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一款创新中成药将被引进巴西

发布时间:2024-05-29 02:27:18 来源: sp20240529

  日前,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进博会为中医药国际化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助力更多中医药创新成果走出国门、惠及全球。

  进博会期间,绿叶制药集团宣布,旗下控股子公司北大维信与阿斯利康巴西、巴西Herbarium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三方共同致力于将治疗高脂血症的中成药血脂康引进巴西市场,助推这一中国创新成果在巴西的注册和商业化推广,并赋能中国和巴西两国医药产业伙伴关系的持续深化。

北大维信与阿斯利康巴西、巴西Herbarium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据了解,血脂康由绿叶制药集团旗下子公司北大维信自主研发,是一款利用现代工艺发酵特制红曲制成的纯天然调脂药。该产品在中国已上市二十多年,是目前在国内唯一拥有临床硬终点获益、并已完成美国FDA二期临床研究,是天然调脂药品牌。目前,血脂康已经在中国香港以及多个东南亚国家注册上市,并于今年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

  早在1996年,血脂康特制红曲产品即以保健品身份进入美国市场,但因含有天然的他汀成分,被FDA认为是“未被批准的药品”而被迫退出美国市场。被中国人使用了千余年的中药只能披着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的外衣在海外“打游击”,这段无奈的经历,让企业更加坚定了让血脂康以药品身份闯进国际市场的决心。

  中药成分复杂、质控难度大,北大维信加大研发投入,率先将指纹图谱技术运用于药品质量控制,目前血脂康90%以上的成分都已得到明确。国家标准产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达到80%即为合格,而血脂康可以做到连续10批次的指纹图谱,相似度高达95%以上。

  中药得不到国外认可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评价方法得不到认可,而血脂康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循证研究方法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1995年,血脂康支持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该项目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全国19个省市、60多家医院参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大样本、长周期循证医学研究。共纳入4870例患者,平均随访4.5年,最长8年。结果显示,血脂康能有效降低多种心血管事件,特别是明显减少总死亡,不良反应少且轻微。2008年6月,CCSPS结果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获得国际权威认可。

  大型循证研究给与血脂康出海充分的底气。2011年初,血脂康美国FDA II期临床研究正式启动。该研究严格按照ICH(国际协调组织)的GCP标准在中美两国15家临床基地同时开展,对血脂康在东西方人群中的调脂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血脂康可显著调节血脂各项指标,安全和耐受性良好。此次研究在中美两国患者中观察到的血脂康调脂效果非常相似,也验证了以往血脂康在中国观察到的临床研究数据的可靠性。

  随着我国密集出台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企业布局“一带一路”市场提供巨大助益。如今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年提升。绿叶制药积极响应国家倡议,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传播中医药文化。

进博会“一带一路”投资贸易合作重点签约项目

  此次在进博会上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共同推动该产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注册与商业化合作。双方期望借助各自在海内外市场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携手将该产品加速推广至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

  据悉,2022年9月1日,“上合组织传统医药产业联盟”正式宣布成立,绿叶是首批联盟成员之一。同年11月,公司又参与“中国-中亚健康产业联盟”共建,推动中国与中亚医疗健康领域的国际化合作。作为该联盟的首批成员、绿叶生命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殿波介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包括绿叶在内的很多医药健康企业都将“一带一路”辐射区域作为出海的首选市场。今年6月,该公司中药产品血脂康胶囊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是中成药进入上合组织国家市场的又一次探索。绿叶将进一步加强血脂康在全球市场的开发与合作,助推创新中成药的国际化进程。

【编辑:邵婉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通讯:叙利亚传统玻璃吹制工艺“守护者”的坚守与期望 - 数字时代,如何为劳动报酬“公平定量”?

通讯:叙利亚传统玻璃吹制工艺“守护者”的坚守与期望

发布时间:2024-05-29 02:27:19 来源: sp20240529

  新华社大马士革12月29日电通讯:叙利亚传统玻璃吹制工艺“守护者”的坚守与期望

  新华社记者程帅朋 冀泽

  炉火烧到1200度,膛内的旧玻璃已被熔化,用中空的金属管搅起一坨取出,吹气、旋转,液态的玻璃在气流和重力作用下出现空腔、形成器皿状,再在玻璃凝固前用钳子反复修整……不一会儿,一件纯手工打造的玻璃容器基本制成。

  12月初,记者来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东一处简陋作坊里,60多岁的匠人穆罕默德·哈拉克重复着这样的制作过程,默默守护着濒临消亡的叙利亚传统玻璃吹制工艺。

  “我9岁开始在祖父和父亲的作坊里学习玻璃器皿制作,至今已有50多年。”哈拉克说,他见证过叙利亚玻璃吹制工艺的黄金时代,也目睹在机器生产冲击下这个行业逐渐萎缩,但从未想到玻璃吹制工艺会面临消亡的危险,直到战争爆发。

  2011年战争爆发前,大马士革和阿勒颇地区有十几家玻璃吹制作坊,不少工匠以此为生。彼时,来自欧洲的游客常常光顾哈拉克的作坊,观赏玻璃吹制过程、购买玻璃工艺品。“那时一天挣几十美元不成问题。”哈拉克说。

  但战争给玻璃吹制行业带来了致命打击。哈拉克说,许多同行前往国外谋生,留下来的工匠大多也迫于生计而转行。炮火声中,哈拉克的作坊一度被迫停业。

  “关门那几年,我担心作坊被炮弹击中,经常会回来看看。每次望着熄灭的炉子,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哈拉克说。

  2019年,叙利亚境内大规模战事基本结束,安全形势有好转,哈拉克的作坊重新营业。只是,炉火重燃带来的喜悦还未散去,各种困难接踵而至。

  受战争和制裁影响,叙利亚电力和燃料供应严重不足,哈拉克的作坊只能间歇性营业。此外,失去海外客源,作坊只能将玻璃器皿卖给当地餐馆、商店,收入只有战前的十分之一。

  如何把技艺传承下去也是让哈拉克头疼的问题。玻璃吹制需要极大耐心,操作过程也极耗体力,加上收益不好,年轻人大都不愿学。几年来,哈拉克和家人勉力支撑着这一处作坊。

  今年12月上旬,叙利亚传统玻璃吹制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传统技艺在叙国内外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哈拉克认为,这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重要转机。

  记者看到,作坊一隅,一对母女学徒正认真学做玻璃制品。15岁的女儿达尔维什说,见到吹制的玻璃工艺品后,就爱上了它。每天结束练习回到家里,她就盼着第二天能早点回到作坊继续学习。41岁的母亲马吉祖布说,“玻璃碰撞发出的声音像音乐一样美妙。在这里,玻璃能被塑造成各种形状,令人着迷”,“我会把玻璃吹制作为一项事业,学好技艺,永远不会离开它”。

  “我感到非常自豪,也很受鼓舞。”哈拉克说,“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让这项濒临消亡的工艺重现辉煌。”

(责编:刘叶婷、徐祥丽)