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路追光凌云志,科研逐梦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4-05-31 02:20:48 来源: sp20240531

前往乡村调研,增长本领才干;坚守科研实验,勇攀技术高峰……刚刚过去的寒假,许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社会实践,在广袤大地上拓宽视野,且行且思,为社会发展淬炼青春“三色”。  

人民网特别推出“青春在火热实践中闪光”系列报道,特邀大学生代表化身“观察员”分享实践故事和心得感悟,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在新征程上唱响青春之歌,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调试仪器设备、测试和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科研课题进入关键攻关,这个寒假,我选择了推迟返乡,留在校园里争分夺秒投入实验,保障项目和博士毕业课题研究顺利推进。

柏彦故地,巍巍学府。自2016年入学,这是我在北航的第8个年头。这一孕育红色工程师的沃土上,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牢牢扎根,也时刻督促我努力向前,勇攀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部分科技产品已经逐步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但部分品类还高度依赖进口,科学仪器就是其中一项。科学仪器是高端制造、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开发的基石,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因此,8年来,我选择在光学工程专业中深耕,师从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王琼华教授和刘超副教授,开展先进光学器件和成像仪器的研究工作,立志在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科学仪器国产化的道路上贡献力量。

近年来,我们团队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显微成像、空域探测等领域的仪器装备配置了看得清、看得快、看得准的“眼睛”。

早上8点半到实验室,中午休息一会儿,然后一直忙碌到晚上……我的科研之路并不孤单,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随时与导师、师兄、师姐探讨学术问题。生活看起来进入“程式化”,内心却无比充实。

寒假期间,很幸运,我所参与的项目课题也有了一定进展,所主导设计的成像模组的部分关键指标取得了突破,模组的信息通量有了明显提升,努力付出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每天的研究工作中,在每个脚踏实地而又仰望星空的时刻,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向梦想靠近、为梦想而奋斗的幸福。偶尔某个时候,我也会憧憬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我会作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勉励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坚定追逐科研梦想。

而今,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青年一代手中。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也更加深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新学期已经开始,我会再接再厉,追寻和坚守前辈们的“中国心”“长鹰魂”“陀螺梦”,在科研一线追梦奔跑,用奋斗书写青春的答卷!(海报设计:吕轩)

(责编:李依环、熊旭)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专访俄罗斯汉学家易福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 刚果(布)官员:中国医疗队为改善刚卫生条件作出重要贡献

专访俄罗斯汉学家易福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发布时间:2024-05-31 02:20:49 来源: sp20240531

   中新社 北京12月9日电 题:专访俄罗斯汉学家易福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者 曾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贯穿在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易福成的人生轨迹之中。

  日前,在2023世界中文大会举办期间,易福成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分享他学承于师、成为人师、以学为师的经历和感受。

在2023世界中文大会举办期间,易福成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分享他学承于师、成为人师、以学为师的经历和感受。(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供图)

  学承于师

  从在莫斯科大学旁听汉语课,到来华留学开启汉学研究,易福成说,自己的学术发轫于赵淑华、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陆俭明、马真等大家的授课,深受老师影响。

  易福成在北京大学上的第一节课,是郭锡良讲授《马氏文通》。此后师从郭老先生,易福成在为人、治学处皆有收获。

  忆及学生时代,易福成不时露出笑容,一双蓝眼睛弯成月牙状。在他的记忆里,郭锡良时常会在早上6点打来电话问“论文开始写了吗”,每逢星期二都会专门拨出时间与学生一起钻研学问,经常达到忘我状态,“讨论问题到不顾吃饭的时间”。

  “他是非常严明的老师,如果你没有做到一些什么,他不会客气,会比较直接地批评你。”在易福成看来,郭锡良生活上关心学生,教学中循循善诱,专业上严谨治学,耐心、细致、严明的学术态度至今令易福成印象深刻,“学术方面、为人方面(都)是比较罕见的。”

  成为人师

  2007年至今,担任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的易福成也有了“师者”身份。他坦言,“我对学习的态度、理念,很大程度上受了郭老师的影响,我也是这样教给(我的)学生。”

  师承严谨治学的态度,易福成指出,当下语言学习普遍存在“求速”的现象。“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个捷径,希望用一个特别有效的、速成的方式学外语。”他说,“这其实违反学习这个过程的本质。不能求速,也不能求量,必须得求质。”

  因此,易福成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的过程中,时常现身说法,希望学生能真正找寻汉语学习中的乐趣。

  “(以前)我跟郭老师探讨古籍,有时候问题特别难。一旦弄明白,就会感到无比快乐。”易福成说,“我经常跟学生提到,学外语没有什么捷径。这不仅仅是一个刻苦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乐趣,必须得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快乐。”

  光有乐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时间沉淀。易福成观察发现,孔子学院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汉语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在他看来,汉字和中文发音虽然难学,但具有结构性和规律性,需要学生慢慢掌握,“这是需要时间的,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以学为师

  易福成办公室的门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有“学而时习之”,他以此自勉。

  这位汉学家对“何谓‘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学是‘效’。效仿老师。”易福成说,这种效仿不是机械的,需要认真仔细地学习老师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从老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之后,还必须得以身作则。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易福成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数家珍,并由此养成了保持学习的习惯。从他接触的第一部经典《道德经》,到《论语》《孙子兵法》《三字经》,都被他视作自己汉学研究的启蒙,其中之“道”令他受益无穷。

  话及此处,他引用《道德经·第七章》的“后其身而身先”和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表达他对道家和儒家思想所传递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尊崇。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易福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契合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例如“和谐”“共生”的哲学思维,又如“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从中)你会重新学会怎么发现这个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套在这个世界之上。”在易福成看来,国学经典常看常新,其中哲理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