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文化走进埃及首次海外设展 促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2024-05-20 21:59:52 来源: sp20240520

   中新网 金华12月8日电 (张斌 童笑雨 李艳 许乾虎)埃及亚历山大时间12月7日下午3时,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万年上山:稻作之源·启明之光”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埃及亚历山大皇家珠宝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系上山文化首次迈出国门举办的专题展览,将持续至当地时间12月25日。

特展开幕现场。许乾虎供图

  据悉,本次展览以上山文化的稻作、定居和彩陶为主题,分“金色希望——有米万年”“旷野炊烟——有舍万年”“红衣彩陶——有陶万年”三大篇章,通过呈现上山文化稻作证据、定居村落、陶器技术等重要标识,带领观众踏上万年时空穿梭之旅,叩响通往“远古中华第一村”的大门。其中,大口盆、炭化稻米、石磨盘等25件高精度三维扫描复刻的文物展品,以及生动的视频演示,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上山文化的独特价值内涵,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亘古渊源、悠长历史。

  开幕现场,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杨荣浩、亚历山大皇家珠宝博物馆馆长萨法·法鲁克·拉贾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和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渊等种下寓意希望的“金色稻穗”,共同为本次展览启幕。

  杨荣浩在现场致辞时表示,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两个农耕文明的典范,一直以来相互欣赏、互学互鉴。“能够紧接‘良渚论坛’,开启上山文化埃及展览可谓恰逢其时,这是中埃两大古老文明的再次牵手,更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有力践行。”

  萨法·法鲁克·拉贾布在活动上表示,不同国家之间开展文化遗产、考古交流具有重要价值。此次埃中学术机构合作举办的“万年上山:稻作之源·启明之光”展览凸显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对话与包容。

  “古中国文明、古埃及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璀璨的瑰宝。”方向明表示,距今10000年前的上山文化代表了世界稻作农业的起始,拉开了古代东方“农业革命”的帷幕,对10000年至5000年以来的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方渊介绍说,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中心,是中国农耕村落的重要源头,也是世界早期彩陶的重要发现地。“这是上山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举办的第一次专题展览,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据悉,主办方还将同步推出全球线上云展——“万年上山·启源”。云展共分“序章”“晨曦拂稻花”“窑火淬彩陶”“日落听炊烟”“月光酿酒香”五大版块,通过特色的动画游戏体验、图文并茂的学术阐述,结合专家生动精彩的视频讲座,在线上全方面展示万年上山文化的精彩。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支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县人民政府承办,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亚历山大皇家珠宝博物馆协办。(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不可复制”的乌镇,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 青海柴达木枸杞采摘劳务总收入达5亿余元

“不可复制”的乌镇,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发布时间:2024-05-20 21:59:53 来源: sp20240520

  乌镇真的“不可复制”吗?

  当下,游客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倘若无视自身承载量,一味追求“流量”,服务品质就很可能会打折扣,不利于古镇的长远发展。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性,抓住“关键少数”,才能让游客来了一次还想再来。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才刚刚落下帷幕,浙江乌镇又马不停蹄地进入了“文学时间”,迎接“茅盾文学周”的到来。二十多年来,从“旅游小镇”到“文化小镇”再到“会展小镇”,乌镇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古镇“顶流”。这期间,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不少号称“小乌镇”的古镇景区,有如乌镇一样成功的例子却不多见,即便是开发乌镇的公司亲自下场打造的其他旅游古镇,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乌镇模式不可复制”,有人如此断言。

  的确,乌镇有其独特的先天优势,不是每个古镇都有乌镇这样处于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也不是每个古镇都能走出茅盾、木心这样的文学大家,能成为世界级峰会的永久会址。不过,能成为古镇“顶流”的乌镇,真的只有“幸运”二字可以解释吗?“不可复制”的乌镇,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提到乌镇,不少人会首先联想到“戏剧”“互联网”“文艺”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也命中了乌镇难以被复制的一个重要原因——独特性。一部分人因此认为,乌镇的走红得益于不可多得的机遇。其实,戏剧也好,互联网也好,这些看似不可被复制的特色,本质上是几乎每个古镇都在出的“文化牌”。如果单论江南水乡的建筑风貌,乌镇不见得是独一份。手握相似的牌,怎么才能打出自己的内容?乌镇首先瞄准了一个不算大众的群体——戏剧从业者和爱好者。从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始,乌镇就走上了一条小而精的路线。办戏剧节的地方很多,乌镇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在于其有别于城市的古镇韵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一群专业的人,将这里打造成为戏剧爱好者心中的精神家园,先让一批人对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当乌镇拥有一批年年都会去的“铁粉”之后,“破圈”、让更多人看到乌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事实上,古镇往往容量有限,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不见得适合。文旅行业归根结底仍是服务业。古镇要服务于谁?如果只是笼统地回答为“游客”,无异于大海捞针,很难精准匹配游客的需求。考虑到古镇的承载量,其服务定位应当有所偏好,文艺青年心中的“乌托邦”与老年人理想中的“长寿之乡”显然不同,从服务的角度而言,这两种需求也难以兼顾。尤其在当下,游客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倘若无视自身承载量,一味追求“流量”,服务品质就很可能会打折扣,导致游客来得快也散得快,雁过无痕,不利于古镇的长远发展。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性,抓住“关键少数”,才能让游客来了一次还想再来。

  乌镇“不可复制”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对商业开发度的精准把握。当下,一些古镇景区的商业化开发进入了修门面、甚至是“无中生有”造仿古建筑的误区,规划开发缺乏秩序性,也让这些古镇“看起来都一个样”,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沼。而乌镇却是在“做减法”,东栅在规划之初,就拿着百年前的照片作对比,拆新房、迁工厂,古镇的历史风貌得以恢复,文化遗存得以传承。在以“减法”做保护的基础上,乌镇商业化的“加法”做在了内里:管线地埋、分支供水,早在2003年乌镇西栅景区规划建设初期,整个西栅景区范围内就完成了主干光缆的覆盖。如此,不管是古镇居民还是来往游客,在享受现代生活的舒适便捷时,也难以发现“不和谐”之处。其实,古镇的商业化开发与农业生产有着相似之处:从栽下果树苗到进入盛果期,往往要花费三五年的时间,要付出心血、耐得住寂寞,才等得到未来。在保护中做好古镇的开发利用要有耐心,做好当下投入或许要用五年十年才能得到回报的准备,想赚快钱“捞一笔就走”,只会适得其反。

  乌镇在度量商业开发程度时的一个前置假设也值得仔细品味。在不少游客心中,古镇就是“诗和远方”,承载着逃离钢筋森林的渴望。但向往着“诗和远方”的游客,或许只看见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却不见得能真正接受沾着泥的菊花和带着毛刺的篱笆。乌镇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加减法”,多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展开的。“旧瓶装新酒”,对现代游客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在优化游客日常起居中的便利性与体验感方面,乌镇甚至做到了引领现代潮流。不必特意走进展厅场馆,也无需特别的说明和展示,从古镇的生活日常中,就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在互联网科技前沿的古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能够落户于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必然性。

  当然,即便是乌镇也会遇到瓶颈。拿上个月闭幕的第十届乌镇戏剧节来说,就有人觉得乌镇“变了”:住宿价格涨了、街道变拥挤了、明星多了……文艺青年心中的“乌托邦”不那么“纯粹”了。乌镇要想对游客产生新的吸引力,同样不能原原本本复制自己过去走过的路。我们期待,“不可复制”的乌镇能带来新的惊喜。(赵宇恒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