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警惕日本防卫官“拜鬼”背后的军国主义回潮动向

发布时间:2024-05-31 02:49:51 来源: sp20240531

近期,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二号人物、幕僚副长小林弘树带队参拜靖国神社。面对国际国内的质疑声音,日本防卫省于1月26日就陆上自卫队高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行为做出所谓的处罚,但处罚的理由仅仅是“使用公务车不当”,只字不提其“拜鬼”的错误行为。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供奉有对日本侵略战争负有严重罪责的甲级战犯。此次日本防卫背景人士不顾其身份公然“拜鬼”,不仅是当前日本社会和平主义思潮式微军国主义抬头的缩影,亦是错误史观仍在日本大行其道的体现。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始终未能遭到彻底根除

日本的侵略历史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近代以来,日本于1874年侵略中国台湾,1879年吞并琉球,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910年吞并朝鲜,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在军国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日本侵略魔爪遍及整个亚太区域。

二战后单独对日占领的美国虽然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的改革,但未能彻底清算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责,靖国神社在此背景下被保留。以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为代表的片面媾和、东亚深陷冷战结构为契机,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得以再度抬头。这就导致了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和过错方,但在历史问题上态度暧昧,作为加害者甚至屡次在国际舞台扮演受害者形象。

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其“精神花园”的培育。1955年以后,日本自民党曾5次提出《靖国神社法案》,要求将神社改为“特殊法人”,试图将之国营化。1978年秋宫司松平永芳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所判处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14人的牌位移入靖国神社合祭,靖国神社开始成为日本政客的“秀场”。1985年8月15日,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率内阁在日本战败40周年之际以首相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自此以后,前往靖国神社参拜的日本政客和议员人数逐年增长。

追求成为“能战国家”导致军国主义抬头

2023年10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再次以“首相”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岸田执政以来,日本逐步向“强军、修宪、扩盟”的方向越走越远。大幅调整安保战略成为日本政界的广泛共识。从日本政客到日本防卫人士参拜靖国神社的身份变化,体现日本从追求成为“正常国家”到追求成为“能战国家”态势明显,企图重走军国主义之路野心昭然若揭。

一是挑战现有国际秩序。日本将俄乌冲突常态化、中美竞争和半岛局势紧张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契机,力图在冲突中撬动和颠覆战后国际秩序,获取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日本借台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进一步扩充军力,强化美日同盟,挑动地区对抗,给地区和平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是发展军事攻击能力。2022年底,日本修改“安保三文件”,明确写入构建“反击能力”等内容。2023年版《防卫白皮书》声称日本“正面临战后最为严峻复杂的安全保障环境”,并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白皮书提到,希望到2027年度的5年内投入约4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万亿元)防卫费,发展所谓“反击能力”,即攻击他国的军事力量。

三是出口杀伤性武器装备。日本无视《和平宪法》的束缚,对内加速在西南诸岛的军事化部署发展“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对外则力推“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OSA)框架以及扩大出口杀伤性武器。从摒弃“武器出口三原则”到调整“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日本在重整军备、重走军国主义之路上,成为了不断突破“原则”的国家。日本已然在追求“能战国家”的路上越走越远。这必然会引发国内反战和平人士的担忧,也会给亚太地区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刻的苦难,其犯下的恶行罄竹难书。日本防卫官“拜鬼”背后的军国主义回潮动向更是亚洲各国人民所难以容忍的。日本只有切实正视和深刻反省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同军国主义划清界限,与邻国关系才可能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日本更应以负责任态度妥善处理政客“拜鬼”等问题,恪守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表态和承诺,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作者是社科院日本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曹欣悦、刘慧)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人民财评:“年均百亿”到“月均百亿”,“小包裹”映射“大经济” - 泰国举办中国知识趣味竞赛

人民财评:“年均百亿”到“月均百亿”,“小包裹”映射“大经济”

发布时间:2024-05-31 02:49:52 来源: sp20240531

日前,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200亿件,再创历史新高。

快递物流事关国计民生,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自2021年起,我国快递年业务量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件;今年3月开始,单月快递量已超百亿件,月均业务收入超900亿元人民币;11月进入业务旺季后,日均快递业务量超4.3亿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随着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特别是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日渐完善,快递市场繁荣活跃,行业保持较快增速,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发展潜能得到有效激发。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得益于扩大对外开放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引领,在建枢纽、强通道、优网络、提能级等一系列举措的优化和升级下,我国的快递服务网络通达全球,拥有规模领先、业务活跃的快递市场,业务量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该行业已成为现代物流领域覆盖面最广、综合运输方式应用最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生产效率提升最快的代表性行业。当前,我国已形成长度(单程)超过4870万公里、营业网点超23万处、日均服务超7亿人次的巨型快递网络。

为推动实现货畅其流,我国快递业一方面积极融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共同发力,形成多式联运;另一方面,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从推动寄递服务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大数据+前置仓”,到提高包裹处理效率的智能称重自动化分拣装备,再到偏远农村地区提供派件服务的无人车、无人机……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与快递业深度融合,促进了货物的加速流通。

今年以来,我国快递物流业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不仅反映了生产和消费恢复增长的势头强劲,经济持续复苏基础稳固,也为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充足及时的运输保障,有利于经济更加高效健康地运转。与去年相比,快递业提前一个月超越了2022年的年度规模。第1200亿件快递的诞生,源于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也体现出线上消费、互联网+、数字化等消费新模式带来发展新动能,顺应了消费升级趋势,使市场销售增长加快,服务消费实现较快增长,新型消费和农村消费得到拓展和促进,延续了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态势。

《全球快递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当前全球积极复苏仍然乏力,快递市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为应对压力,增强内生动力、拓展增量空间,将成为快递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挖掘分析各地农特产品在快递网络上行情况,国家邮政局绘出了全国农特产品包裹地图,加快了快递服务现代农业步伐。借助实时物流数据,更多农特产品的寄递时效获得提升,加速上行,实现了“昨天在树上,今天在路上,明天到手上”。目前,我国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已建成900多个县级寄递共配中心、30.3万个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每天超1亿件快递在农村流转。

从“年均百亿”到“月均百亿”,从“快递下乡”到“快递进村”,快递“小包裹”不仅展现出发展韧性,还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映射出我国国民经济稳步恢复,生产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宏观环境稳中向好的经济“大棋局”。

下一阶段,我们将持续精准发力,加快构建高标准的城乡物流体系、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体系、高效能的国际寄递物流体系,在科技赋能、巩固进村、提速入厂、稳步出海中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打造快递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为我国经济稳中求进、持续向好输送更强劲的动力与活力。

(责编:庄红韬、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