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数达去年同期23倍!这种病卷土重来了?

发布时间:2024-06-02 01:03:11 来源: sp20240602

   中新网 北京4月3日电(邵萌)今年以来,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明显上升,“百日咳再现”一度登上热搜。国家疾控局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百日咳发病数为32380例,这一数据,是去年同期发病数的近23倍。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疾控部门的关注。“当前我国百日咳防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3月16日召开的“2024年疫苗与免疫大会”上如是说道。

  百日咳这个“古老”的疾病,似乎卷土重来了。

  人群普遍易感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

  资料图:医护人员为儿童输液。邵萌 摄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洋向中新健康介绍,百日咳感染初期可能表现为发热、打喷嚏、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这也导致百日咳比较容易被漏诊。“咳嗽如果总是不好,尤其是咳嗽症状越来越重的情况下,一定及时就医。”他提醒道。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 年版)》(下称《诊疗方案》),百日咳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至出现症状后2至3周传染性最强,且人群普遍易感。

  胡洋表示,感染百日咳的病例中儿童较为多见,成人相对较少,新生儿和3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属于高危人群。“他们本身气道就比较狭窄,等到出现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的时候,如果治疗不是太及时,可能会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发病率为何明显上升?

  实际上,不仅在我国,全球多地区的百日咳发病率都呈现升高趋势。《诊疗方案》指出,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

  受访专家向中新健康分析称,百日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能受到检测技术提高、疫苗接种后保护作用持续时间较短等多种因素影响。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介绍,百日咳约每隔2-5年流行一次,过去其传播在全球范围内被严重低估,本次流行既与百日咳进入流行期相关,也可能与主动监测下百日咳发病率会明显上升有关。但不管是何种原因,都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资料图:某儿童医院门诊,排队就诊的人们。张钰惠 摄

  在胡洋看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还不明确,一般来说,可能与菌株变异或宿主针对百日咳鲍特菌的免疫力下降有关。

  谈及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发病率增高的原因,赵卫分析,在过去,健康成年人群免疫力强,即便感染了百日咳鲍特菌,也常呈无症状感染或轻症状态,是家庭隐匿传播的重要传染源。“新冠疫情期间,由于民众自觉进行呼吸道的严格保护,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机会减少,客观上对百日咳鲍特菌的特异免疫也会下降,在主动监测的状态下,后疫情时期会呈现百日咳感染人群范围的扩大。”

  “考虑调整免疫规划策略”

  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仍是预防百日咳的有效手段。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

  “无论是疫苗接种还是自然感染,均无法产生终身免疫,但接种疫苗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沈洪兵在“2024年疫苗与免疫大会”上说。

  他指出,自2014年以来,我国的百日咳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百日咳防控需要引起重视,国家疾控局要开会专题研究,我们的免疫规划政策是否要调整,疫苗还需要什么改变,这些值得考虑。”

  赵卫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类百日咳症状的主动监测,及时识别青少年、成年人群中潜在的传染源,以有效阻断传播链。考虑到疫情的发生可能与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下降有关,如果疫情进一步扩大,可以对处于百日咳感染高风险的学龄前儿童进行疫苗加强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胡洋表示,疫苗大部分时候能起到作用,但并不代表它能完全杜绝感染。在接种疫苗之外,远离感染者、尽量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合理作息和体育锻炼,也是避免感染的有效手段。(完)

【编辑:张燕玲】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特稿|为中美友好注入“青春力量” - 人社部:今年以来就业实现良好开局,保持总体稳定

特稿|为中美友好注入“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4-06-02 01:03:11 来源: sp20240602

  新华社华盛顿/北京1月11日电 特稿|为中美友好注入“青春力量”

  新华社记者杨士龙 熊茂伶 陈杉

  “中美关系取得的成就,首要归功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更加需要依靠两国人民。”习近平主席在4日给美国艾奥瓦州友人萨拉·兰蒂的复信中写道。

  “收到习主席的复信,我感到非常荣幸。”兰蒂在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家中,第一时间回复了新华社记者的书面采访。

  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近来,中美双方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旧金山愿景”,推动民间特别是青年交往,架起更多相知相亲的桥梁,书写更多面向未来的新故事。

  “这份远见令人钦佩”

  “习主席欣然应允让马斯卡廷的学生们参与中方邀请5万美国青少年赴华交流的计划,这让我尤为感激。”兰蒂告诉记者,“习主席着眼于年青一代推动中美关系的未来,这份远见令人钦佩。”

  兰蒂是习近平主席“艾奥瓦州的老朋友”。1985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访美,在艾奥瓦州结识兰蒂等友人。2023年11月,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忆及这段难忘经历,并发出诚挚邀请:“我们期待着两国人民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共同续写新时代两国人民友好的故事!”

