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同哈萨克斯坦副总理兼外长努尔特列乌共同会见记者

发布时间:2024-05-29 02:23:11 来源: sp20240529

人民网阿斯塔纳5月20日电 (记者李强)当地时间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阿斯塔纳同哈萨克斯坦副总理兼外长努尔特列乌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

王毅表示,我同努尔特列乌副总理兼外长举行了内容丰富、务实高效的会谈。

双方认为,中哈关系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世代友好、高度互信、休戚与共已成为中哈关系的主旋律。在习近平主席和托卡耶夫总统掌舵领航下,中哈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在一方遭遇困难时鼎力相助,中哈早已是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

哈方重申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对此深表赞赏。近期,哈方遭遇特大洪灾,作为兄弟邻邦和战略伙伴,中方对此感同身受,愿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助力哈灾后重建。

双方高度评价中哈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据中方统计,去年中哈双边贸易额达410亿美元,提前7年实现两国元首确立的目标,双方正探讨设立更加富有雄心的贸易目标。截至目前,中哈确立的45个产能合作项目中,已经完工26个,涉及冶金矿产、能源资源、机械制造、建材化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双方油气、核能合作步伐也在加快。

双方商定继续发挥产业和市场互补优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不断夯实经贸、投资、能源、互联互通、农业等传统领域合作基础,持续打造金融、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合作亮点,推动更多新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方愿意扩大自哈进口优质农产品。

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中欧班列合作并为此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包括提升口岸通关和运货能力、提供更完善的运输服务和过境政策等。双方都积极支持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认为这对促进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各国之间的统筹协调。中哈正就建设第三条跨境铁路进行积极协商,并将进一步发挥西安陆港码头、连云港物流基地和东大门无水港的作用,深入挖掘彼此过境运输潜力。

双方认为,中哈人文合作意义重大、大有可为。目前共有超过1万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华学习,哈萨克斯坦大学也吸引了上千名中国年轻人前来深造。哈萨克斯坦设立了5所孔子学院,中国有5所院校开设哈萨克语专业。去年11月中哈之间实现互免签证,今年“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在中国成功举行,双方结好省州市已达到26对,两国民众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

双方将发挥好鲁班工坊、孔子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在哈分校等平台作用,加快推进互设文化中心工作,鼓励更多省州市结好,深化智库、媒体、艺术等方面往来,不断增进两国民众相知相亲,持之以恒巩固世代友好,为中哈关系奠定更为坚实的民意基础。

双方赞赏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功举办,推动中国中亚合作迎来新的大发展。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已在中国西安启动,机制框架下建立起外交、经贸、交通、海关、农业等部长会晤机制,交流合作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我们愿同其他中亚国家一道,共同做优做强中国—中亚机制,建设一个稳定、繁荣、和谐、联通的中亚,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双方强调,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霸凌行径,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方高度评价哈方担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工作。相信在努尔特列乌副总理兼外长先生的主持下,在各方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外长会一定会取得成功,为即将召开的上合组织峰会做好全面准备。

(责编:于洋、杨牧)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大国工匠”王曙群:打造“国之重器” 培养航天“梦之队” - 重庆垫江探索一体化基层治理智治平台

“大国工匠”王曙群:打造“国之重器” 培养航天“梦之队”

发布时间:2024-05-29 02:23:12 来源: sp20240529

   中新网 上海1月29日电 题:“大国工匠”王曙群:打造“国之重器” 培养航天“梦之队”

   中新网 记者 许婧

  去年12月,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这是该奖成立29年以来,首次颁给一线产业工人。

1月29日,上海举办大国工匠王曙群先进事迹报告会暨2023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大会。图为王曙群在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市总工会供图

  29日,大国工匠王曙群先进事迹报告会暨2023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大会在上海举行。回顾站在颁奖台上的那一刻,王曙群说,“我特别激动,看着同台的科技界大咖,我觉得这个奖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千千万万广大一线产业工人。”

  这个奖也让他更坚定了一个信念:“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产业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敢为人先,也一样能成为我们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

