空间联结的新意义。

  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鼓励演艺产业发展的政策,上海亦通过系统的体制改革、市场探索、技术转型与国际合作,逐渐形成浓厚的演艺文化氛围和丰富的演艺市场资源。2017年,随着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战略目标的制定,申城专业剧场发展提速,软硬件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演艺大世界为例,共有专业剧场26个,各类“演艺新空间”80多个,是中国演出剧场最密集、市场最活跃的演艺集聚区之一。这里名家名团汇聚、首演首秀频繁,以全市五分之一的剧场数、三分之一的座位数,贡献了全市一半的演出量。

  作为全国演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上海的剧院管理经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上海大剧院以“世界优秀文化+中国元素+时代特征”的制作模式,推出一批高水准舞台作品,打造江南风格的“东方舞台美学”;上海文化广场打造“音乐剧创制及爱好者之家”,形成音乐剧伙伴们共生共长的新联结;上海音乐厅与上海民族乐团共创《海上生民乐》,闯出“场团合作”发展新路……

  大会现场发布的“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剧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将首推包括职能前置机制、全过程管理机制和综合评价机制三大块面的“剧院全环节管理维度框架”,并将在艺术中心所属剧院先行实施以基础性指标维度、成长性指标维度为基准的评价体系,为全国演艺行业呈现剧院管理的“上海样本”。

  (文汇报记者 宣晶)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