  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当时,受邀与会的兰蒂在台下听到这一消息,感到十分振奋。在给习近平主席的信中,兰蒂表示,希望马斯卡廷高中也参与这一计划。

  习近平主席在给兰蒂的复信中写道:“我宣布今后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就是希望更多美国青少年能够访问中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中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感受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更多相知相亲的桥梁。”

  “我欢迎马斯卡廷的学生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习近平主席写道。

  “听到这个消息,我太开心了!很高兴能有参与项目的机会!”学习中文的马斯卡廷高中学生丝凯·福斯特告诉记者,“期待能去中国学习,期待了解更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美国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丹尼斯·西蒙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举措,能够促进两国青年交流,对推动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太平洋两岸的青年应该相互走近,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我们期待架设更多面向未来的理解之桥。”

  长期关注并推动美中教育交流的马德琳·罗斯指出,美国青少年赴华交流,不仅有益于这些年轻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还有益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最终将对两国关系发展带来巨大积极影响”。

  “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动”

  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两国民间往来更加活跃,一批青年交流项目正蓬勃开展,为中美友好注入“青春力量”。

  “我很喜欢中国,因为中国真的很酷!”美国犹他州卡斯卡德小学学生米丽娅姆·居布莱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

  1月7日至13日,美国犹他州友好代表团应邀访华,居布莱是代表团最年轻的一员。连日来,小姑娘欢欣雀跃地走访了故宫博物院、复旦大学等地,体验了编钟、剪纸、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据记者了解,犹他州现有35所学校提供中文教学。其中,卡斯卡德小学是州内最早开展中文沉浸式教学项目的学校之一。2020年年初,卡斯卡德小学学生用中文给习近平主席写新年贺卡,介绍学习中文情况,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亲切鼓励孩子们继续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此次随团访华的犹他州前州长迈克尔·莱维特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一趟赓续友谊之旅,“对这些学中文的孩子来说,到中国来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能拓宽视野、结识新的朋友。”

  代表团另一名成员、犹他州中文沉浸式教学项目协调人江林如珊告诉记者,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有助于促进中美两国关系向好发展,“期待着这些学习中文的美国年轻人能为两国人民加深相互理解贡献力量”。

  1月3日至1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个青年学生代表团应邀到访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在成都,青年们参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地,亲身感受和体验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感受真实、生动、立体的中国。

  “我们同中国同龄人交流,无所不谈,彼此的了解更进一步。”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威廉·西姆库是一名“零零后”,他说,他对中国的感知更为直观和丰富,“长城、都江堰让我印象深刻”。

  “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动。”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布里安娜·帕特森告诉记者,“我相信,我们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乒乓外交’的精神是寻求友谊”

  中美两国青年友好交往中,北京大学乒乓球队访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乒乓球队访华,因续写中美“乒乓外交”的友好篇章,引起广泛关注。

  “乒乓球成为人们增进彼此了解的桥梁。”年近八旬的美国乒乓球前国手戴尔·斯威里斯是“乒乓外交”的亲历者,去年12月现场观看了北京大学乒乓球队在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市的比赛。他对记者说:“‘乒乓外交’的精神是寻求友谊。”

  北京大学学生张誉文告诉记者,赴美交流时有幸同斯威里斯交谈,“他希望我们年青一代延续美中‘乒乓外交’的佳话。”令张誉文倍感难忘的是,美国民众非常友好,“看到我们衣服上印的CHINA字样,还向我们竖起大拇指,祝我们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45年来,两国关系经风历雨,已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了合作之果,既造福了两国,也惠及了世界。

  习近平主席在4日的复信中表示,“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努力,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两国人民谋求更多福祉,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汤姆森告诉新华社记者,习近平主席关于中美关系发展的寄语“清晰明确”。两国应该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要着眼长远,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行动”。

  马斯卡廷青年泰勒·卢卡斯如今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他正期待着自己今年夏天的首次中国之行:“我想去北京感受中国历史,我想在中国交到好朋友。在美国,还有很多像我一样喜欢中国的青年,我们都期待着美中友谊更坚固。”(参与记者:郑开君、马峥、张超群、袁秋岳、尹恒、柳丝、黄恒)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