  从普通技术工人,到全国劳模,再到首次获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上海工人,30多年来,王曙群默默坚守在航天装配一线,先后参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七号、天宫、天和、天舟的31次太空交会对接任务,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

  20世纪80年代末,王曙群刚入职时,发射任务很少,不少一起进厂的同事纷纷跳槽。师傅鼓励他:“工人同样大有可为。关键是要做一行爱一行,基本功要扎实,更要耐得住寂寞,很多工作都是从拧好一颗螺丝开始的。”在师傅的教诲下,王曙群选择留下,潜心钻研技能,建设航天强国成为他坚定不移的人生方向。

  1995年,上海航天开始研制“空间对接机构”,曾在企业技能比武中获得过第一名的王曙群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他颇为感慨:“近几年,我们航天赶上了快速发展的好时候。”

30多年来,王曙群默默坚守在航天装配一线,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上海市总工会供图

  16年来,难关无数,破题百千。交会对接过程中,需要将200多个插孔准确并同步插入插座,也就是人们熟悉的“太空之吻”。实现这一“吻”,对接机构中的每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试验。

  最难的时期,是2011年首次“太空之吻”对接机构交付前的两年,王曙群说他们的团队一天只能看到一次太阳,就是在早晨上班的时候,接下来的一整天都在车间里工作、加班,产品交出的那天,王曙群一度恍惚,“那天我们下午4点半下班,我走出车间时看到太阳,突然以为又到早晨了,又该上班了。”

  王曙群有句话,很出名:“100-1=0”,就是说,搞航天工程,只有100分,没有99分。以航天产品的管路密封来说,如同血管对人体一样,直接影响航天产品的品质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采用熔焊技术制造的导管一次合格率仅为20%左右,管路多余物清洗一次合格率为77%左右。

  经过反复试验对比,王曙群团队优化确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术路径,完成了43套试验件和正式产品清洗验证,经导管内残留颗粒度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100%。最终,这一科研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上海航天技能工人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方面“零”的突破。

  就这样一路不停爬坡过坎,王曙群带领团队先后参与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解决了许多工艺难题,对接机构总装周期从3个多月缩短到40天,装配可靠性明显提升。

  伴随着型号任务越来越重,王曙群团队一年要生产5-6套对接机构。在生产过程中,以往是“一边研制一边总装”的生产模式,如今,团队通过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对接机构产品通用的方案将部组件产品化、通用化,形成了产品全周期生产模式,使得单套对接机构交付时间从10个月缩短到了6个月。

  今年是王曙群从事对接机构领域的第29个年头。54岁的他坦言,这些年,激动的时刻有很多,但最让他欣慰的是带出了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年轻队伍。“航天前辈为我们这一代磨砺了前路,我们这一代也要为未来的航天事业培养新的人才。”

  2004年,刚担任班组长的王曙群接到“玉兔号”月球车研制的新任务。如何做到对接机构和月球车研制“两同步”“两不误”?王曙群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年轻人上”。

  自任班组长以来,王曙群先后培养出10名高级技师,在他眼里,这些正接过老一辈航天人接力棒的年轻人,会成为我国航天事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

  2010年大学毕业后师从王曙群的夏巧伟,2017年被评为技师,2022年被授予五项专利。他至今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夜以继日地带着他参与“玉兔号”月球车的总装总测。

  “说实话,当时的我是有些怨言的,但是当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场看着自己倾注了三年时间和心血的产品在隆隆的声响中飞向茫茫太空,传回在月球表面的第一张照片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天道酬勤的内涵,也让我从此爱上了航天这份事业。”夏巧伟说,前行路上,师傅就是我最好的榜样,让我看见了技术工人也能追梦圆梦、人生出彩。

图为活动现场。上海市总工会供图

  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呼唤更多如王曙群一样的工匠。当天,100名2023年“上海工匠”获颁“上海工匠”大铜章及证书。现场聆听王曙群的事迹后,他们中的不少人表示,要学习王曙群老师,强技能报国之志,走技能成才之路,守技能报国之心,逐技能强国之梦。(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