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澜)闽台加速融合,福建文化产业多点开花

发布时间:2024-05-29 03:53:56 来源: sp20240529

   中新社 福州12月2日电 (叶秋云)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的妈祖文化,不断迎来高光时刻:今年11月,历时四个月的2023中国白·妈祖文化陶瓷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落幕,推动妈祖文化和福建德化陶瓷产业跨界融合发展;2023海峡两岸妈祖文创作品大赛正延长截稿时间,面向海峡两岸广泛征集精品佳作。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相关人士近日受访时表示,这些赛事以妈祖文化为媒,推动两岸合作,助力妈祖文化文创产业多元发展、品牌打造。

  不久前,“千年南音·信走福建”台湾信乐团福建文旅真人秀节目开拍。台湾信乐团走进福州历史文化街区、南靖土楼、泉州施琅故居、福鼎太姥山、厦门鼓浪屿等旅游景点,通过景点游览、非遗体验、戏曲观摩、艺术欣赏、美食品尝等来推广福建文旅。

  参与节目主办的闽台家园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执行长李宛芯表示,这个13集的福建文旅真人秀节目正在制作中,将在两岸自媒体平台播放,助推福建文旅宣介,彰显福建发展活力,吸引岛内艺人、从业人员来闽发展。

  今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引导闽台业界合作制作影视精品”“汇聚两岸文化娱乐资源,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李宛芯认为,有《意见》的加持,闽台家园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将继续引进台湾音乐、影视资源,促进闽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利用海峡两岸各类经贸文化展会平台,提升闽台文创园区项目合作;用足用好扶持政策,推动闽台数字文化、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动漫产业等合作,策划实施文艺演出、文化展览、人才培训、文创赛事等一批两岸文化产业活动和具体项目,进一步拓展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渠道,实现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在台湾青年、福建平潭爱玩客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智远看来,因为语言相通,福建是台湾年轻人落地的好舞台。

  自2014年起,台湾青年张欣颐扎根福建,率台湾上趣开新团队共同开发“耕读李家”景区,用设计点亮乡村,把三明市泰宁县默默无闻的际溪村打造成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闽台乡创孵化基地”。她说,福建一直扶持台青参与乡建乡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

  截至目前,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成功举办十四届,成为目前大陆地区台湾企业参展最多、在台湾文化产业界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位于福州、厦门的闽台文化产业园,吸引大批台湾文创企业机构投资创业。福州稻田创业小镇“海峡两岸文化创意园”、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等众多闽台青年文创基地,也吸引台湾文创企业、个人工作室、青年文创业者纷纷入驻。

  闽台文化产业融合程度加深,闽台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已经成为福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大特色和比较优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国第六;今年以来,福建文化产业继续展现积极复苏向好发展态势,其中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19.4%、23.8%。

  经过多年发展,福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已形成以厦门、福州为核心的影视文化、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莆田、泉州、福州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其中,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教育、网络视听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工艺美术产业优势明显,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位,出口额居全国第二位。(完) 【编辑:叶攀】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青年科技工作者畅谈培育新质生产力 - 做好保护修复发展 让水碧土净天蓝

青年科技工作者畅谈培育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5-29 03:53:57 来源: sp20240529

原标题:青年科技工作者畅谈培育新质生产力

对于“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提法,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氪星创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博一点也不担心青年人“说不出东西”。

12月10日,董博作为主持人和5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走上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活动讲台,共同探讨“培育新质生产力”。

第一个问题是道“开胃菜”:谈谈各自从事的研究对培育新质生产力有何意义。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张强打开了话匣子。与此相似的问题,12年前就萦绕在他脑海中——2011年,他离开德国马普协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回国任教。途中,他一直在思考,做什么研究更有意义?

当时,新能源汽车是新兴产业。能源材料出身的他选择了做金属锂电池。他决定:把电池做到极致,为国家未来10—15年的发展做好“能源”储备。

“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提法体现出国家发展到当前阶段对于创新的迫切需要。要用科技提升产业质量,以创新赋能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张强说。

“在新型现代飞机研制过程中,要用到很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参与设计了C919大型客机、AG600水陆两栖大型运输机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航空科普专家赵东阳表示,要不断研究开拓,深耕飞机生产研制领域,将新质生产力应用于飞机研制,努力让我国飞机赶超世界水平。

第二个问题邀请青年人“谈经验”:在研究中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什么能力与素质。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书豪给出的两个关键词。他认为,实践能力指做有用的研究,满足国家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指做有创新的研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研究的青年工作者更应具备这两项能力。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独立研究员李莹结合自身经历谈道,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出圈”的新技术,她在博士学习期间并没有涉猎,如今研究中却十分需要与之相关的知识。因而,她认为在一个领域深耕的同时,也要保持广阔的视野,与时俱进学习新技术,并将之整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当中。

第三个问题邀请青年人“提建议”:谈激发青年伙伴参与前沿技术研究需要怎样的创新环境。

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杨玉超表示,要给青年人充分的信任。回忆一路成长经历,杨玉超认为“信任”是激励自己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017年我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下的一个青年科学家项目。那时我刚回国两年,还是一个科研小白。”他说,国家把如此重要的项目交给年轻人,让自己深受鼓舞。“国家高度信任我们,又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我们要加倍努力去回报国家。”

张强也认为,需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挑大梁”的机会。同时,也要包容青年人在科研上的失败。

李莹说,要搭建桥梁,让青年人有充分接触各行各业科技人员的机会,帮助青年人扩大视野,“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选择更热爱、更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方向。

5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寄语青年伙伴,要把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急需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浪潮,用实际行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记者 孙 瑜)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