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国学|施寒微:欧洲可从中国经验学到什么?

发布时间:2024-05-18 22:31:46 来源: sp20240518

   中新社 上海11月27日电 题:欧洲可从中国经验学到什么?

  ——专访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

  作者 王笈 谢梦圆 彭大伟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日前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4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如何成像?欧洲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中西方文明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共同发展? 中新社 “东西问”就此专访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演讲嘉宾,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

  

施寒微在世界中国学大会 上海论坛上发言。张亨伟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在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提到,儒家传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基石。在您看来,儒家思想如何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影响?

  施寒微:儒家传统的特点是尊重传统,又开放求新。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思想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并不是中国唯一的学说,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各种学说和解决方案。

  研究中国文化传统、文学、宗教、哲学和管理经验的人有一个共识:过去的多种思想和理念,是塑造繁荣未来的丰富的思想宝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兼收并蓄,将多种文化融会贯通,发展出了和平解决冲突的策略。

  中国文化有着一套正确讨论礼仪、规则和一般规范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增强着中国人的能力,使之可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坚持不同选择,以及等待适当时机做出决定。此外,中国人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要特点是,能够用出世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并不失幽默和风趣。

  

2020年9月28日,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前举行祭孔大典,纪念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1周年。张勇 摄

   中新社 记者:作为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您能否谈一谈欧洲对中国的兴趣缘起于何时,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施寒微:从16世纪开始,欧洲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葡萄牙人、西方传教士等先后来到澳门。

  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欧洲人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翻译、编纂词典,试图在欧洲出版汉语作品,进口瓷器并尝试自己制造,在城堡里建造中式园林、中式风格的房间。

  到了19世纪,情况发生变化,当时的中国陷入了一场分崩离析的灾难,太平天国运动等爆发,中国成为殖民者掠夺的对象,清王朝走向灭亡。

  20世纪初期,中国被贴上“东亚病夫”的标签,这一时期的年轻人试图改变这一现状,梁启超、毛泽东……他们都想要挽救当时的中国。我们(这一代汉学家)对中国的兴趣正是来自于近代以来中国充满剧烈变化的这一时期。就在四五十年前,没有人能够想象到,中国会取得今天这么大的成就。

  

2021年5月,一辆北京公交集团的“红色专车”驶过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蒋启明 摄

   中新社 记者:目前欧洲对中国的研究有哪些主流方向?欧洲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

  施寒微:过去四五十年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没有人相信中国会有如此大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些发展,欧洲对中国的兴趣,从中国文明的古今一切,转变为了侧重当代中国。欧洲对中国的研究,从汉学变成了政治学,从研究中国的复杂性,变成了研究中国将何去何从、将如何改变世界。

  在我看来,这是不够开阔的,因为如果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中国,你会看到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看到机遇。

  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始终在努力寻求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过去40多年间,中国深入参与了全球文化交流对话。在规范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相互理解,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前提。

  欧洲人也要开始一次“长征”,我们应当向中国学习,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为了维护国际秩序,欧洲应进一步加强其机构的代表性并使之更为专业化,以便在国际协商及和平解决冲突中保持不偏不倚,并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欧洲国家林立,观点众多,因此必须推动协商进程,尽可能取得各国人民的支持。

  

2023年5月,天津大学举办“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国际学生展示各国青年风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佟郁 摄

   中新社 记者:您认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西方文明应当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共同发展?

  施寒微:年轻人走出国门很重要,他们会对其他文化产生兴趣,开阔思维、敞开心扉,寻找到自己的次优选择,有时候次优选择会是更成功的选择。我知道在中国有很多人出国学习,其他国家应该要做得更好。

  遗憾的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西欧等,没有足够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且其人数正在减少,各领域技术劳工缺乏已经成为问题。这不仅涉及智力和历史意识,还涉及普通教育。如果民众都是愚笨的,做出错误决定的概率和风险就会上升。所以我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寻找一种普遍美德。(完)

  受访者简介:

  

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王笈 摄

  施寒微,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图宾根中国中心主任、资深教授。

【编辑:房家梁】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国—东盟及RCEP有关国家商务座谈会召开 - 智·爱2023咪咕文学之夜在京举办

中国—东盟及RCEP有关国家商务座谈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4-05-18 22:31:47 来源: sp20240518

人民网北京2月8日电 (记者李欣怡)2月7日,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召开“中国—东盟及RCEP有关国家商务座谈会”。与会者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生效的两年多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强劲动力,惠及了RCEP区域各国经济。

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首席中国—东盟商务专家许宁宁谈到,近两年多来,越来越多企业分享RCEP区域超大规模市场,紧密产业链供应链,RCEP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正在更大释放。

许宁宁指出,RCEP增强了东盟在区域框架中的中心地位,并促进了东盟与区域伙伴的合作。中国与东盟连续四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近两年多来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呈上升态势,惠及了东盟经济增长。

许宁宁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特别需要地缘政局稳定,政治互信是实现RCEP国家共同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政治关系越紧密、政治互信度越高,经济合作带来的发展成果就越大。应对全球经济低迷特别需要区域各国增进合作,实施好RCEP框架下各项合作是区域发展的重大抓手,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充分利用RCEP开放市场为合作带来的有利条件,走出一条合作发展、应对挑战的区域发展之路。

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商务参赞和商务参赞、越南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新西兰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以及澳大利亚、文莱等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官员出席座谈交流,分别介绍了RCEP实施以来,区域开放给本国带来的机遇,本国与中国的贸易、投资合作情况。与会者认为,在RCEP实施进入第三年之际,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召开此次座谈会具有及时性,有益于各方进一步了解RCEP各国经济情况和关切,便于开展今年合作工作。与会者建议,应充分利用RCEP各国的产业互补性来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挑战,

会上,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吕克俭介绍了2023年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工作及2024年工作计划。吕克俭表示,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将继续发挥渠道、信息、研究等优势和桥梁作用,创新务实助力各有关方在抓住RCEP机遇。与会各国肯定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在推动区域经贸合作中所做的工作,表示继续支持、参加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办的活动、会议,与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携手共同推动产业合作、行业对接,共同推进区域贸易、投资合作。

与会者表示,当前,切实执行好RCEP协定,推进区域开放合作发展,对于RCEP各签约国、对于区域发展和稳定、对于国际局势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均具有重大意义,各签约国应高度重视,强化目标和举措,着力化解和突破制约障碍,携手挖掘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共同新发展。

(责编:苏缨翔、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