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今年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将聚焦“保安全”“反欺诈”

发布时间:2024-05-26 19:35:56 来源: sp20240526

人民网北京4月9日电 (记者孙博洋)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2023年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违法案件56.5万件,向社会公开曝光1034起典型案件。

8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通报了2023年“铁拳”行动成果及2024年工作部署。

会上,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况旭介绍到,2023年“铁拳”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整治群众身边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打击食品中非法添加降糖降压降脂等物质、假冒伪劣化肥、刷单炒信等虚假宣传、“神医”“神药”虚假违法广告、生产销售劣质燃气具、违法生产使用小型锅炉和使用未登记电梯、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假冒知名品牌及“傍名人”“搭便车”等8类违法行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查办民生领域违法案件56.5万件,涉案货值28.1亿元,向社会公开曝光1034起典型案件。

据况旭介绍,2024年“铁拳”行动以“护民生”为中心,突出“保安全”和“反欺诈”两个主题,聚焦社会关切、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实施有力打击。

况旭表示,2024民生领域“铁拳”行动重点工作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突出“保安全”主题,严厉查处工业产品、食品和特种设备等“两品一特”领域违法案件;同时严厉查处在上述领域出具虚假不实检验检测报告的违法行为。

二是突出“反欺诈”主题,严厉查处线上线下各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案件。重点查处加油机计量作弊、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商标侵权、伪造或冒用地理标志、价格欺诈、虚假违法广告等违法案件。

三是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认真组织查办上述领域案件的同时,结合当地产业分布、消费环境、群众诉求等实际情况确定案件查办重点。

四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执法机构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行业性问题、区域性问题、苗头性风险隐患问题的,积极推动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研究解决;制度性因素导致执法难度大、违法问题屡查屡犯、打而不绝的,要会商有关单位建立治本机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执法有效性。

五是组织系列宣传活动。通过“集中曝光日”“集中曝光台”,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曝光典型案例,放大震慑效应。

据了解,2021至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连续3年组织开展“铁拳”行动,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也逐步形成了“铁拳”品牌。

况旭表示,今年的“铁拳”行动将更加兼顾执法力度与温度,坚持宽严相济、惩教结合,强化执法效果。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突破道德底线、严重危害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突出问题,严惩重处、绝不姑息;对于非主观故意并及时纠正、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或主动消除、减轻危害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免除处罚。加强对经营主体的跟进帮扶指导,积极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执法模式。

同时,今年的“铁拳”行动,还将打击震慑与长效治本一体推进。更加注重发挥执法办案环节揭示潜在风险、发现制度漏洞的作用,做好案件的后半篇文章。

(责编:杨虞波罗、高雷)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点燃专利产业化的加速器(人民时评) - 政策加持科技创新 多方建言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点燃专利产业化的加速器(人民时评)

发布时间:2024-05-26 19:35:57 来源: sp20240526

  我国专利存量较大,具有很强的转化潜力。推动更多硬招实招落地见效,促进更多专利成果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紧密衔接

  

  传统工业聚氯乙烯生产中,各类汞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南开大学教授李伟带领团队研发出高效稳定的金基无汞催化剂,4件组合专利,以1.05亿元作价入股内蒙古海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相关产品稳定量产,为行业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专利转化运用的主要供给侧。广大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抓住专利这个“牛鼻子”,以高价值专利赋能高质量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大有可为。近期,《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为摸清专利存量“家底”、推动高价值专利与企业精准对接转化,点燃了加速器。

  我国专利存量较大,具有很强的转化潜力。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产业需求结合尚不够紧密,专利转化运用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支持实体经济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资源要素缺乏、专利产业化能力较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壮大。

  为有效破解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难、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问题,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有的高校探索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提升专利质量;有的科研机构通过产权激励、评价导向和创新成果管理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有的地方通过大数据匹配供需、实施“一对多”的专利开放许可、鼓励“先使用后付费”等方式,推动专利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生产力。

  比如,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收集专利成果披露4800余件,转化知识产权479件,以作价投资形式与合作方新设或入股30家科技型公司。近五年来,我国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6000多项增长到2.1万余项,转化金额从33.9亿元增长到110.1亿元。截至2023年底,我国22个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省份共计5.9万余件专利参与试点,匹配推送至11万多家中小企业,达成许可超1.7万项。

  也要看到,与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的效益还有待提升,特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源头创新的重大潜力还未充分释放。因此,需要汇聚众智众力,推动专利产业化。比如在提升专利质量方面,可由企业对存量专利的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估,并反馈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意愿,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在专利对接推广、落地转化过程中,更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投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政府部门应发挥好服务支撑作用,促进数据汇集共享,降低中小企业获取专利信息的门槛和成本。

  当前,各方共同努力,正着力打通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推动更多硬招实招落地见效,促进更多专利成果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紧密衔接,就能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4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