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中华龙》策展人:金龙何以巧牵京藏情?

发布时间:2024-05-27 08:16:10 来源: sp20240527

  4月14日,周日早晨的西藏文化博物馆中,有一角格外热闹——大人们在展台前围聚,在画有青藏高原至北京路线的集章册上落下印章,孩子们则拿着水彩笔为画册上的龙涂色。这是《高原中华龙》展览举办的观众互动活动。“在西藏文化中,龙守护世界平安,与中原文明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美好寓意。”该展策展人之一范久辉边看着孩子们上色边在一旁讲解道。

4月14日,西藏文化博物馆中正在举办《高原中华龙》展览的观众互动活动。 尹李梅 摄

  自2013年起,范久辉及其团队开始系统拍摄环喜马拉雅的古代艺术品,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在华夏文明中作为经典图腾的龙,屡屡出现在西藏的文物和壁画中。作为共通的文化符号,“龙”何以巧牵京藏情?今年是甲辰龙年,也是藏历中的木龙年。借此机遇,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文化旅游局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依托范久辉等人的实地考察成果,共同举办了此次展览。

  “以往关于西藏传统文化的展览更多展现的是其独特性,强调的是其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型态的‘异’,我们博物馆最近举办的展览更多注重呈现的是‘同’,即阐明中华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的事实和过程展现给观众。”西藏文化博物馆馆员张荣德说道。在联合策展人金琳看来,“同”来自于龙这一汉藏共享的文化符号,“龙是我们熟悉语境中的文化符号,通过这个切口,可以更好地了解西藏文化。”

  藏族接受并发展龙文化的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早在松赞干布之父朗日伦赞时期,“历算六十甲子”就由汉地传入吐蕃,并明确提及这是吐蕃最早的“历算”。可以说接受“十二生肖”并结合汉族的阴阳五行构成了循环的纪年法,在吐蕃时期就已经流行,并广泛应用。随着汉藏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西藏还吸纳了汉文化中的四象、八卦、九宫等元素,将对应元素绘在唐卡、壁画等多种艺术品及建筑物上。

  西藏文化中的龙不仅可为神明,接受信徒的礼敬膜拜,也因为象征着中央皇权备受尊崇,又寓意祥瑞深受厚爱。藏族人民对龙的尊崇与认同从随处可见、无处不在的龙纹元素的使用中可见一斑。

  落在民间,龙化为《春牛图》中指引未来一年雨水收成的符号,本次展览中就有一幅2024年藏历中的《春牛图》。图中一人一牛走在田间,天上有龙腾跃,“牛倌的衣着打扮、牛的颜色和姿态、飞龙身上的数字等都与来年的气候条件、庄稼收成紧密联系。比如龙旁有数字,写‘一’就是一龙治水,‘九’就是九龙治水。”范久辉说。

一名游客正在参观《高原中华龙》展览。 尹李梅 摄

  在吸收汉族龙文化的基础上,藏族在创作时对龙的形象也融入了本地文化元素很多。历史上的中原文明普遍认为“四爪为蟒,五爪为龙”,双龙戏珠更是民间祈求丰收与安康的经典意象。藏族人认为龙有如意宝珠方能施展威力,因此在藏族龙纹作品中龙通常抓着各种颜色的如意宝珠。在西藏文化中,龙的传说也被继续谱写,“在藏族的民间传说中认为龙老了以后,没有能力抓着如意宝珠,就会从天上掉处海中成为水中之王——摩羯。”范久辉解释道。

  从此,龙有了更多的名字。在藏族金瓦殿的屋顶上刻有龙首套兽,藏语里称之为摩羯,“其实从外形来看就是龙,这种龙首套兽在布达拉宫等各种金瓦殿建筑上很常见,这是汉族所没有的。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藏族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后又加以改造,两者相互融合。”

  长期在西藏做田野调查的经历让范久辉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但他依然觉得青藏高原龙文化研究的仍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他说:“每个人的知识层面不一样,我主要是从图像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龙文化。”(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尹李梅 实习生 宋珂欣报道)

【编辑:黄钰涵】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生态环境部:全国强制碳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 - 行走赣鄱看非遗:江西袁州传统武术进校园

生态环境部:全国强制碳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

发布时间:2024-05-27 08:16:11 来源: sp20240527

   中新网 2月26日电 国新办2月2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会上透露,全国强制碳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

  赵英民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赵英民介绍,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碳市场不仅可以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可以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全社会降碳低成本的政策工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国的碳市场是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就是强制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就是自愿碳市场组成,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赵英民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的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条例》重点就明确体制机制、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惩处违法行为等诸多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开启了我国碳市场的法治新局面。《条例》的出台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英民强调,全国强制碳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碳排放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今年初,全国自愿碳市场开始以来,运行总体平稳。全国碳市场在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社会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参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绿色化,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赵英民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本次《条例》出台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配套制度完善,保障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严格依法管理规范操作,积极推进碳市场的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