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梅花处处开(一朵花读懂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4-05-30 12:41:48 来源: sp20240530

  图①:沙湖公园里盛开的梅花。   李子云摄(人民视觉)   图②:东湖风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的梅花。   高 勇摄(人民视觉)   图③:龟山公园的梅花与电视塔相映成趣。   任枫林摄(影像中国)   图④:市民在沙湖公园赏梅。   李子云摄(人民视觉)   图⑤:东湖梅园红梅盛放。   武汉东湖风景区供图   图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俯瞰,犹如花朵盛开在长江边。   杨 昆摄(影像中国)

  花笺

  武汉·梅花

  梅花,蔷薇科李属木本植物,小乔木,稀灌木。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花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色、深红色;果实近球形。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我国是梅花的原产地,梅花栽培历史超过3000年。

  资料来源: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再过几日便是立春。渐渐的,江城武汉被梅花的幽幽香气包裹。漫步马鞍山森林公园,红梅绿萼环绕着亭台水榭,疏枝缀玉,风吹影动,如入画境。

  盛开在武汉街头的梅花,融入江城百姓的日常。寒气尚浓时,梅花进入盛花期,红的、白的、粉的,行人经过,一路幽香;春分,繁花落尽、青梅如豆,绿荫里偶有婉转的鸟鸣飘出,循声望去,是街边居民区里的老人挂出了一笼画眉鸟。

  悠久绵长的培植历史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历来是迎春报喜的象征。

  梅花原产于我国。据史料记载,秦汉时,野生梅就散见于长江两岸。相传我国有四大古梅,其中年代最早的晋梅就栽植于湖北,可见荆楚之地向来适宜梅花生长。

  梅花历来深受文人雅士推崇。南宋时,武汉一带居民栽培梅花已很盛行;明清时,卓刀泉、梅子山是赏梅佳处。梅花饼、梅花粥还登上人们的餐桌。

  梅树是“寿星”树种之一。古人赏梅,亦讲究“老枝怪奇”“贵老不贵嫩”。武汉最古老的梅树位于东湖梅园,树龄达800余年,园内还收集百年以上的梅树近200株。

  目前,武汉全市107座城市公园和景区种有梅花,共栽梅树超过4万株,其中百株以上规模的梅林有34片。观赏梅,老干虬枝、疏影横斜,别有一番风韵;路边梅,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开得质朴坦荡。

  自强不息的精神标识

  梅,可药可食、可观可赏,更入诗入画,成为中国人世代流传的审美意象和理想寄托。

  武汉的地标黄鹤楼附近,历来遍植梅花。黄鹤楼公园附近,一条“彭刘杨路”勾起百年往事。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执行武昌起义任务时被捕,10日英勇就义。三位烈士就义当晚,武昌起义第一枪打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武汉的梅花见证了历史的风云激荡,“一树独先天下春”的品格也成为武汉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标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持续创造多个“第一”: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企业武钢拔地而起,我国第一条光纤、第一家技术市场在此诞生……

  梅花傲霜斗雪的品格,与这座城市“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不谋而合。1984年,在市花评选活动中,梅花以超高人气当选武汉市花。

  寒尽春生的报春使者

  梅如城,城似梅,以韵胜,以格高。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折梅偶遇驿使,能托他带给北方友人的,唯有江南“春信早”。寥寥数语,尽得君子相交之妙,“一枝春”便成了梅花的代称。

  花开时节,漫步东湖梅园,朵朵梅花随风摇曳,淡淡花香浮动,令人沉醉。这里是我国四大梅园之一,梅花品种360多个。

  梅园入口处,可见一座“梅友”铜像,两位老者并肩站立,全神贯注凝视着手中梅花。他们是东湖梅园的奠基者:“梅花院士”陈俊愉和梅花专家赵守边。

  这亦是一段跨越南北的友情。1956年,在武汉大学园艺系任教的陈俊愉被聘为东湖梅园顾问,和喜爱园林的赵守边谈起梅花,一见如故。后来陈俊愉调至北京,赵守边担任东湖梅园负责人。

  每年梅开之时,两人就一起跋山涉水,走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遍寻梅花珍品,引进到东湖,筹建梅花品种资源圃。利用他们收集来的梅树枝条,东湖梅园开展大规模品种繁育工作,已培育出50多个梅花新品种。

  如今,东湖梅园每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每年花开时节,都会吸引不少前来赏梅、咏梅、画梅、摄梅的游客。

