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俄关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行(大使随笔)

发布时间:2024-05-29 04:51:58 来源: sp20240529

  2023年,面对百年变局和动荡的国际地区形势,中俄关系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行,在开拓进取中呈现新气象。2024年来临之际,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再次互致新年贺电,表达对两国不断增进互信、拓展合作、传承友好的信心。

  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和双方密切的高层交往,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方位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选择了俄罗斯,普京总统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两国元首围绕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为中俄关系领航定向、擘画蓝图。在两国元首共同引领下,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深化,战略协作愈加紧密,互利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俄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清醒,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中方支持俄罗斯人民走自主选择的民族复兴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俄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坚定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台湾、新疆、西藏、香港等问题上多次仗义执言。两国密切战略协调与配合,捍卫多边主义,为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作出贡献。

  在国际舞台上,中俄都致力于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坚定立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头。俄方高度评价并积极参与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俄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合作机制实现扩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走深走实,促进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自强,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注入正能量。

  中俄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互利合作热度持续高涨。2023年,中俄提前超额完成两国元首提出的贸易目标,全年贸易额超过2400亿美元。中国连续14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是俄罗斯第一大机电产品进口来源国、第一大牛肉和海产品出口目的国。中俄在能源、航空航天、科技等领域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贸易结算、物流通道更加顺畅便捷。两国务实合作基本盘稳、含金量高、互补性强,是彼此发展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支撑和强劲助力。

  中俄坚持以谊相亲,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去年,中俄互免团体旅游签证政策恢复实施,文化艺术团组互访更加活跃。享誉世界的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携手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多次赴华演出,吸引众多中国观众。中国文化节、中国电影节等活动在俄受到追捧,多部中国影片俄文版在俄精彩上映,旅俄大熊猫“丁丁”及其新生宝宝“喀秋莎”成为莫斯科动物园网红。两国体育交流年圆满收官,双方将以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为契机,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俄合作得到两国人民广泛拥护,两国世代友好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关系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表明,不断巩固和发展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的中俄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国际社会期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新时代的中俄关系拥有强大的政治引领、澎湃的发展动力和坚实的民意基础。中方愿继续同俄方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确保中俄关系沿着正确的道路行稳致远。

  (作者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31日 03 版)

(责编:赵欣悦、崔越)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废弃矿坑变身“紫色聚宝盆” - 携手北三县 北京通州六大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废弃矿坑变身“紫色聚宝盆”

发布时间:2024-05-29 04:51:59 来源: sp20240529

原标题:废弃矿坑变身“紫色聚宝盆”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一座酒庄。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⑧】

◎本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江 珊

最是一年春好处。初春时节来到宁夏贺兰山东麓,远处,巍巍贺兰青山如黛,傲然屹立;眼前,葡萄园中工人忙碌,正为展藤做着前期准备。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8.3万亩,约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35%。但谁能想到,这里以前却是一片废弃矿坑。

去年年底发布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共收录37个典型,案例涉及17个省区。其中,“贺兰山下镇北堡废弃矿坑生态修复”榜上有名。

曾经的乱石荒滩织起绿色长廊,废弃矿坑摇身一变成了“紫色聚宝盆”。

修复“父亲山”身上的疤

贺兰山是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它孕育了宁夏平原,是宁夏的“父亲山”。

得益于丰富的煤炭与砂石资源,宁夏贺兰山东麓形成了近十处规模化矿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无序开采,让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那时,仅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矿区,就散布着上百个砂石厂和采矿场。

镇北堡矿区位于贺兰山东麓冲积扇扇缘区,是主要砂石料供应地。因开采历史较长,人工采挖活动频繁,地上采挖区呈面状和网状分布,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被极大破坏。

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苏楠对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最严重的时候,地表矿坑平均深度达40米,土地损毁面积15平方公里以上。矿区土石大面积裸露,现场满目疮痍。”苏楠说。

受采砂影响,矿区周边植被稀疏,野生动植物难觅踪迹。汛期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冬春之际,矿区扬尘污染严重,影响着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曙光在2010年到来。这一年,宁夏实施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建设,3年后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葡萄酒产区进行保护。镇北堡矿区处于葡萄文化长廊的核心位置,推进矿业转型发展与矿坑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如何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结合起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踊跃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2021年,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获批设立。《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25)》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先后正式实施。

