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数商大会香港分会场活动强化沪港数字经济合作交流

发布时间:2024-05-29 06:49:10 来源: sp20240529

   中新网 香港11月29日电 (记者 魏华都)一连两日的2023全球数商大会香港分会场活动于28日下午在香港数码港揭幕,活动以“数联全球、商通未来——数据赋能沪港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为主题。会上,四家香港企业提交了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板挂牌数据产品的申请。

四家香港企业提交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板挂牌数据产品的申请。 主办方 供图

  为进一步推动全球范围内数商的交流合作,促进数据要素产业链各环节生态方积极参与要素市场建设,2023全球数商大会早前在上海开幕。

  今年适逢沪港合作机制建立二十周年,香港分会场活动也随之举行,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香港数码港、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市数商协会、沪港合作数字生态交流中心联合主办。

  活动上,Albacastor Technology、MOVA、Olawealth、Rightpick四家香港企业提交了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板挂牌数据产品的申请,推动两地数据跨境流通。这些企业均为由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沪港合作数据论坛暨开放数据竞赛2023”香港十强入围企业,数据产品应用场景涵盖环境、房地产、舆情等领域。

  “数据将成为未来决策的核心,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之势。”会上,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局成员车品觉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完善数据技术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数据要素流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香港数据及数字商业协会筹备委员会宣布成立。 主办方 供图

  会上,香港数据及数字商业协会筹备委员会宣布成立,并与上海市数商协会签署沪港数商生态战略合作意向书,两地将在数据产品挂牌、数商生态构建、第三方服务商培育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数据要素双向赋能发展。

  香港数据及数字商业协会筹备委员会主席陈超琼发言时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已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Web3.0发展专责小组,还计划成立数字政策办公室,正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

活动现场。主办方 供图

  活动吸引一众来自上海及香港的创科界人士出席,举办多场论坛、数商座谈会及企业交流对接活动,围绕数据要素流通与交易、Web3.0(第三代互联网)发展等话题展开研讨,强化沪港双城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提升沪港联动的广度与深度,共同推动数据要素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其间,多家企业分享了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赋能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案例。(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让更多社会资金“注入”基础研究 - 长三角地区雨雪天气持续 预计除夕前转晴

让更多社会资金“注入”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29 06:49:11 来源: sp20240529

  【代表委员谈科技自立自强④】

  ◎本报记者 陆成宽

  3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传来好消息: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偿捐赠1亿元,用于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支持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

  这是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又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的系统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研究的多元投入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社会资金是基础研究投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家投入的有益补充。”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基础研究是造福整个人类社会的事业,应当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亟须向多元化转变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进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212亿元。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超过90%来自政府财政,经费投入来源亟须向多元化转变。

  “当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企业投入或社会捐赠比较少。尽管企业有各种税收优惠,但它们更加关注产品产出,投入的方向和基础研究有本质区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告诉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统计,2017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的45%来自政府投入,剩下的55%来自企业、大学和非营利组织。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早就有私人基金会和慈善机构资助基础研究的传统。

  “有些基础研究方向风险相对较大,财政经费投入相对困难。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讲,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些资金能够跟财政经费形成互补,投入一些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认可、风险相对较高的基础研究方向。发达国家都有专门支持这类风险较高的基础研究的基金会。”王贻芳希望,国内的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等能够在一些风险较大的基础研究方向上有所投入。

  蔡荣根也持有相似的看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社会资金常常更多地投向一些平时不太受关注的、非共识的基础研究领域或原创性想法,他们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更大胆、更超前。”蔡荣根说。

  社会资金应更多关注基础研究本身

  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将“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写进了政策和法条。

  2018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2021年修订通过的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社会力量也开始重视基础研究。一些企业主动采取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基础研究中来。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设立,这是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关注的正是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2018年,科学探索奖设立,这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旨在助力中青年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空白区”;2022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发布,腾讯计划在10年内投入100亿元,旨在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近年来,社会资金在基础研究投入上有所增加,总体而言,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的情况越来越好。但也有许多社会资金将重点放在设置各种奖项,奖金规模甚至堪比诺贝尔奖。同时不少社会资金热衷于组织论坛、设置永久会址,同质化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是对资源的浪费。”王贻芳认为,社会资金应该更多地关注基础研究本身,而不是关注基础研究的结果。

  在蔡荣根看来,社会资金要有意识地投入基础研究,不能只关注后端的成果。因为如果没有前期的基础研究投入,就不会有创新性成果,成果转化也就无从谈起。

  蔡荣根建议,国家通过税收等方式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进而增强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动力。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