  寒尽春生,人尚未知,而梅已先觉,早早萌发在冬与春的交织、寒与暖的更迭中。穿着棉袄、顶着冷风出门赏梅的市民与游客,既是看花,也是在看城——如今的武汉,风华正茂、风光正好,如敢于争先的梅花一般,迎接更可期待的美好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31日 1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湖南省两会“代表通道”:用身边故事传递民生温度 - 科学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

湖南省两会“代表通道”:用身边故事传递民生温度

发布时间:2024-05-30 12:41:49 来源: sp20240530

   中新网 长沙1月26日电 (唐小晴 尹柳清)谈基层教育、说医疗保障、话返乡就业,26日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两会第二场“代表通道”上,6位来自农村、教育、医药等领域的人大代表,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过去一年感受到的民生温度。

湖南省两会“代表通道”用故事传递民生温度。 中新网 记者 唐小晴 摄

  不爱学习的“小猴子”成“明星”

  始终关注教育问题的湖南省人大代表、邵阳市资江学校党总支书记伍忠兵,在“代表通道”上分享了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温暖故事。

  一个四年级的男孩调皮贪玩、不爱学习。一次,学校戏剧社团排练童话故事《森林大王》,因他形象个性与小猴子十分契合,大家一致推选他扮演猴大王。结果,他扮演的猴大王活灵活现,赢得喝彩,并在学校收获大批“粉丝”,俨然成了学校“小明星”。

  “这个男孩从此变得阳光、自信、活泼开朗,因为他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找到了成长的自信。”这个孩子的改变给了伍忠兵很大启示。她认为,家长要学会用欣赏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个性发展的成长道路。

  “老师要学会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潜能,让每一个人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找到成长自信。学校要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营造一种宽容、尊重、欣赏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伍忠兵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要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远走他乡打工的小姑娘回乡当导游

  湖南常德津市杨坝垱村有个小姑娘,高中毕业后想在村里工作陪伴父母,但村里没产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只能远走他乡打工。2013年,村里决定因地制宜开展一场绿色革命,在村里三面环水的毛里湖岛上开荒,绿化造林,修建基础设施,种了20万棵树。

  昔日黑水臭沟渐变绿岛森林、蓝湾静海,原来的省级贫困村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年轻游客乡村游打卡之地。

  “去年,那个远走他乡的姑娘看到村里发展这么好,主动回来了,成了我们村一名导游,还学会创作短视频,一个月收入7000多元。”湖南省人大代表、津市市药山镇绿岛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鉴远说,受益于农旅产业发展,杨坝垱村从当初无产业且负债的省级贫困村,变成村产业营收2750万元、村民能就业、低收入群体能分红的富裕村,让村里年轻人看到希望,相信在家乡同样能实现梦想。

  “我们还把景区人流量最大区域拿出来搭建乡村振兴农产品集市,免费为村民售卖农产品提供摊位,教村民做包装设计,使百姓在旅游发展中得实惠。”罗鉴远说。

湖南“代表通道”用故事传递民生温度。 中新网 记者 唐小晴 摄

  残疾人工友是助推企业发展的“宝贝”

  湖南宜章吉兴纸业有限公司50%以上一线工人是残疾人,有一位聋哑人工友来厂之前无一技之长,公司管理者对其进行一对一培训,很快他就熟练掌握了电焊、切割等技术,现在成为技术骨干。

  “这位工友让我认识到,只要建立有效培训机制,残疾人的工作能力绝不逊色于正常人。”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宜章吉兴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运良分享的故事很励志。

  在谢运良看来,只要给残疾人奋斗的机会,他们不是“累赘”,而是助推企业发展的“宝贝”。谢运良说,全社会都在关注残疾人就业,2022年湖南出台“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全省要建成15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3年的时间要新增残疾人就业4.9万人,以就业促进困难残疾人“稳脱贫”“稳增收”。

  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达嘉维康医药集团董事长王毅清用数字说了一个故事。“40万,这是一位患者一年节省的药费。这位患者患有前列腺癌5年,以前每年都要服用一种特效药,需要自付43.2万元,去年这个药品纳入医保,现在他一年只需自付2.8万元,经济负担大大减轻,也能更加安心接受治疗。”王毅清说,2016年起,湖南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开展“双通道”管理模式,重点将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的药品纳入管理。

  通俗来讲,就是患者再也不用隔三差五去医院就诊拿药,凭借医生开具电子处方,就可就近到“双通道”定点药店买药,且医保全程报销。2023年,湖南共有217个品种进入“双通道”支付目录,覆盖包括罕见病、抗肿瘤药、儿童药及国家重大创新药等,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增强了患者用药可及性和依从性。(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