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应用广 就业途径多

发布时间:2024-05-31 02:57:27 来源: sp20240531

  日前,世界中文大会平行论坛“中文+职业技能”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聚焦“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脉络、路径选择、机遇与挑战等问题,邀请来自有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中资企业代表和中外院校的专家学者等分享经验。与会嘉宾表示,近年来,“中文+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中文教育的应用领域。

  校企合作培育专才

  浙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楼晓春提到,随着电梯出口量的增加,海外安装与维保服务属地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楼晓春说:“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发现电梯企业‘走出去’存在属地人才短缺的问题。基于此,学院打造‘中文+电梯工程技术’研修项目,解决海外员工语言沟通障碍、职业能力不足两个问题,帮助企业获得优质的属地人力资源。”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梯研修班为期1年,参加学员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在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实习。南非留学生艾塞克参加了该项目,他说:“学校的老师很热情,还有公司的知名专家来授课。我们除了学习电梯类专业课程,还学习中国文学、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我希望把学到的知识、收获的情谊带回南非。”

  为了给本土员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培养精通语言、懂当地文化的专业人才,2022年,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申报了“锂钾中文工坊”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开设职业技能课程。“锂钾中文工坊”项目相关负责人说:“在阿根廷学中文的花费不小,但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选择了环境很好的教学点开展免费中文教学,学员们还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他们学习的热情很高。”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喜军介绍:“自2017年来,学院还为多家中资企业的海外员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助推产教融合。例如,近期学院举办了有色金属行业海外企业班组长培训,10家海外中资企业的60余名国外学员来中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中文+职业’学习之旅,他们来自赞比亚、秘鲁、巴基斯坦等国。”

  搭建网络课程平台

  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合作建设,并通过中马铁路人才培训合作计划为当地培养“中文+铁路”专业人才。马来西亚彭亨大学以工程和技术领域见长,被定为“铁路汉语”的培训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彭亨大学根据行业特点自编了汉语教材,帮助学员有针对性地增强运用职业汉语的能力。彭亨大学副校长阿玛·兹阿介绍:“我们根据行业特点自编了《铁路汉语:技术篇》《铁路汉语:试验篇》等教材,开展铁路建造材料、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等内容的教学。这样一来,学员们可以在铁路不同岗位学习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内容。”

  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汉语学习,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网络平台资源、工业汉语教材等方面下了功夫。高喜军说:“学院先后开设了27门‘互联网+’远程课程,开发了《工业汉语——宝石鉴定》《AutoCAD制图》等专业教材,还建设了数字化的学习中心,搭建了‘中文+职业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从而创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与管理。”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教材研发上相当注重岗位技能的实操性。楼晓春说:“电梯研修班的教材分上下两册,每册各有8个单元20课。内容有电梯的基本知识、安装与维保的基本流程、常见故障与处理、安全与应急等。此外,教学时通过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直观展示工作岗位实操技能,帮助学员更加直观地理解操作要点。”

  助推当地产业发展

  “你好!”“请问需要什么帮助?”“谢谢!”……在柬埔寨,中文受到机场地勤人员、纪念品店服务人员、出租车司机等人群的青睐,会中文成为就业的重要加分技能。

  2022年,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和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共建的柬华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在柬埔寨揭牌并招生,培养“中文+专业技能”且拥有中柬两国认可的学历学位专业本科证书的本土人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介绍:“学校的招生情况很好。2022年,我们第一年招生,4个本科专业招了111人。如今,他们正在填报志愿,预计情况会更好。我们是根据柬埔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未来,本科专业将增至6个,像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跨境电子商务、新能源发电等,都是柬埔寨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领域。未来如果企业需求量比较大,我们可能会进行一些订单式的培养。”

  随着中泰铁路等中泰两国合作项目的逐步推进,泰国需要大量既懂铁路技术又懂中文的人才,“中泰高铁汉语培训”是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为泰国高铁工程培养“中文+铁路技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训项目。

  据泰国孔敬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南交通大学与泰国孔敬大学签署了共建天佑铁道学院的协议。两校将通过互派人员交流访问和开展铁路运输培训等形式,培养高铁工程毕业生,满足泰国高铁行业发展的需求。(记者 周姝芸)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1月05日 第 11 版) 【编辑:梁异】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专访德国驻华大使傅融:从经贸到人文,德中合作前景广阔 - 国际标准体系的“中国分量”更重了

专访德国驻华大使傅融:从经贸到人文,德中合作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24-05-31 02:57:28 来源: sp20240531

   中新社 上海11月10日电 题:专访德国驻华大使傅融:从经贸到人文,德中合作前景广阔

   中新社 记者 马德林

  日前,德国驻华大使傅融在上海参加2023德中经济峰会期间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探讨了德中两国在经贸、人文领域的合作交往。

  谈经贸: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傅融表示,中国经历了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帮助大量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而且我也很高兴德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据统计,两国2022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276.3亿美元。目前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运营,直接支持约110万个就业岗位。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我们确实为两国的关系创造了非常好的经济基础。”傅融说,接下来两国应思考的是如何继往开来。

  傅融认为,德中两国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开放的全球环境,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匪浅。因此,“脱钩”不是正确的道路,德中应找到一种未来的良好合作方式,让两国企业真正能够共同努力,克服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

  近期,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发出坚定扩大开放的明确信息,傅融对此表示欢迎。“中国企业应在德国和欧洲得到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在华德国企业来说亦然。”她说,自己很期待下一步中国将要落实的扩大开放的具体措施。

  论人文:教育的交流为未来创造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拥有历史学和哲学学位的傅融,对于德中两国的人文交流有自己的理解。

  “面对分歧乃至冲突,我们要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我们从历史和哲学中汲取智慧。”傅融对 中新社 记者说,在北京生活一年多,她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在雍和宫参观。“(寺庙里)满是怀着美好愿望的民众,在那里祈祷,希望未来身体健康、生活美好。”

  傅融格外关注教育领域的交流。她就任德国驻华大使一年多来数次访问中国高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师生进行交流。在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前一天,她参观了浙江科技学院。

  “假如一个人年轻时曾在异国学习生活,那么这个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对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傅融说,教育的交流实际上是在为未来创造基础,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奠定基础。

  “找到彼此信心和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面坐在一起。”傅融说,增进包括研究人员、教育人士以及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民间社会之间的接触,是德国开展对华交往的重要部分,“我希望在政治经济合作基础上,(人文交流)能成为我们塑造两国关系的方式”。(完) 【编辑:张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