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春“第一会”,优化营商环境迎来“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4-05-31 02:02:23 来源: sp20240531

   中新网 石家庄2月19日电(记者 张子扬 陈林)2月18日,龙年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河北随即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

  观察人士注意到,这是继河北去年同一时期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后,今年会议规模进一步升级,覆盖全省多数党政官员,会议名称亦改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升级版”的新春“第一会”,持续聚焦营商环境,向外界释放当地重环境、优环境信号同时,也传递出官方敢于直面问题、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的态度和进一步“要让企业家们看见机遇”的决心。

  一年之计在于春,河北再次选择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召开营商环境会议显有所指。与京津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新图景的河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望实现高质量发展,契合着建设经济强省的发展逻辑。而营商环境的优劣水平,则决定着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与流向。

  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说,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先进的生产力,亦是持久的竞争力。相比东南经济发达省份,北方省份近年主要在解决营商环境问题,这是针对目前本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发力。“就像河北,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抓住了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关键”。

  修订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推出90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所有涉企和民生审批事项进驻服务大厅,12345热线更加便民利企……2023年,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的河北,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省份。这一年,燕赵大地上平均每天净增企业超700家,3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1月19日,航拍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记者 翟羽佳 摄

  在陈甬军看来,河北营商“软”环境的优化,正赋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提升自身竞争力、助力2023年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时,也变成了京畿大省招商引资的“新名片”,吸引着各类优质资源要素“用脚投票”汇聚而来。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同样关注着河北“平均每天净增企业超700家”。他认为,这是河北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带来的实实在在效果,也会促进当地对营商环境的再升级、再优化。从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到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河北新春“第一会”不断升级背后,是河北精准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并下力气去推动解决问题,“非常务实有效”。

  在18日这场通过广电网络视频会议形式覆盖到河北所有县区市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面对参会的4万多名党政官员,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受访学者注意到,谈及营商环境,倪岳峰并未回避过去存在的问题,而是直指症结难题,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下大力气解决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改善。

  “河北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直面问题,主动回应市场关切,下大力气去解决经营主体遇到的难题,会进一步提振经营主体信心、赢得企业家口碑,激发市场活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说。

  刘云中认为,新修订的《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从法律层面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保障。此次大会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攻坚突破,要求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等,体现河北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再升级的信心、决心,希望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去实现一流的营商环境,既解决了当下存在的问题,亦会迎来新的、更多的市场主体。

  白明相信,一流的营商环境,对国内外各类型企业有实实在在的吸引力。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的河北并未满足止步,而是继续通过找差距、补短板等方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换一个更通俗的讲法,你来与不来,机遇都在等你”。(完)

【编辑:田博群】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央农办副主任:不要着急断了进城农民回乡村的后路 - 汞超标4.3万倍,化妆品“小样”有猫腻

中央农办副主任:不要着急断了进城农民回乡村的后路

发布时间:2024-05-31 02:02:24 来源: sp20240531

   中新社 北京2月4日电 (记者 阮煜琳)据专家测算,到2035年,中国还将有上亿农民进城。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4日表示:“农民进城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城市还没有扎下根之前,不要着急断了他们回乡村的后路。”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这个过程还要持续较长一个阶段。2022年,中国乡村常住人口4.91亿人,据专家测算,到2035年还将有上亿农民进城。”祝卫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要围绕让进城的进得顺心,让留在农村的生活舒心,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祝卫东表示,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是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帮助能进城愿进城的农民更好融入城市。

  同时,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农民进城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城市还没有扎下根之前,不要着急断了他们回乡村的后路”,祝卫东说,必须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这些年,县域城镇化持续较快发展,农民到县城就业居住、向县城集聚更加普遍。”祝卫东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祝卫东强调,关键是要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以县城为龙头,发挥对乡村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适应乡村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既要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又要避免村子刚建好人都迁走了,造成浪费。(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