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兰溪市经贸代表团与巴西中国浙江商会举行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4-05-21 06:11:02 来源: sp20240521

人民网里约热内卢4月22日电 (记者陈海琪)当地时间4月22日,浙江省兰溪市市委常委柳卫东率该市经贸代表团与巴西中国浙江商会(以下简称浙江商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座谈会。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副总领事王尉育、浙江商会会长郑侠茂出席座谈会并致辞。

柳卫东在座谈会上积极展示兰溪市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重点介绍了兰溪市近年来在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学等新兴产业所取得的长足发展。柳卫东表示,希望此行可以与浙江商会密切友好合作关系,充分调研巴西商业环境和市场需求,寻找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机会。

浙江省兰溪市市委常委柳卫东在座谈会上致辞。人民网记者 陈海琪摄

浙江省兰溪市市委常委柳卫东在座谈会上致辞。人民网记者 陈海琪摄

王尉育表示,代表团的到来展现了兰溪市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本市高质量发展的远见卓识。希望里约侨胞们利用此次座谈机会,与代表团一行进行深入交流,促进中巴友好关系的发展,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入。

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副总领事王尉育在座谈会上致辞。人民网记者 陈海琪摄

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副总领事王尉育在座谈会上致辞。人民网记者 陈海琪摄

郑侠茂介绍,浙江商会自成立以来,大力弘扬新时代的浙商精神,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中巴友好往来。浙江商会将利用自身在巴西的优势,全力为兰溪市与巴西的经贸合作牵线搭桥,争取为家乡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巴西中国浙江商会会长郑侠茂在座谈会上致辞。人民网记者 陈海琪摄

巴西中国浙江商会会长郑侠茂在座谈会上致辞。人民网记者 陈海琪摄

座谈会上,郑侠茂与兰溪市招商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胡鑫亮签署合作备忘录。

巴西中国浙江商会会长郑侠茂(右前)与兰溪市招商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胡鑫亮(左前)签署合作备忘录。人民网记者 陈海琪摄

巴西中国浙江商会会长郑侠茂(右前)与兰溪市招商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胡鑫亮(左前)签署合作备忘录。人民网记者 陈海琪摄

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领侨处处长齐冀,巴西金华同乡总会会长章晓红,浙江商会创始人之一陈建平、副会长林必茂,巴西华人文化交流协会监事长彭建波、秘书长伍小曼等侨界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浙江商会副会长陈式凯主持。

(责编:曹欣悦、刘慧)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巴黎国际大学城的“中国之家”(旅人心语) - 知名投资家查理·芒格去世

巴黎国际大学城的“中国之家”(旅人心语)

发布时间:2024-05-21 06:11:03 来源: sp20240521

  从高等学府林立、文化气息浓郁的巴黎拉丁区乘快轨B线南下,10分钟便来到位于14区的巴黎国际大学城,这里是在法留学生心仪的国际宿舍区。2023年,“中国之家”在此落成揭幕。这座又名“和园”的中国宿舍楼为大学城首次注入中国建筑艺术元素,打开一扇体味中国“和”文化的轩窗。

  面对大学城正门的小广场一侧,矗立着一座人物雕像,纪念的是大学城创始人安德烈·奥拿拉。上世纪20年代,法国政治家奥拿拉和工业家埃米尔·德奇·德拉默尔特商议在拉丁区以南修建一片花园住宅,为各国贫困学生提供居所。当时,欧洲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奥拿拉向国民议会提出议案,希望通过建立大学城,聚集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增进交流,促进友谊,成为和平使者。

  议案通过后,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宿舍楼拔地而起。如今,大学城拥有40余座以各国国名命名的宿舍楼,共约6000间宿舍,每年接待1.2万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寸土寸金的巴黎,这里俨然一座“城中城”:宿舍楼大多由对应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运营,除了住宿,物美价廉的学生食堂、典雅的图书馆、林木葱郁的公园和完善的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展示不同国家文化艺术的活动亦时常在此举办。

  大学城内宿舍楼的建筑形式不拘一格,各国建筑师在这里一显身手,甚至将其作为先锋实验场。在大学城东区,一座水泥色4层建筑看起来并不显眼,在当时却是划时代之作。这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瑞士楼”,于上世纪30年代初建成,是最早的一批宿舍楼。这座建筑诠释了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和屋顶花园,开启他对集合住宅的探索之路。

  不少宿舍楼具有鲜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比如,“东南亚学生之家”的栏杆纹饰仿照越南古建筑的图案,“日本之家”脱胎于日式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轮廓框架,“摩洛哥之家”的室内装修布满阿拉伯风格的纹样,“希腊楼”则令人瞬时联想到古老的帕特农神庙……在建造伊始,巴黎大学城的设计者们即提出,宿舍楼应具有各自国家的特色,令留学生虽身在巴黎,却仿佛在家乡。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已走过百年历史,中国目前是在法留学生主要来源国之一。长久以来,中国宿舍楼缺席大学城。在南京东南大学档案馆内,收藏着一幅中国学舍的设计图纸,这是中国建筑师虞炳烈在留学法国时的毕业设计项目。1930年,在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巴黎大学城中国学舍促成会呼吁下,大学城免费提供给中国一块建设用地。虽然项目最终未能推进,但透过泛黄的纸张,近百年前青年留法学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思乡之情依旧滚烫。

  2011年,大学城管理方发起“城市2025”项目,计划新建10栋楼房,并对园区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和园”便是这批新建筑之一。2019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赴法100周年之际,可提供300间宿舍的“中国之家”在巴黎国际大学城西南角破土动工,4年半后竣工。

  从设计之初,“和园”便力求融合东西方元素,结合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实心外墙由青砖砌成,与透风透光的玻璃隔断相互搭配,错落有致。远远看去,大楼青灰色的外观于素雅中自有一番别致,透着徽派建筑的文气。从侧面看去,又能看到奥斯曼建筑的影子。走进“和园”内部,围合式结构可谓福建土楼的变体,明亮的天井令阳光能够照射到每间房屋,连接各楼层的内廊步梯如同天桥,蜿蜒联通至屋顶庭院。置身于天台的东方花园,埃菲尔铁塔、拉德芳斯、蒙马特高地、蒙巴纳斯塔等巴黎地标尽收眼底。

  走在大学城内,时常看到各国年轻人结伴同行。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大学城不仅倡导了各派建筑艺术的对话,也践行着最初的文化交流使命。大学城规定,各国宿舍都需接收至少30%的外国学生,“和园”也不例外。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这座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建筑,将记录下“和合与共”的崭新故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4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