借着政策的“东风”,沿山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交融共进。亟待蝶变的镇北堡矿区抢抓机遇,乘风而上。当地先后投资近20亿元对贺兰山下镇北堡废弃矿坑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同时通过产业布局、环境治理、企业示范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着力打造葡萄酒产业基地,延长生态产品价值链。

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

既要师法自然,又要因地制宜。这是宁夏给自己定下的“硬杠杠”。

一方面,政府对镇北堡矿区“小散乱”采矿点进行取缔整合,仅保留6家企业集中绿色开采。另一方面,镇北堡矿区恰好位于北纬38度葡萄最佳种植带。当地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旧采石场和遗留采坑开展生态修复,实施综合整治系列工程。

由采到治,志辉源石酒庄就是一个典型缩影。

20世纪80年代,志辉源石酒庄董事长袁辉的父亲在戈壁荒滩开办了老袁砂石场,逐渐成为镇北堡矿区主要开采经营主体。老袁砂石场掘到了“金”,也掘出了近6000亩的坑。

1996年,曾是采砂大军一员的袁辉,在亲眼看到生态破坏的“后遗症”后,决心参与采砂区整治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一头扎进干旱贫瘠的乱石滩,开始种植防护林。

适逢宁夏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2008年,袁辉开始在矿坑上建设酒庄,并在平整改良后的土地上种植酿酒葡萄。随后,志辉源石酒庄与政府携手,加大了对1.8万亩矿坑的荒地改造,不但开辟葡萄种植园,扩大酒庄规模,还联合建设休闲运动公园及生态园,让废弃矿区变成了园林式酒庄。2015年,志辉源石酒庄开始探索文旅融合,打造一二三产业生态园区。

从采砂、造林、修复到发展特色产业,以志辉源石酒庄为代表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久久为功,接续治理,生态为核,产业多元。近年来,宁夏遵循这一理念,积极发展葡萄文旅产业,让散布的矿坑逆袭重生。

贺兰山下,具有典型东方风格的园林酒庄、生态酒庄、文化酒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镶嵌在翠绿之间。

经过修剪的葡萄藤、报废的橡木桶、随处可见的怪石……漫步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庄中,你会发现这里的主体建筑、园内道路等全部取自治理矿坑时挖出的砾石、卵石和周边的遗弃建材。中式园林美学与葡萄酒文化巧妙结合,给游客全新的游览体验。

放眼贺兰山东麓,优美生态已与红酒、旅游、文化、餐饮、民宿、研学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新兴打卡地。

小葡萄酿出“致富酒”

多年来,宁夏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相结合,累计投入近2.7亿元实施矿山修复、沟道防洪、绿化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在贺兰山下镇北堡废弃矿坑实现生态蝶变的同时,葡萄酒产业园区的配套服务也不断完善。

“园成方、林成网”。生态修复和林带水系的建成,使矿区“含绿量”大幅增加,废弃矿坑成为生态酒庄,葡萄园、防风林带组成绿色长廊。部分葡萄园增建拦蓄功能,“深沟浅种”减少水土流失。

“这些举措极大改善了区域小气候,修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构筑了生态涵养的绿色屏障。”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说。

据了解,银川市近年来实施葡萄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乡村振兴和发展全域旅游规划,打造出以镇北堡为核心的生态文旅廊道,形成绿色产业集群。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酒庄已成为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

“紫色梦”正在托起“致富梦”。

贺兰山东麓以葡萄酒为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近13万个,当地农民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仅镇北堡镇,就先后建起20多家酒庄和12家特色民宿,保护性开发近10万亩未利用地和废弃矿坑,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如今,宁夏已建立起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产业导入”发展模式。2023年开始建设的张骞葡萄郡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修复利用2.3万亩废弃的砂坑土地,旨在打造世界最大的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庄集群。据了解,张骞葡萄郡项目正在组织申报生态环境部EOD试点项目,以吸引更多相关产业基金共同投资。

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绿色生态正在成为贺兰山东麓的幸福底色。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