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可持续发展40年容声成绿色家电“碳路者”

发布时间:2024-05-31 02:28:11 来源: sp20240531

  四十年前,容声诞生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自诞生之日起,容声就秉持着“做中国最专业的冰箱”这一理念,一路奔跑,成为中国白电产业的头部企业之一。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浪潮里,容声不落人后。

图注:2022年容声冰箱启动节能环保冰箱普及行动

  2022年,容声发布了环保“探路者”计划,并启动节能环保冰箱普及行动。作为行业引领者,容声向行业发出倡议:通过技术升级、低碳生产、产品节能,做家电行业低碳环保“探路者”。

  容声不但呼吁同行加入低碳行动,还通过产品带动消费者一起参与其中。2022年,容声冰箱联合SEE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种植梭梭树,截止目前,容声已经在阿拉善种下万余棵梭梭树,实现固沙约30万平方米。

  2022年4月,容声又联合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发起了“2022 世界地球日・碳行动集结号”的主题公益活动,向行业和社会发出做家电行业低碳节能“探路者”的倡议。

  2023年11月,响应集团“打造绿色星球,以旧换新畅享低碳美好生活”的号召,积极参与绿色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在减少换机成本的同时,还为国家减排降碳贡献力量。

  以技术产品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在四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容声也一直以其技术产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成为家电行业绿色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1995年,“容声冰箱无氟技术”通过国家科委鉴定,氯氟烃替代项目获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褒奖;公司研发的“无氟节能冰箱技术”、“碳氢物质替代氯氟烃制造系统工程”,获1996年、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BCD-209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节能明星大奖”;2017年,容声冰箱、冷柜获得工信部第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19年,容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入选第二批绿色工厂典型实践案例名单。

  以容声此前发布的WILL SPACE和双净SPACE两大超空间冰箱系列为例,它们同时采用了全新的发泡技术生产线生产,冰箱内壁厚度仅有33毫米,内部空间扩大20%,综合耗电量0.86千瓦时/24h,产品的节能效果显著。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给出的鉴定报告显示: 容声超空间产品温层比传统冰箱减薄44%,但保温效果等方面均优于普通冰箱,可见其综合性能出类拔萃。

  经计算,一台双净超空间冰箱的发泡料用量为6300g,对比普通BCD-410的8220g,减少了1920g。按照发泡料的单位碳排放量来计算,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 6859g,植树1.7棵/每年。

  一台WILL SPACE超空间产品的发泡料用量为6900g,对比普通BCD-510的10000g,减少了3100g。减排二氧化碳11.074Kg,植树2.8棵/每年。

  回溯容声四十年的发展历史,节能低碳所代表的ESG理念已经在容声DNA上打下了牢牢印记,以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开辟的市场新空间,也为家电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全新模本与标杆。

  全产业链实现“绿色覆盖”

  作为节能低碳领域的佼佼者,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容声冰箱抢抓机遇,将低碳环保作为企业研发的方向与核心竞争力,推动搭建了一套覆盖能源利用、研发设计、供应链、制造、销售与售后、回收与综合利用等全流程的绿色低碳生产体系。

图注:容声冰箱采用德国全自动生产线

  在生产源头上,容声采用材料优化、材料替代、工艺改进等手段,实现源头减碳。容声冰箱采用全球领先的背部四孔发泡工艺。与行业普遍的两孔发泡技术相比,发泡更为均匀,配合超薄箱体,减少发泡料使用更少。与之相匹配,容声冰箱在生产设备上采用了德国全自动生产线,这是全球首条得到联合国多边基金和环保部认证并资助的示范生产线。

  在产品包装上,容声采用实用美观的环保材料,通过重复利用进一步减少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污染。从电子说明书推广、可再生原料、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研究,到节能减排技改工程,容声把绿色的理念深入到产研的每一个环节中。

  容声还规划在不久的将来推出更多“低碳”节能产品,坚守技术立企的初心,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做行业绿色先锋,促进环保事业长足发展。

【编辑:陈文韬】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杭州区划调整三周年:“第一区”加快解锁“新中心” - “金秋时节 稻谷飘香”新疆南部温宿县水稻开镰收割

杭州区划调整三周年:“第一区”加快解锁“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4-05-31 02:28:12 来源: sp20240531

杭州余杭城区。谭琴 供图

   中新网 杭州4月28日电(记者 王逸飞)4月,距2021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官宣整整三年。这次调整不仅翻开了该市多区的历史新章,从目前看,其也让杭州的“多中心”城市格局加速成型。

  作为杭州市、浙江省“经济第一区”的余杭,正是上述变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其于三年前“裂变而生”,并在逐渐坐牢经济第一强区之位的同时,迈入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下称“新中心”)新阶段。继武林湖滨地区和钱江新城之后,近年,余杭通过解锁经济活力、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等命题,让杭州城市“第三极”开始从规划向实景演变。

  “第一区”之争占据主动

  近日,余杭发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4.26亿元,继续稳居浙江各区(县、市)第一。而9.3%的增速,明显高出已公布成绩的诸多浙江经济强区。

