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台胞在渝做餐饮“新人”:生活贵在“经历”

发布时间:2024-06-02 21:11:03 来源: sp20240602

   中新社 重庆3月10日电 题:六旬台胞在渝做餐饮“新人”:生活贵在“经历”

   中新社 记者  钟旖

  “不要看我年纪大,我做菜的速度可不比年轻人慢。”近日,在重庆市渝北区一繁华商圈内,65岁的“王之品高海鲜面”老板王官佐忙碌不停,只见他煎、煮、炒“多管齐下”,不一会工夫,海蛎煎、卤肉饭、台湾虱目鱼丸汤等台式美味便陆续上桌,食客味蕾大动。

  顾客见王官佐一人烹饪也游刃有余,不禁点赞。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踏入餐饮行业仅一年半,是从汽车行业退休的技术员。谈及此番跨界,王官佐乐观回答:“人生不能安于现状,遇到有兴趣的事就去尝试,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王官佐1959年出生于台湾桃园,因身处制造行业,20世纪90年代起就频繁走进大陆,开展技术交流。从海南岛的遍地三轮车到如今的车水马龙、省际通道愈发便捷,王官佐说,“大陆的发展,我是一路看过来的。”也正是惊叹于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2012年正式“登陆”重庆求职。

2024年1月,在渝台胞王官佐在餐饮店内整理资料。 中新社 记者 钟旖 摄

  回忆前半生,王官佐常把“经历比较重要”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兴趣爱好广泛,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利用空闲旅游是其“解锁”大陆风物的最佳方式。“30多年前,我去广西桂林出差,只有半天的空档,我都去象山玩了一圈。”

  不管是散户拼团还是自驾出行,王官佐的足迹遍布祖国天南海北。他认为,即使当下网络可以直播各地风光,但与亲身体验终归不同。“大陆这么大,各有各的特色。值得花时间走一走、看一看。”

  2018年退休后,王官佐的生活仍旧充实,整理汽车行业资料、尝试改良技术,“闲不住”还与有餐饮从业经验的家人学做菜。2022年10月,王官佐钻研美食的热情不减,决心开店经营。“与其说是‘创业’,不如说是打造一个新的爱好,让更多人吃到正宗的台湾美食。”他说。

  从做技术转变为做美食,王官佐认为,看似转变很大,实则不然,关键在“用心摸索”。他尝试将原材料成本、日常开支、营业收入等数据输入电脑,实时分析比对,方便在实践中调整营销策略。“活到老,学到老”,他了然发达的网络资讯,保存在文件夹中的美食制作短视频达数百个。遇到流程复杂的,便手写在笔记本上,不知不觉已攒了两大本。

  “我是个餐饮界‘素人’,客人的反馈很重要,好的就坚持,不对的就改进。”闲暇之余,王官佐会认真查阅美食点评网站的评论,令他深感自豪的是,店铺热度曾一度登顶,不少建议成为支撑其进步的最大动力。

  王官佐举例,之前单做一份海蛎煎要15分钟,经过反复实操,现在可以三四个菜同步进行。需要强调的是“做菜的方法可以多变,菜品的精髓不能乱改”,像台湾家常菜“三杯鸡”,除了一杯米酒、一杯酱油、一杯香油,香料“九层塔”也必不可少。

  为更好地迎合市场,王官佐积极求新,线上做外卖、开放工作餐预订、增设台湾小吃摊……他还将印有宝岛特色风光的图画装饰在显眼处,增进食客对台湾的了解,“话匣子一打开,心就拉近了”。

  “未来是未知的,前面的挑战还有很多,要尽最大的努力。”采访结束之际,王官佐送走又一批食客,走向未收拾的餐桌,一张压在杯子下的纸条格外醒目——“多谢款待!奶茶很好喝,下次再来。祝您身体健康,生意兴隆!”

  仔细看毕,王官佐笑着将纸条小心收纳,“通过美食与人产生交流,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完)

【编辑:田博群】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从一线工人到电工主管:何师傅的“逆袭成长”之路 - 云冈石窟八成游客来自山西省外 女性游客更青睐“云冈游”

从一线工人到电工主管:何师傅的“逆袭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2024-06-02 21:11:04 来源: sp20240602

   中新网 广州11月17日电 题:从一线工人到电工主管:何师傅的“逆袭成长”之路

  作者 郭军 熊中华

  从孤身来广州打工、缺乏经验技术的普通一线工人,到如今成为经验丰富的电工主管,参加各类电工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何元兵凭借刻苦好学的精神,加之项目的培训帮助,走出了一条“逆袭成长”之路。

  近日,在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部,项目电工主管何元兵师傅正在仔细校对《电工安全操作规程》。这是他自己撰写的一本工作笔记,封面设计简洁,内容直白,有近60页的丰富内容,包含了大型项目电气工作基础流程、供用电作业落实及验收程序、现场临电建设标准、发电变电配电设施规格等四大内容。

  何元兵说,这本工作笔记结合了自己在多个大型项目的用电管理经验,希望给团队里的“电工新人”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学习参考。

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电工主管何元兵。熊中华摄

  读这本教材,相当于上了一个“速成班”,里面分享了很多实操小技巧:比如书中提到,现场用电巡检工作主要是“一闸一箱、一器二线”,即电闸是否存在一闸多接现象,以及开关箱配置是否正确,漏电保护器是否灵敏,电缆线是否按规使用保护管、有无拖地泡水现象,PE线是否连接正常等。

  今年44岁的何元兵是四川巴中人,2013年到中铁建工集团工作。此前,他曾在多个大型项目担任临电管理人员。从事电工工作的十几年来,他经历过无数磨炼。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何元兵业余时间常常琢磨现场的用电管理工作,时常钻研各类建筑项目安全用电书籍,还趁着闲暇时间专门到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求学,参加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专业内容培训。

  如今,何元兵已成为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不可或缺的电工能手,把安全用电管理工作安排地有条不紊,确保了项目施工运行2000多天,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对项目部而言,临时用电安全管理一直是个难题,为了管理好临时用电设备以及电源,何元兵在施工现场做到了“四多”,即: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多记一笔。他总能提前发现问题隐患,提前考虑,想到解决办法:分包队伍专职电工纳入项目部统一管理,制定临时用电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每天上班戴好群安员袖标,第一件事就是到施工现场对临时用电进行全面巡视和排查;针对私拉电线、乱接电源、电缆拖地、一闸多接等违反临时用电安全规定的现象和操作行为,第一时间落实整改并对工人进行临电安全知识讲解。

  从2020年开始,项目进入基坑开挖阶段。广州每到4月份进入汛期后,暴雨多发,有时连续十几天雷雨天气,基坑及路面经常被积水淹没,给项目施工生产带来极大不便。为了保证基坑作业安全,何元兵经常冒着大雨,蹚着过膝的积水去现场检查配电箱情况,将可能会泡水的电箱拉闸断电,保证电箱在潮湿环境中状态安全。此外,他还会认真检查基坑积水情况,检查现场36台抽水泵运行状况,对出现异常情况的及时更换维修,确保基坑抽水正常,保证基坑安全。

  “一顶安全帽,加一身工作服、一个鼓鼓囊囊的电工包陪伴着他走遍了项目部的每一个角落。这本《电工安全操作规程》是他基于自己十余年的工作经验精心编写的,将作为企业的工具型培训教材。”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周晨说。(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