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4-05-29 06:29:43 来源: sp20240529

  作者:明海峰、刘力嘉(分别系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重视和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优势。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全力展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作为,必须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为一个连续执政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不懈探索,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取决于其能否获得所代表群体的认可支持。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一切政党,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实现长期执政,其中一个必要条件便是最大限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作,本质上就是做人心的工作。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各种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同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阵地,企图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维护国家和谐稳定、夯实社会认同基础的高度,深刻剖析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风险挑战,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到关涉党的前途命运、稳固党的执政基础高度来谋划推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上的深入思考,意味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达到了新高度。

  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的精辟总结。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关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作为基本职责,把团结凝聚、激励鼓舞人民群众不懈奋斗作为光荣使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在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党同生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党奠基立业、铸就苦难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总结党在百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我们更加确信,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等于掌握了人心向背,对于举旗定向、凝聚共识,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对于继往开来、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分别于2013年8月、2018年8月召开过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于今年10月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系统总结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强调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为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

  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同样,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打开新局面、展现新作为,一刻也不能停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学理性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原则要求等重大问题,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加全面系统、更加逻辑严密、更加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以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的现实需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是展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作为的目标方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实的思想根基、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通过有针对性、有影响力、有实效性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让人民群众从心底感到自豪和认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好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树立起来了,便能更加主动扛起文化使命,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守正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持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时代要求。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有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源于共同利益、凝结于共同目标、壮大于共同奋斗。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保障,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尤其是必须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功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在新兴技术更新迭代、信息思潮爆炸增长的现实环境下,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强信心为重点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1日 06版) 【编辑:周驰】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从春天启程,书写壮美奋斗新篇章 - 罗森退市 便利店“大浪淘沙”

从春天启程,书写壮美奋斗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5-29 06:29:45 来源: sp20240529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新征程铭刻奋斗者的笃行足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从处处改革高地、开放前沿快速崛起,到出口“新三样”享誉全球;从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时间的如椽巨笔,绘写雄浑壮美的奋斗画卷;前进的嘹亮号角,鼓舞永不停歇的奋进步伐。此时,万里河山,东风浩荡,又是一个新的春天,又是一程新的奋斗,又是一次新的出发。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代表委员从四面八方奔赴“春天的盛会”,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走过成功辉煌的过去,走在日新月异的现在,走向光明宏大的未来。充满光荣和梦想的征途在召唤,奋斗者们从这个春天再次启程,团结奋斗,不懈奋斗,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壮美的新篇章!

  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2月9日,农历除夕。这天,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船员与近4600名中外宾客,迎来一个难忘的海上中国年。

  这天,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启程,开启了5晚6天的春节主题航次。

  “爱达·魔都号”总长323.6米,有24层楼高,型宽37.2米,总吨位13.55万吨,共有2826间舱室,满载时可搭载5246名乘客。

  2023年11月4日,“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中国集齐造船工业“三颗明珠”,具备了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能力。

  C919大飞机商飞、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过去的一年,科技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经济航船驶入2023年,面对新的激流险滩:这一年,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风险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恢复进程波动曲折。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信心由此而来,行动向此而发。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出台6方面20条具体政策举措恢复和扩大消费、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国家发改委宣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合力;

  ——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

  一年来,上下同欲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2024年1月17日,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为5%左右”的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说。

  “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超过2023年”……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内的诸多国际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一路前行过万重山。

  改革开放日行日新

  深秋时节,黄浦江畔,万商云集。

  2023年11月,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齐聚一堂,企业参展数量再创历史新高。6天时间,进博会按年计意向成交创历届新高,金额达到784.1亿美元。

  洪都拉斯总统府事务部部长鲁道夫·帕斯托尔是进博会上的新朋友之一。2023年3月,洪都拉斯与中国建交,“中国市场将给我们国家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往后每年的进博会都将成为洪都拉斯人民期待的经贸盛会。”鲁道夫·帕斯托尔表示。

  202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滚滚向前的改革春潮,造就了蓬勃发展的今日中国。今日的中国,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日行日新。

  在祖国西部边陲,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横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边境,总面积5.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商贾云集,商品琳琅。2023年11月1日国家设立的第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乌鲁木齐揭牌。

  在东海之滨,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自贸区迎来政策加持。2023年12月7日,国务院发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80条开放新举措,以更高水平压力测试推进制度型开放。

  一东一西,两块“试验田”,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实步履。从沿海、内陆到沿边地区,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未来之城”日新月异;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路先行、活力迸发。

  ——发布稳外资24条政策措施,在5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自贸试验区升级扩容至22个,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展会矩阵”更加闪耀。

  ……

  一片片改革的高地、一个个开放的前沿,不断延展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时空布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则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2023年,我国吸收外资1.1万亿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持续处于历史高位;截至2023年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为当地创造42.1万个就业岗位;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中国发生的一切惠及所有国家。”全球知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说。

  民生答卷托举幸福

  “新房墙是‘三七’厚的,房梁是钢的,老结实了。我家全屋都铺了地暖,东屋、西屋各盘了一个大火炕,窗户向南,一直到中午满屋阳光,暖和、敞亮,住得那叫一个舒坦……”2024年的春节,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村民赵志山一家在新居度过。

  2023年8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当地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雨,导致龙王庙村168栋民房受灾,倒塌房屋8栋、严重损坏房屋6栋、一般损坏房屋154栋。“像他家这种重建的,政府给每户补助6万元。有了这些补助,村民修房子基本上不用再花钱。”老街基乡龙王庙村党支部书记郭洪友说。

  在新疆,在甘肃,在河北,在云南……2023年,地震、洪灾、滑坡等自然灾害无情突袭,每一位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都有人记挂。

  元旦前夕,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又下达了48.4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2月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回顾总结说:2023年初,财政赤字率按3%安排。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人民,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2023年,一份民生亮眼的民生答卷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

  ——夯实就业民生之基。2023年,形成稳岗扩就业的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全年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3000亿元。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基本稳定、持续好转,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3397万人。

  ——补齐民生领域短板。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数百万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获得“新型工伤保险”;2023年底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规模超过500万套,“十四五”全国筹集建设目标将完成65%;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29亿人次,减少参保群众垫付1536.74亿元,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达19.39万家。

  ——不断增强民生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个人养老金制度、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改革平稳推进,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不断加强,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66亿人、2.44亿人、3.02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79亿人。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印发,强化旅游供给改善;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百姓衣食住行;确定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鼓励“村BA”“村超”“村排”等基层体育运动广泛安全开展。

  ……

  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新篇章正加快书写。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一年来,中国大地上的变化为这温暖而有力的话语写下最好的注脚。

  此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奋斗征程又迎来新的一年。新时代的奋斗者们,让我们从这个春天出发,建功新时代,激荡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团结奋斗,不懈奋斗! 【编辑: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