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丨以文明之光照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4-05-19 08:37:10 来源: sp20240519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以文明之光照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新华社记者李蓉

去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以深邃思想洞穿文明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力量,深刻揭示了各国文明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价值以及文明互鉴对人类进步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西方文明主导下的现代化道路没能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希冀的现代化图景,甚至往往因为西方模式的强行“植入”造成整个国家机体紊乱乃至崩溃。“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痛”到深处的领悟。发展和现代化从何而来?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现代化不是无本之木,各国现代化路径应基于本国国情,顺应民情,回归各国文化主体性,从各自历史文化中发掘智慧并结合现实去探索。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朱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认为,在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智慧指引,“在这方面中华文明展现了强大生命力”。


2023年9月23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2023年9月23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中国有数千年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经验,其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脉形成过程为世界文明包容互鉴提供了生动样本。和衷共济、协和万邦,中华文明的价值传承为解决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和合的智慧。伊拉克共产党总书记拉伊德·法赫米认为,中国的文明观源自延续至今的和合文化,和合共生、相互借鉴才是文明间正确的相处方式。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各国打破文明隔阂、化解地区争端提供了理念指引。

正是基于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中国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提供了西方范式之外的全新选择,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自信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起到了鼓舞和启迪的作用。

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种高度的契合性为二者结合,进而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提供了可能。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2023年12月3日,卡塔尔国家图书馆执行馆长陈慧心在“良渚论坛”上发言。当日,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23年12月3日,卡塔尔国家图书馆执行馆长陈慧心在“良渚论坛”上发言。当日,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困境都可以在所谓“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中找到问题的端倪。实际上,文明差异不仅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反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国自古主张“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事物和谐相处则万物生发。

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全球文明倡议高举文明的火炬,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寻求智慧、凝聚力量,推动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与责任担当。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中国积极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有力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学习互鉴。良渚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等会议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成立;与多国共同举办“文化和旅游年”、开展经典作品互译;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让世界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同时也促进了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成果。礼敬传统又善于创新,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又兼收并蓄,让文明之光引领各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汇聚成推动世界繁荣进步的时代洪流,在历史长河中滚滚向前。

(责编:曹欣悦、崔越)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双方互动热络!朱立伦柯文哲开谈,岛内媒体人:应想想双方卡在哪里 - 中国越剧经典剧目《红楼梦》在泰国演出

双方互动热络!朱立伦柯文哲开谈,岛内媒体人:应想想双方卡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4-05-19 08:37:11 来源: sp20240519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进入倒计时,蓝白阵营的整合10月30日正式进入政党协商阶段,由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与民众党主席柯文哲举行会谈。

  双方互动热络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30日报道,朱立伦与柯文哲当天上午一到现场就先握手致意,发表简短致辞后,便进入会议室进行会谈,以“建立联合政府的方式”“争取立委席位极大化”以及“最强在野候选人产生方式”作为讨论的三大重点。会后二人联合宣布四点共识:一是共同进行台湾第三波“民主改革”,避免“赢者全拿”;二是在两岸方面,恢复台海和平与稳定,并依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重启两岸对话,持续推动交流,能源方面则共同主张“环境永续”“台湾安全”等原则目标;三是在现行体制下,进一步强化“立法院”的功能,“行政院长”应获得“立法院”多数支持,重要部会首长应赴“立法院”听证报告;四是两党同意在2024年选举中共同努力,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在“立委”席位上双方相互支持、将席位最大化。关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参选人产生方式则未达成共识。

  会后朱立伦称,由于时间有限,双方先针对理念、政见与“立委”席位进行协商,未来再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参选人进行讨论。柯文哲称,此次会议有很重要的意义,让大家知道合作还是比对抗好。当被问到是否同意“柯侯在同一张选票上”时,柯文哲回应称,双方若有个公平、可接受的合作办法,他可以接受。他说,他和朱立伦已达成共识,能解决的部分先解决,有些争议还没解决,要尊重当事人意愿,“不能在当事人缺席的情况下敲定”。国民党参选人侯友宜称,蓝白政党协商会议前后他都与朱立伦保持密切联系,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政党合作、完成政党轮替,“在选举、蓝白合作这局上,我绝对不会缺席”,当正、当副都可以,希望整个过程能快点进行,因为时间不等人。

  台民众最不希望赖当选

  根据台湾美丽岛电子报30日公布的最新民调,在三人角逐的情况下,民进党参选人赖清德的支持率为33.7%、侯友宜24.6%、柯文哲23.9%。与上个月相比,赖清德的支持率下降6.3个百分点,而侯柯均在上升。该民调同时显示,在“最不希望看到谁当选”一题中,赖清德以29.2%名列第一。

  面对朱柯会面及目前的选情变化,绿营有些气急败坏。民进党发言人张志豪30日称此次会议为“政治分赃戏码”,并怒批柯文哲29日晚“幽会”鸿海创办人郭台铭,30日约会国民党,游走于各个政党之间,政治操守令人瞠目结舌。

  前“立委”蔡正元认为,双方此次谈得“还算可以”。朱立伦说要结束民进党独大,达到这一目的没有第二条路,唯有蓝白合,此事是对朱侯柯三人的考验。云林县长张丽善称,两党主席能够坐下来谈,是非常大的进步,是非常理性的对话,符合全民期待,“有了第一步,后续乐观其成”。

  民众党南投县议员简千翔30日在县议会质询时将一幅写有“两岸和平,两党和解”字样的“蓝白太极图”赠予县长许淑华。他表示,超过六成岛内民众期待蓝白合,他送这幅太极图是希望从政党到地方都能够合作。许淑华回应称,不少民众认为现在的当局做得不够好,她也期盼蓝白能在两岸和平、政党和解的前提下,选出符合人民期待的领导人。

  最重要的问题悬而未决

  台湾联合新闻网30日直言,蓝白要不要共推正副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是最重要的,然而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文章称,柯文哲一再强调相信数据,但他没有说的数据是:蓝白不合,柯文哲自己也无法赢得选举。这是不证自明的事实,柯文哲正因为明白他无法以一己之力击败赖清德,所以才会想方设法借国民党的资源为其所用。台湾东森新闻云30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若蓝白合破局,33.8%的受访者认为柯文哲应负最大责任,31.3%认为是朱立伦,第三是侯友宜16.3%。

  不过资深媒体人罗旺哲认为,柯文哲30日与朱立伦的互动相当热络,说明蓝白不是不能谈,应该好好想想双方到底卡在哪里。台湾《联合报》30日称,2024年选举可以说是岛内史上最复杂的一场选举,过去虽有政治意识形态较接近的“国亲合作”,但蓝白合作难度更高,也缺乏依循途径。从“黄金(黄珊珊、金溥聪)会谈”到“朱柯会”,可以说是一场大型政治实验。若谈成,后续如何确保稳扎稳打,并严防不再横生变量,都是难题;若谈不成,国民党也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文章称,政治有舍有得,侯友宜与柯文哲各有长短与盘算。蓝白双方谈判历经冲突与沟通,能否进入妥协并达成最后共识,谈判桌上的人都有责任。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