  前述行政区划调整后,浙江“经济第一区”之争一度激烈。但从最新趋势看,余杭的“强势”正让这一悬念持续变小。

  在2018-2021年,原余杭区(今余杭区+临平区)一直是浙江县域经济龙头。行政区划调整首年,余杭GDP守住全省第一,但领先宁波鄞州不足2亿元,杭州上城、宁波北仑和慈溪等与余杭的距离缩小至百亿元上下。次年鄞州反超登顶,而余杭从去年起重新领跑,并持续扩大与追赶者的距离。

  对于余杭的“密码”,浙江省社科院院长查志强认为,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找准赋能实体经济新赛道是其关键。

  在浙江,余杭亦是“数字经济第一区”。依靠产业前瞻性布局,其在过去十余年持续做大经济体量。近年,为打造与“新中心”定位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当地创新引领思路更为明确,深化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未来网络、空天信息等重点赛道布局。在新质生产力成为发展关键点的当下,其产业活力进一步释放。

  两个动作可从侧面看到成效。3月,杭州在余杭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谋求打造新质生产力“新爆点”。余杭是该市人工智能企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仅其人工智能小镇便集聚千家相关企业。4月,中国首个区级数据要素生态指数《余杭区数据要素生态指数报告(2023年度)》发布。在被普遍看好的数商赛道上,余杭有十余万家数商企业,数据全产业链优势明显。

  瞄准创新解锁经济活力,离不开发展环境的塑造。以人才引育为例,余杭一季度出台新政,推出“用人单位薪酬补贴”,即对用人单位引育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每人的奖励;对不符合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但属企业急需的紧缺专业性人才,授予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认定权限……如是般力度,在浙江并不多见。

余杭城区夜景。谭琴 供图

  从“非主城”到“新中心”的距离

  依靠产业带动、经济支撑,余杭的城市界面快速成型,近年也堪称杭州城市面貌变化最快的区域之一。然而作为非传统意义上的“杭州主城区”,以公共服务为代表的社会事业差距,必须正视。

  “城市核心功能与经济实力、群众期盼不相匹配”“公共产品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需求”……每年,余杭都将社会事业“补短板”列为重点,这带来了不断发力,也带来了诸多改变。

  数日前,《余杭区商业商圈提升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从规划体系层面提升商业商圈建设。余杭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打造1个城市级中心商圈、1个城市副中心商圈、5条各具特色魅力带和X个点线结合的商业设施总体目标,该区将在2026年构建起城市重要新中心商业商圈雏形。

  “新中心”不是产业城、通勤地,而是烟火气、宜居地。

  在普通人关注的教育、医疗配套方面,余杭近年实施美好教育工程,过去三年建成投用学校项目65个,新增学位5.15万个;通过“名高校托管”“名校领办”“名校长领衔”引入一批名校。为实现“舒心就医”,其去年引入浙大妇院、浙大儿院等省级头部医疗资源;“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进一步完善。

  此外,为保障好“一老一小”群体,当地去年新增社区嵌入式百岁幸福家12家、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28家、托位3058个。

  社会事业建设需要“以时间换空间”。在余杭,更多民生福祉成果将在未来不断显现,如今年其将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1万平方米以上;包含“一场两馆”的余杭区国际体育中心将于2027年初投用;当地布局的城市服务综合体区块建设正加快推进,设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

  当地官方表示,将以“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为重点,统筹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形成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格局。同时也将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集中财力优先保障民生事业发展,丰富公共产品供给,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良渚古城遗址。谭琴 供图

  良渚文化大走廊汇聚期待

  文化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坐拥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良渚古城遗址的余杭,正用一条大走廊赋能“新中心”加速建设。

  2022年底,余杭提出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文化为龙头,将当地两千多年的运河文化、一千多年的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和现代数字文化等串珠成链,包括重点区、核心区、关联区三部分。

  去年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元年,关于其建设成果,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负责人介绍,一是完成了一项国字号任务——首届良渚论坛成功召开;二是创造了一个亚运经典——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这里点燃,良渚元素闪耀赛场内外;三是绘就了一张大手笔蓝图——《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最后是谋划了一批大好高项目,如引进中国国家话剧院数字剧场等。

  除上述直接成果外,记者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区域内走访时,当地各方人士也纷纷谈及了大走廊建设带来的变化,包括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加速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文化产业集聚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提出至今不到一年半时间,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已经实现战略层面的“三级跳”——继被写入去年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将持续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

  当下,伴随着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的推进,以及《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出台,这条大走廊的建设已进入“2.0”版阶段。

  余杭官方称,将加快树立“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新标识,努力把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成为高标准文化之廊、高颜值生态之廊、高质量发展之廊、高品质共富之廊、高水平合作之廊。

  在28日公布的2023年度浙江全省综合考核结果和杭州市综合考评结果中,余杭成为该省首批先进区(县、市),连续7年蝉联杭州市榜首,这是其当下发展质量的呈现。而南有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有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双核驱动”形成后,余杭也有望带来更多惊喜。(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