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两会经济主题记者会:世界看到中国经济强劲动力

发布时间:2024-06-02 21:19:18 来源: sp20240602

  中新网3月7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6日下午举行,中国五大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齐登台,就中国经济关键问题坦诚作答,引发外媒高度关注。多家媒体指出,中国对实现经济强劲复苏充满信心。

  “对经济强劲复苏充满信心”

  中国的经济形势受到广泛关注。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主流媒体聚焦在中国全国两会期间召开的经济主题记者会,注意到中国对实现经济强劲复苏充满信心。

  据法新社报道,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记者会上指出,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将2024年官方GDP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展示出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的分析称,中国5%左右的增长目标“既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美国广播公司(ABC)也注意到,中国经济官员认为,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ABC指出,中国将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等领域建设。

  “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202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记者会上指出,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是增强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巩固回升向好势头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美国《华盛顿邮报》分析称,随着中国变得更加富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愈发重要。

  美媒注意到,围绕激发消费潜能,中国商务部将推进两个重点工作:一方面,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另一方面,将扩大服务消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方面,这一热词同样吸引了外媒的广泛关注。

  彭博社分析指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一些成绩。202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同年,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水平,比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的总安装量还高。

  除此之外,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还注意到,中国今年将继续加大调控力度促进增长。郑栅洁指出,今年将强化财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形成合力。

  “中国的发展是机会”

  《哈萨克斯坦实业报》在题为《中国向外国投资者敞开大门》的文章中报道称,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中国将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并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分析称,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不断推进,越来越与国际接轨。而且,对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是机会,如果抓住这样的机会,就可以做到双赢、共赢。

  俄媒还关注到中国提出的各项政策,包括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提升外籍人员来华便利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

(责编:张泰运、姜洁)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奋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 王毅送美方一句古话 ,中美在慕尼黑谈了什么?

奋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发布时间:2024-06-02 21:19:19 来源: sp20240602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至民族复兴关键一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先进思想的引领、文化沃土的滋养、精神力量的支撑。2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任仲平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和具有的里程碑意义。文章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引亿万人民以推进文明更新、进行文化创造的磅礴伟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开拓了面向未来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从“村BA”“村超”火遍全网,到“尔滨”文旅“出圈”;从上海歌舞团的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光荣之城”红色文化爆款IP,到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成就新时代的文化气象。透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窗”,我们看到,“最好的理论”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我们的文化创造生生不息,我们的文明发展弦歌不辍。

  文者,贯道之器也。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作用发挥的效度,取决于理论见诸实践的深度。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建设者,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创造者,也是使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决定因素。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如何答好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关键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使之转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高度统一,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实践引领力。我们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在体系化上深耕、在学理化上用功、在大众化上着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清楚,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使之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正如任仲平文章所写:“中国是带着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带着‘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走向世界的。”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更美的文化风景在前方。

  (作者为上海《文汇报》理论评论部主任、首席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8日 12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